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生态道德作为一种新型道德范畴,既反映着生态伦理关系,也反映着人与社会的伦理。生态道德是人类道德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经济、社会、生态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强化高校生态德育建设,是时代赋予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2.
作为科技发展阶段性标志的信息网络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同时,对人类也产生着不同形式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人的生理、心智、情志、道德、行为等方面。充分认识信息网络技术的负面影响,才是对人类社会完整理性的把握和对科技未来的发展最恰当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通常说的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主要是指以善恶荣辱等观念去评价人们的行为、去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些规范和准则。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道德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今,共产主义道德因以解放全人类、为大多数人造福为其光辉的旗帜而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美好的道德。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离不开道德和法.道德和法处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似乎是一个与科学互不相关的领域.但是如果从社会习俗的形成、相关法律的产生以及从道德约束的起源上看,科学一直在无声无息地影响着它们,有时甚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诸多问题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学对人类的道德和法的影响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直接.因此,新时代的法学不得不面对由科学发展带来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5.
社会舆论作为一种外在的社会性评价力量,对人的个体道德、群体道德和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的形成,以及道德约束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化,也即对社会道德建设发挥着普遍有效的独特作用,因此,社会应建立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和严明的道德赏罚机制,发挥各种舆论力量的导向作用,以强化其外在约束力,促进人类自身完美和社会道德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道德是什么及其在社会中的功能体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道德不仅仅是一种人的道德品质的规定,也不仅仅是一种和其他社会规范并列的道德视角的规范。作为人类的理性,它是一种关于人类应当怎样的智慧。它表达并设定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引导社会发展方向,规定社会发展目标,把握和调整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善及其合理性。这些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深深渗透在政治、法律和经济生活等各个领域,无处不在地发生着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科学、信仰与社会》中,波兰尼重点论述了以人为基点的科学信念、科学直觉、科学猜想以及自身内在的创造力都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同时强调,在从事科学事业的过程中,科学家持有的科学信念、道德良心以及高度的职业责任感是不可缺少的精神要素,正是这些精神要素促成了科学的健康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8.
一、道德学习发生的前提:道德本能或善端人类这一物种在作为动物存在和作为人生活的漫长历史中形成了自己文化遗传财富。这些文化遗传财富在每一个个体身上都会有所体现:我们都具有作为道德基础的本能情感甚至道德直觉。这些本能情感和道德直觉就是我们常说的道德本能或善端。道德本能或善端是道德学习的基础性前提,是人拥有德性、成为有道德的人的可能性。人所具有的道德本能既是道德学习的前提,也为人的道德学习提供了动力。中国古代哲学关于恻隐的研究揭示出恻隐既是道德意识的“最初涌现”,又推动着道德意识的深化和发展,并具有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9.
当今,人们都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作为社会科学来学习、研究、运用,很少有人把道德作为一门科学来学习、研究、运用.即使有些专写道德的书和文章,也是用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等科学原理和观点来说明道德问题的,把道德作为这些学科的从属品,因而不能充分说明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根子、实质之所在;也不能使人们充分认识到道德的力量和道德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性、主导性,因而无法从理论科学上解决对道德的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10.
作为神圣科学殿堂里一名普通的学徒,将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这是与科学与科学家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分不开的。在我看来,科学事业与其说意味着功利效用或审美情趣,不如说它更深涵着一份执著的道德理想。 科学是人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在人类各大文明的渊流中,都可以分辨出科学精神的雏型:对自然的沉思;对真理的渴求;冷静、公正、不带偏见。近代科学直接源自古希腊文明中的理性主义  相似文献   

11.
当今大科学时代,高科技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负面效应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科学的价值不再中立.为此,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日益提上日程.本文着重分析了科技工作者社会责任何以可能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关于加强科技工作者社会责任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自文艺复兴以来,笛卡尔哲学代表的理性主义一直成为推动西方科学和社会进步的动力。上个世纪,乐观的唯理性主义给现代社会带来深重的文化危机,尤其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西方社会开始反思工具理性和科学至上。笛卡尔同时代的科学家、哲学家帕斯卡通过研究“人的问题”,对理性本身的内在矛盾及其界限进行了反思和批判,至今对我们重新审视理性的运用、反思工具理性造成的现代文明的内在危机仍有较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科学方法论的历史演变及其价值重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论在物理学、数学、还是在历史学、哲学领域,都有一批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他们把人类客观知识体系的建构看作是至高无上的历史使命,他们在摒弃个人主观臆断的同时,尽力把人类的理性思维与现实世界的客观规律结合起来,使科学成为一种有别于宗教、政治、伦理的知识体系,并形成了一种以客观精神为主旨的研究方法,特别是科学哲学的方法论建构,更体现出当代学术视阈从本体论、认识论到方法论的历史性转向。  相似文献   

14.
科学是一种体现人类理性和智慧的化现象.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标志。科学在追求自身价值的同时实现着为人类造福的社会价值.为人类带来社会福利是科学发展的驱动力和最终价值目标,表现为科学的社会福利特征;科学是获取社会福利的重要条件.是社会福利的一种内质和形态,也就是社会福利的科学特征。  相似文献   

15.
科学、教育学与人的关系,是纠缠我国当代教育学理论建设的基本问题之一。自科学主义思潮确立其在思想史中的地位以来,科学逐渐被狭义化为自然科学,成为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一套知识系统。而自然科学的方法体系,被包括教育学在内的人文社会学科运用于解释人与社会的复杂现象。教育学的科学化,使人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变得卑微起来。人在密布且精细的科学程序中被围困,为科学所负累。教育学研究近乎等同于教育科学研究。不难判读,我国当代主流的《教育学》关于人性的假设,以及其中的基本概念、核心命题、学术论域甚至语法规则,都浸染着科学主义色彩。人在教育学中行将消匿,为了使人在教育学中体面地出场,《教育学》亟待重写。  相似文献   

16.
分析大科学时代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以及科学家责任的必要性,探讨大科学时代科学家责任的内涵与构成要素。认为在大科学时代,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科学家责任的范围和要求都较小科学时代更为复杂。为此,科学家不仅要负起强制性责任,还要关注倡导性责任;既要通过严谨的创新活动,扩展科技知识系统,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还应监督科学成果社会应用的合理性,思考、预测、评估科技知识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科学的本质在于认识自然.科学的目的是为人类社会造福,科学的境界是对美的不懈追求,科学追求真、善、美的统一。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科学必将走进一个求真、臻善、崇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Conclusion Bernal worked tirelessly for the cause of socially responsible science. He felt that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was sufficient to alleviate the many problems that confront humankind. He believed that science should concern itself in a planned way to improving the lot of humankind (Ravetz, 1971, p. 312). He was hampered by being linked with the planned scince of the USSR while Russia was suffering the worst of Stalin's excesses. He did irreparable harm to his cause by the constancy of this support for the Soviet methods of controlling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s. Certainly the Lysenko affair (Rose and Rose, 1976) was an Achilles heel; even as late as 1949 he was reviewing Lysenko's work in a favourable light (Bernal, 1949b). With the flux of time his grand design, which seemed so radical in the 30s and 40s now appears to be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writings and conference papers which abound on the subject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Curriculum developers and science education specialists could do worse than to adopt Bernal's blueprint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science working for society's needs.  相似文献   

19.
科学技术不仅创造社会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人类的精神文明。科学是人类智慧、理性和文明的重要标志,并以其理性功能而成为失去社会行为理性化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根本任务,也是现代化建设和实现新世纪宏伟蓝图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20.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ers recently turned their attention to exploring views about nature of science (NOS). A large body of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both students and teachers have many naïve views about the NOS. Unfortunately, less attention has been directed at the issue of exploring the views of the scientists. Also, the little research in the literature generally took into consideration NOS views of only natural scientists. This study primarily proposes to explore the views of scientists in both the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ces regarding the seven target aspects of NOS. The second aim of the study is to find 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views of scientists who majored in social sciences and those who majored in natural sciences in terms of the target aspects of NOS. The sample was 69 scientists representing 5 scientific disciplines from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ces. Interviews were employed for obtaining data.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means of cognitive maps. This study revealed that the scientists in the sample have neither completely informed views nor completely naïve views according to contemporary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Their views were a blend of the two in terms of almost all the target aspects of NOS. The views of the scientists in natural science and in social science were not substantially different. The scientists from both groups generally had similar viewpoints. This situation suggested that the scientists' views about NOS are not related to their scientific discipli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