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古代公文的程式术语是公文程式化的典型表现,也是公文区别于其他文章的重要特点。本文旨在探究古代公文程式术语产生的原因,从而深入了解其特性,以便更加全面地把握古代公文的程式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沈蕾 《北京档案》2010,(2):12-13
在民国时期,有不少冠以公文程式之名的各类文献,其中既有由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的有关公文程式的各类文件,也有名为公文程式大全、公文程式全书、公文程式大观之类的图书。这些文献是我国当前许多图书馆和档案馆的重要馆藏,也是今人研究当时公文工作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是一个身份等级社会.公文中的称谓,因为能够直接体现出官署之间的尊卑高下,契合了等级政制的需要,所以历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形成格式规范而被严加恪守.发展至清,其格式之繁已臻于极致.及至民国,复杂的称谓格式却逆转而下:渐趋简化,甚至解体.这个演变过程折射出我国公文"礼仪"让位于"效率"的现代化精神.公文称谓格式的演变,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公文称谓词语的简化,二是公文署衔程式的进化.下文试作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4.
文本要素分析及其格式规范构建是各类文体研究最为重要的基础理论工作。本文针对公文理论此方面研究滞后及其造成的公文处理、教学实践中诸多难题,紧紧抓住公文正文这个关键,在揭示公文文体的本质特性主要为意志心理的反映的基础上,提出一整套以"主旨、依据、分旨"三大要素为核心概念,以"公文正文格式规范"为归宿的公文文本要素与格式理论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5.
田素美  高晓波 《档案》2011,(2):36-39
电报作为公文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民国时期被广泛运用。从甘肃省档案馆所藏民国电报中,能够探寻近代电报公文发展的基本状况,如在公文程式改革及一般公文格式的影响下,电报公文的格式、收发处理程序及其存在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我国公文称谓格式的演变是一个由繁趋简的过程,一个由各行规则到趋于一律的过程:公文称谓词大量减少,公文自称被划一;公文署名程式也逐渐走向统一。这个趋于一律的演变过程,反映了公文礼仪让位于效率的实质,折射出我国公文工具化、平等化的现代化精神。  相似文献   

7.
叶建英 《浙江档案》2003,(12):27-28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政机关先后多次发布了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对公文处理规范及格式作出了各自的规定。高等院校作为国家重要的事业单位,其公文处理的格式与规范一般参照国家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法规性文件的基本精神。就目前而言,高等院校党政部门的公文处理规范性文件无论从文字表达还是内容实质上均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弊端随之而产生。笔者拟对高校党政机关公文处理规范与格式进行分析,并求教于各位同行。一、党政机关公文处理规范及格式的主要差异我国现行党政机关的公文处理,有着各自不同的规范与格式。党的机关是根据1996年中…  相似文献   

8.
袁晓川 《编辑之友》2017,(9):103-108
公文程式的频繁颁布与修订,构成民国时期公文制度建设的外在表征,触发了公文程式类图书社会需求的激增.基于民国时期出版的207种公文程式类图书,文章从出版主题、出版时间、出版机构、出版者、出版地点等多视角,对民国时期公文程式类图书出版实践的主要状况、基本规律与重要特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释,认为出版界在普及新式公文、推动中国公文程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公文程式指公文的文种、结构、用语、行款、用纸等各项要素的规程法式。现代化大略可以概括为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演变,是一个理性不断增长(合理化)的发展过程。而公文程式的现代化,就是传统公文程式不断获得科学化、理性化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民国时期。1912-1949年,是中国历史的过渡期,也是中国公文的转型期。随着现代化思潮的启动,传统公文的文种、行款、纸面布局、装叙结构、语体及套语修辞,呈现出一种世俗化、平等化、大众化、效率化、工具化的演进趋势——这诸种  相似文献   

10.
从文件名称和结构、公文写作、公文办理和管理方面,将新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党政机关公文格式》与《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进行了比较,探究其中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1.
赵颖  罗艳丽 《档案管理》2021,(5):113-116
陕甘宁边区政府公文为重要文书史、党史研究文献,本文通过纵向的历史演变和横向的文书种类变迁进行研究,分析文书改革是陕甘宁边区政府公文发展的重要节点;公文文种的由繁趋简和公文功能的交叉重合是边区政府公文的显著特点.简化公文文种、规范公文程式、规范公文用语和改革公文处理制度是陕甘宁边区政府公文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公文以盖印和署名双重要素示信,这是中国公文史上一个极具特色的现象。通过研究发现,盖印和署名规定是民国时期公文程式的重要内容,并且是引起公文程式多次重新修订和发布的原因之一;自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确立了盖印和署名双重要素示信模式以后,北洋政府时期及国民政府时期多次在具体操作上做出调整;这种模式既是兼受中国传统官印文化和西方文契示信方式影响的结果,也是长官负责制的行政方式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信息化进程中,公务机关或其他社会组织的公务活动信息的载体也日益信息化。公文是公务活动信息的载体,在信息化环境下,也受到一定影响,直接表现为公文的格式要素应符合信息化时代公文的客观要求:简明扼要、信息公开、具有实用性,直接服务于社会管理活动等。公文主题词作为公文格式要素之一,随着公文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公文主题词失去了传统主题词的功能;同时在全球迅速信息化的进程中和我国加入了WTO的情况下,各项社会活动都讲求效率和速度,公文也应尽可能地简化诸多格式要素。在这一情况下,笔者认为应对传统的公文主题词进…  相似文献   

14.
自"康德元年"起,伪满各省公署中的总务厅掌管机密事项及文书事项,系各省负责公文撰制与文书处理之中枢机构,总揽文牍,位殊权重。伪满中央政府先后颁行的《暂行公文程式令》、《公文程式令》、《关于训令及其他公文程式之件》以及地方公署实施的《锦州省文书处理规程》、《文书编纂保管规程》等公文法令,钩织了伪满各省级公署细密而殖民化的文书制度。各省使用的"省令"、"训令"、"批"等属下行文体,所用"呈"属上行文体、"公函"等属平行文体、"布告"属泛行文体,其公文文体功能复杂、体系繁密。而收受与分配、判行与发送等程序,则构成了伪满各省级公署公文处理的收发规则。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公文程式令(条例)》颁布背景及变化的历史考察,认为民国时期公文程式的频繁变化,是对当时政治体制不断更迭的回应,这也导致社会各界从不同视角对其内涵及变化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6.
从文体学视角研究《史记》所录先秦至西汉早期公文及其体制的发展演变,有利于把握古代公文和政治礼制之间的互动关系。《史记》所录公文显示先秦至西汉时期我国已经具有比较完善的公文撰写类型、程式和运作机制,从文种、程式、制度等方面为后代公文撰写提供了典范。  相似文献   

17.
2012年发布实施的《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对促进党政机关公文格式的标准化、规范化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文秘工作者因认识或执行该标准不到位而导致出现错误应用现象.文章对"附件说明"格式的应用进行分析,并对《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中该要素格式从公文简洁精炼和审美角度进行商榷,以期为今后进一步完善该标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信息化进程中,公务机关或其他社会组织的公务活动信息的载体日益信息化.公文是公务活动信息的载体,在信息化环境下,也受到一定影响,直接表现为公文的格式要素应符合信息化时代公文的客观要求简明扼要、信息公开、具有实用性,直接服务于社会管理活动等.  相似文献   

19.
古人云:"文无定法",强调的是一般文章,特别是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最忌公式化和没有创造性.公文则不然,它为了便于撰写、审阅、处理、归档,表明行政管理中的领导关系和隶属关系,发挥公文的效能,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程式和规格.程式性是公文语体区别于其他语体的一个明显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范铮 《档案管理》2015,(1):69-70
文章针对公文格式中设置版记项目有无必要进行讨论,兼对郑彦离同志的“格式中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项目应该取消”和“公文文尾部分不宜称版记”提出质疑,认为应把国家标准《党政机关公文格式》中的“抄送机关”列入“主体”部分,并明确版记是通用公文格式的必备格式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