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如果你是一名报纸记者,以前你采写报道只是向报纸发稿,现在或许编辑部会要求你滚动发稿,先简发上网,后详细见报,然后再在网上互动与网民聊天:如果你是一名报纸编辑,过去日复一日制作版面,现在或许同时要做  相似文献   

2.
《新闻前哨》2012,(11):5
随着iPhone5的惊艳亮相,由苏州日报报业集团打造的新闻采编云处理系统——"苏报云媒"也于9月13日登陆苹果商店。这款全新应用将可在iPhone、iPad等苹果设备上实现新闻采编和发稿的云端处理,让一线记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无线网络实现即时发稿。"苏报云媒"是由苏报集团新媒体公司为报纸和网络采编团队度身打造的即时发稿平台,以iPhone、iPad等高端智能手机和  相似文献   

3.
美国著名新闻学学者杰克.伦敦说过:"你想当一名新闻记者吗?那就得阅读报纸。"在我国,一位刚从事新闻工作的年轻记者向一位新闻界老前辈请教怎样才能做好新闻报道工作时,这位老前辈要他坚持阅读报纸,每天要看10条以上的新闻。在基层做新闻报道工作的通讯员,和媒体的专业记者相  相似文献   

4.
蓝云 《传媒》2007,(4):11-12
新媒体时代,报纸网站不再只是将平面产品简单搬上网络的"搬运工",还可以成为母报海量新闻线索的收集者、社论观点的传输者、重大新闻事件策划的好帮手,报纸新闻生产链条被拉长,新闻价值得到提升.Web2.0时代,网民不再只是单纯的、被动的、机械的新闻接受者,网民还可能是资讯传播发起者、焦点话题制造者、见报新闻生产者.  相似文献   

5.
一、要有好奇心如果没有好奇心,那你就永远成不了一名好记者;如果你不是常常想要知道事物发生的原由而只知道它的发生,那么你要想成为一名好记者也是毫无希望的。即便是你有非常优美的写作风格,但这在采写新闻方面与有好奇心相比。其功能也只是充当第二把小提琴手,其地位也是次要的。二、要走出办公室新闻并不会躲藏在报馆记者办公室的冰箱后面,所以,办公室对于新闻记者来说并不是那么很诱人的。记者所被诱之处应是社会。别老呆在办公室里闲着无聊,若如此,那么当编辑们需要做事时,看到你在玩那种纵横填字字谜游戏,他们肯定会来叫你帮忙做事。当然,编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记者们也应尽些义务,但在工作上,记者和编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位记者的答记者问: “你写新闻有什么诀窍吗?”“用脚底板写新闻.” “你最初的新闻理想是什么?实现了没有?”“一开始想当大记者、名记者,没想到跑了11年杜区,成了百姓口中的‘胡同记者’,这不但是新闻理想的实现,更是新闻理想的超越.” “如果有年轻人想要做记者,你会对他说什么?““如果吃不了苦受不了累,不适合当记者,如果想发财致富,请不要当记者,如果对苦难冷漠,就不配当记者.”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记者在转型.在怎么转型呢? "文革"时代的记者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大都以当一名称职的宣传员为己任. 改革开放后的前十年,报纸大都对开4版,一天容纳不了多少新闻稿件.许多新闻从业者以社会守望者为己任,追求当专家型记者.采访收集新闻材料反复比对.写作编辑稿件精益求精,不少记者成为专业领域的权威和政府决策的智囊人物.新闻在读者心目中的可信度高,.报纸上是这样说的".是那时候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8.
1993年,热爱新闻工作的吉永成放弃了刚分得的两室一厅的房子,由辽宁省科技厅调入辽宁电视台,当上了一名农村记者。在辽宁电视台,吉永成是获奖最多、下基层次数最多、发稿量最多、节假日坚守岗位次数最多的人,被同事们誉为"四多"记者。有人说吉永成的报道是用  相似文献   

9.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新闻事业中,报纸已迈进读图时代,新闻摄影越来越显现出重要作用。当今,如果没有新闻图片的报纸,至少不能称作一份完整的报纸;如果不能使用照相机的文字记者,至少不能称作一个全面的报纸记者。因此,采写文字新闻和拍摄图片新闻,是现代报纸记者应该掌握的基本功,这就要求文字记者在新闻摄影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0.
去年暑假,我在南方某报实习,跟一名年轻记者跑社会新闻,这位记者勤劳肯干,每月发稿量都名列报社前茅,对实习生也尽心指导。但我发现,在多次采访火灾新闻时,记者只是简单地向目击者了解火灾发生时间及现场状况后,便草  相似文献   

11.
虚假新闻被认为是新闻界最大的“公害”,严重侵害着媒体的公信力。从近年来虚假新闻的案例看,都市生活类报纸又堪称多发区。究其原因,一是面对市场化的生存压力,部分媒体竞争失范,出现以丧失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为代价换取“注意力”的倾向,导致新闻传播的异化;二是片面以发稿量为主的内部绩效考评机制产生负作用,发稿成为部分记者追求的惟一目标,功利思想泛滥致使部分记者对新闻事实进行肢解或夸大;三是都市生活类报纸的急速扩张造成新闻从业的门槛大大降低,新闻采编队伍中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新闻标准出现不应有的倒退;四是商业利益的侵蚀,…  相似文献   

12.
当你打开每天的中央各报时,你就会看到报纸上都刊载有许多新华社电头的新闻。新华社是如何及时将新闻发送到报社、供报纸选用的呢?以前,新华社采用的是模写广播,每秒钟只能播发两个汉字。从1985年12月18日起,新华社使用了最新技术——微型计算机中文发稿系统向北京地区各报、台  相似文献   

13.
当记者平时翻报纸乃工作之必须。然而翻得多了,就似乎有点麻木。公检法系统的干部拒贿受到人民群众赞扬,党政干部廉洁奉公受到上级领导表彰等表扬性的新闻稿件,真是看得太多了。特别是现在流行各种发奖会、表彰会,记者去了,写稿发稿都容易,主持单位还有诸多不可明言的好处,这类稿子多也没什么可奇怪的。看到某县级建政府办公大楼把经  相似文献   

14.
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无法强迫它饮水。当你把你的报纸送到读者手中的时候,也会遇到类似问题:无法强迫他阅读。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诱使他阅读你的报道,那就是运用精采的导语。导语在全篇新闻中的地位,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学家们已经早有论述。英国新闻学家赫伯特·里德说:“新闻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西方新闻学者都强调:一个新闻记者在写作一条新闻之前,设计20条导语并不算多。读者阅读新闻,通常只是在打开报纸浏览标题和新闻开头部分的一瞬间才决定取舍的。读者的注意力犹如飞舞在花圃里的蝴蝶。当在报纸栏目上飘忽而过的时候,只有那些醒目的标题、鲜明的导语才能把它抓住。所以,记者写导语不仅要开门见山、中心突  相似文献   

15.
报网的真正互动,不应从新闻表现开始,而应该从新闻发现开始,同时、并行、多次互动,并影响两种不同介质媒体的各个环节. 有传媒研究者说:"报网互动"是报纸开往春天的地铁. 最初的"报网互动",是报纸在数字时代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为自己打造一副网络外壳.发展到现在,"报网互动"的模式也仅是从当初简单的"新闻搬家"--把当天的印刷版新闻粘贴到网络上--发展到对既有新闻信息的二次整合.在对信息的采集过程中,网络和报纸依然是两个不相往来、相对独立的个体,互动只是体现在原始信息采集完成之后的新闻表现中.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传媒的多元化,现在人们获取新闻不仅仅依赖于广播电视报纸,现在网络普及,每天只要打开电脑,各种新闻就会扑面而来,包括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文化的、娱乐的,国际的,国内的,大陆的,港澳台的,等等等等都会进入你的眼球。但是,新闻再多,能够吸引读者的,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都是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所以,作为记者要把自己的视角平民化。记者要关注老百姓自己的事很多人对"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句话耳  相似文献   

17.
办好新闻栏目,是各家报纸都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十几年的职业生涯,对经营版面新闻专栏,可谓甘苦备尝. <辽河石油报>经济版的"记者观察"、"科技群英荟"、"市场开拓者"等栏目,为采编人员提供了"抓鲜鱼、抓大鱼"的机会.栏目开办八年来,发稿300多篇,其中有10多篇获得省部级以上新闻奖项.不仅使报纸版面增色生辉,也成为提高采编人员业务素质的"演兵场".  相似文献   

18.
增强记者的新闻敏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熙珩 《新闻爱好者》2010,(10):130-131
经常有记者抱怨,新闻采访难,会议稿不好写,呆板乏味,焦点问题难把握,操作不便等,而报纸又多以新闻发稿量论业绩,这的确让一些记者感到"生存的压力":没新闻源、采访难、发稿不易、完不成工作量等,继而产生了从业困惑,有的记者甚至因此对新闻产生了畏缩心理。  相似文献   

19.
三月十一日,长沙晚报新闻采编网络系统正式开通,该报采编人员从此告别纸和笔,这在湖南的报纸行业尚属首家。为了提高新闻时效,更好地服务读者,该报从去年十月开始,着手新闻采编网络系统的建设。该系统采用了北大方正最新科研成果,包括编流程管理系统、报纸组版系统、远程传播系统和资料检索系统.共有一百多个终端。系统开通后,该报的编缉、记者在新闻采、编、录、改、校、签等多道环节上的工作均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外派的记者只需要携带一台手提式电脑,就可以从全国各地直接向报社传发稿件和图片;有关工作人员还可以从计算机网…  相似文献   

20.
经济新闻在各类媒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有统计资料显示,经济新闻已成为综合性报纸报道的主体,其发稿量已超过发稿总量的40%.但读者发现,现在好的经济新闻并不多.一些记者写的经济新闻对普通读者来说枯燥乏味,对专业经济工作者来说又显得过于浅显.造成这一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记者缺乏必要的经济学素养,因而对于复杂的经济现象既无法向普通读者作出深入浅出的解释,又无法为专业经济工作者提供准确、透彻的分析.尽管这些记者在非经济新闻报道方面可能很出色,但是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经济新闻记者,他们还有待于提高自己的经济学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