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不知从何时起,国内媒体对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喜欢上了一个“门“字,不论什么新闻,都要强行加上这个匪夷所思的“门“字:什么“艳照门“、“补妆门“、  相似文献   

2.
地方报经济新闻怎样才能具有显著的服务功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呢?从笔者过去多年从事经济新闻采写的实践看,它必须分别具备“新”、“实”、“深”、“近”、“宽”、“美”的特征。记者编辑采制一条经济新闻,一定要围绕这六个字多挖掘、多琢磨?  相似文献   

3.
杨箫 《大观周刊》2012,(33):309-309
“说”新闻是如今信息时代媒体相互竞争推陈出新的产物,它是在新闻规范播音的基础上,为充分展现新闻播音创作主体的艺术个性,需要主持人通过自己对新闻的感悟,结合独特的表达方式,使我们的播音作品共性和个性兼而有之。“说”是一门艺术,尤其是对谈话类的主持人来说,它更加要求主持人掌握灵活的话‘言表达技巧,将新闻生动化。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新闻节目流程都是由编辑编好稿子再由播音员一字不落地“播”,目前,不少电台正尝试编播一体,由主持人选编稿件再夹叙夹议“平民化”地“说”出来,这就是“说新闻”。其实,“说新闻”就是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化”,这也成为时下新闻节目变革的一种尝试,在这样的背景下,主持人如何才能说好新闻,怎样“说”才能符合节目变革的需要?笔者把近两年来“说新闻”的体会总结成文,以期与同行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5.
谁比谁更快     
徐斌 《新闻实践》2012,(1):84-I0004
照相机的触发装置,叫“快门”。想想这个名字真是很有意味,一个“快”字,突出的是摄取影像的迅捷;一个“门”字,讲究的是对客观世界的收纳。  相似文献   

6.
不知您注意没有.北京内九门城楼牌匾上的“门”字.个个都没钩儿。“门”字为何没钩儿,您猜,这是怎么当子事?  相似文献   

7.
刘丽 《新闻爱好者》2008,(12):92-92
笔者近日翻阅《申报》时发现:从1905年4月1日至1908年6月1日的《申报》上,每一期的本埠新闻和国内新闻都在文后注上一个单字。本埠的较为单一,初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为记,7月份又有“见”、“休”、“近”、“基”四字。粗略地统计新闻内容后可以发现,本埠新闻的“五行”单字代表新闻发生的地点。  相似文献   

8.
“说”——一个极简单的表述启始字,从呀呀学语的稚童,到尚能言的耄耋之翁,张口即来,似乎没什么可说的。但恰恰就是这一个“说”字,却让我们这些“靠语言表述事实”吃饭的新闻从业者犯难,或者犯“易”:  相似文献   

9.
徐世访 《新闻导刊》2006,(2):28-28,29,30
“说”——一个极简单的表述启始字,从呀呀学语的稚童,到尚能言的耄耋之翁,张口即来,似乎没什么可说的。但恰恰就是这一个“说”字,却让我们这些“靠语言表述事实”吃饭的新闻从业者犯难,或者犯“易”:往往在需要“说”的时候不知道如何说、不明白怎样说、不清楚说的作用和要意。  相似文献   

10.
惠永春 《记者摇篮》2006,(11):39-40
新闻,最关键的就是一个“新”字,这是新闻与生俱来的根本属性,是新闻赖以发展状大的惟一基础,难怪同行人都说:新闻姓“新”。那么,作为一名记者,不也应该姓“新”么!为了“新”,记者们跑得更勤了,乘坐最快捷的交通工具、使用最先进的传播技术,争分夺秒,一比高低。报道形式上有了现场报道、连续报道、跟踪报道、深度报道、重点报道……表现方法上,大量借鉴其它文字尤其是文学的表现手段,在确保新闻真实的原则下,有散文表现法、小说描写法、戏剧对话法……在叙述方式上,不仅限于第三人称,也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不过,也有不少人不能冲破旧习…  相似文献   

11.
张研 《记者摇篮》2006,(7):63-63
说新闻与传统的播新闻相比较,显得更加亲切、自然、流畅、口语化、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尤其在播报民生新闻时,“说”更能密切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变“播”为“说”是时代的要求。作为播音的一种形式,说新闻符合播音的再创造性,是播新闻的一种突破、一种尝试。那么,如何才能把新闻说好呢?笔者仅就广播直播新闻如何变“播”为“说”谈谈一孔之见。一、采用谈话似的表达方式采用谈话式表达方式,首先要寻示对象感。说者不能机械的见字出声,片面追求“近话筒、小音量”的所谓亲切感,而是应心中有人,如同与知心朋友交流一般,避免产生居高临下空谈的…  相似文献   

12.
《新闻爱好者》2008,(8):76-76
《中国改革报》2008年5月15日刊登王秉礼的文章说,近一时期,在一些媒体的新闻标题中,“门”字日渐多了起来,什么“艳照门”、“广告门”、“报价门”、“歧视门”、“网络门”、“口水门”、“短信门”……甚而还有“眼泪门”,不禁扰得人们视觉疲劳。  相似文献   

13.
作为记者,谁都想淘到“大”新闻、独家新闻。可在现实中,多半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一旦有了“亮点”,哪家媒体不想捷足先登?一场新闻大战在所难免,要做独家,也只剩下“幻想”二字了,更何况已进入信息资源共享的时代。  相似文献   

14.
在电视屏幕中把“像”字打成“象”字,巴西的“亚马逊”被打成“亚马孙”……屏幕出现错字和别字现象时有发生。一旦出现错别字,不仅会引起歧义,而儿还损害屏幕形象。如何让看得见的字幕和听得到的配音不出差错?各地各级电视台都制订了相应的措施。其中采用对比方法,找出新闻中前后  相似文献   

15.
2008年初的“艳照门”事件引起全民的探讨、议论之后,各种各样的“门事件”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门事件”成了一种新闻现象、社会现象。2009年7月甚至被称为“门事件月”,在此期间,各种“门事件”此起彼伏,如“黄瓜门”、“街头门”、“摸奶门”、“脱裤门”、“代言门”、“保姆门”、“车震门”、“洗手门”等等,“门事件”已到了一种泛滥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赵光  李宏宽 《新闻传播》2006,(10):47-47
艾丰先生在讲到新闻语言时,在提出了“新闻语言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的问题时给了肯定回答,即:新闻语言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它应该具备“真诚”的素质。 新闻语言为什么要“真” 大家都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鲜”是新闻存在的价值,这两点是新闻最基本、最核心的特点,这不是某个人的规定,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为了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这里讲到的“新鲜”,主要是由新闻的内容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为农传播”的意义及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中央一直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国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全社会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也引发了媒体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为农传播”与学界以前常说的“对农传播”相比,表面上只有一字之差,却体现了截然不同的传播理念:后者把农民作为传播的纯客体、对象对待,直接妨碍了“三农”传播的思路,在客观上导致农业、农村和农民在我国现阶段的新闻传播实务活动中被严重边缘化、甚至被排斥;而前者则把农民真正放在主体地位来考虑。这一个字的变更,有望使我国新闻传播界服务“三农”的工作得到极大的改观。“为农传播”的意义维护农民的言论…  相似文献   

18.
李磊 《新闻知识》2006,(6):77-78,27
尽管人们对“读图时代”究竟是一种真实存在还是一种拟态环境仍然在理论层面上进行着莫衷一是的争论,但是,毫无疑问,大众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的变化已经把人们带进了一个“眼球经济”或者叫做“注意力”经济的时代,因为“图”已从“文”的身后走到了前台,并且成为了吸引人们眼球的利器,但是否有了“图”就能无往而不胜呢?这里笔者从新闻漫画的概况、以及新闻漫画的传播效果、新闻与漫画的不同特性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引起人们对新闻漫画发展的更多关注。一、新闻漫画的概况和发展新闻漫画,顾名思义就是用漫画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新闻信息…  相似文献   

19.
“搞”新闻     
陆高峰 《声屏世界》2010,(10):68-68
近来常看电视新闻.不知怎么联想起这个“搞”字。按说新闻是很严肃的,事关国计民生.可是看了某些新闻,着实觉得是“搞”出来的.而不是用严谨的态度制作出来的。  相似文献   

20.
民生新闻成为我国传媒界大力推进的传播新潮的同时,也逐渐成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理论热点。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自2004年到2007年10月,各种刊物发表关于民生新闻的研讨文章已近400篇。“民生新闻”不仅仅概括了媒介对报道内容的选择标准,还体现了报道者的立场、态度和出发点。更蕴含了媒介对自身社会功能的认识。从民生新闻的性质和内容看,它“反映民众生活,具有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主价值取向等内涵。”如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对民众呼声的反映,促进了市民对自身权益、公众利益的关注,构建了大众与政府之间沟通信息的平台,协调了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新的新闻样式,与其他新闻一样,也是记者将收录到的事实通过新闻媒介传达给新闻受众的新闻作品,只是人们的关注点主要是放在“民生”二字上。但是,由于一味追求收视率、自身定位不准确、职业道德缺乏等原因,民生新闻的“民生”在现实生活中被曲解和误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