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歇后语是流行于民间的特殊语言形式,甘肃陇南方言歇后语可分为喻义性和谐音性两种类型。甘肃陇南方言歇后语的文化内容极其丰富,具有白文异读、使用语气词、具方言特色词、体现甘肃陇南地区民俗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山西山阴方言歇后语,是山阴人民千百年来在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流传下来的,具有浓厚而鲜明的地域和民俗特色。山西山阴方言歇后语分为谐音类、比喻类和故事类三大类。  相似文献   

3.
山西山阴方言歇后语,是山阴人民千百年来在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流传下来的,具有浓厚而鲜明的地域和民俗特色。山西山阴方言歇后语分为谐音类、比喻类和故事类三大类。  相似文献   

4.
李妍 《文教资料》2008,(14):37-38
扬中地处江苏中部,杨中方言属于北方话中的江淮方言,是一个南北腔兼容的方言体系.迄今为止未见系统地描述扬中方言的研究.扬中方言中有许多富有特色的谚语、歇后语、叠音词和俏皮话.附加成分在老年人中使用得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5.
歇后语是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形式,它以独特的结构,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使文学作品的语言更具形象的特色,幽默、风趣,妙趣横生.刘江作为"山药蛋"文学流派的作家之一,在写作<太行风云>时,以山西方言为基础,运用了大量的歇后语,使小说的语言生动、流畅、自然.文章从五个方面讨论了<太行风云>中歇后语的运用.一、运用歇后语刻画人物性格,生动而形象;二、运用歇后语绘情状景,鲜明生动;三、歇后语连用,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四、运用歇后语的双关意义,描述人物的对话和展现故事情节的发展;五、歇后语中的方言运用使小说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6.
方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又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方言是民间文学的语言基础,是地方戏曲的灵魂,民俗事象是用方言词语记录、传承下来的。对方言民俗词语及其意义的深入考察,是对民俗本身及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心理做出合理解释的前提。因此,我们应积极行动起来,调查、抢救不断丢失的方言及其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吴尧 《文教资料》2014,(22):18-19
《东北方言大词典》作为一本语言工具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帮助年轻的东北人系统化、经常化地学习研究东北方言,防止陌生和淡忘,也方便非东北方言使用地区的人在观看东北题材影视、文学作品时,更好地了解东北方言中词汇的含义。《东北方言大词典》中收录了大量东北文化民俗、传说、典故、歇后语,可谓是一部展示东北文化、历史的立体画卷。  相似文献   

8.
徽州民俗现象是徽州社会的原生文化形态,徽州方言在民俗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然而徽州方言词语与民俗并不同步,它并不伴随着民俗的消失而消失,这些遗留的方言词语是研究徽州民俗新的突破口。而徽州方言的形成深受特定地区民俗文化影响,二者的关系凸显了徽州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特征。立足民俗文化与徽州方言语汇,在具体的徽州民俗现象中探究徽州方言词汇与徽州民俗内部关系,寻找形成徽州方言语汇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是继承徽州文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方言与民俗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是民俗传承的工具。各民族的民俗事象,也都是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所以它始终离不开语言。而所指的语言现象本身也是民俗现象则尤其表现在方言上。某一地区操某种方言也即是某一方言范围。它本身就体现了这一地区的民俗特点。正因为方言来自文化底层,其民俗文化底蕴既纷繁又丰富,所以在研究民俗学时,不能不涉及它。  相似文献   

10.
杨静 《现代语文》2015,(2):35-37
歇后语是流行于人们日常交际中的群众语言,是劳动人民生产和生活的一面镜子,它主要有喻意型和谐音型两种类型,在朔州方言里还有其他类型。朔州方言的歇后语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既能反映和记录朔州地区的物质文化,也能反映和传承朔州人民的精神文化。从朔州方言歇后语的类型着眼,可从中探究朔州方言歇后语所反映出的风土民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