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崔永平 《编辑学报》1991,3(4):208-210
《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以下简称两刊)是中国科学院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自1950年创刊以来,在及时报道我国科技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同志在给两刊创刊40周年的贺信中说:“……《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作为中国科学界最高层次的学术刊物,对推动我国一些最重要领域的进步与发展,支持优秀的科学研究工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都做了艰苦的努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周光召同志兼任《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主编《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是中国科学院主办的代表我国科学水平的两个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迄今已有46年的历史,先后担任过主编的有:钱学森、吴有训、恽子强、竺可桢、陶孟和、严济慈、张文裕、叶笃正、严东生和周...  相似文献   

3.
介绍英国《自然》杂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篇文章是《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编辑部三位同志近几年先后两次分别出访英国时,访问英国《自然》(《Nature》)杂志编辑部主编JohnMaddox(1966~1973年,1980年至今),并翻阅了近年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后写成的。在当前改革、开放浪潮的冲击下,经常了解国外具有国际水平的自然科学刊物是十分必要的。据悉,《科学通报》对此作了许多工作,他们的目的是借鉴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然科学刊物办刊经验,为使自己尽快进入国际水平自然科学刊物的行列,及时找出差距,改进工作。这样办刊的指导思想是值得提倡的。我们希望今后能有更多介绍国外名刊的稿件寄给我们。  相似文献   

4.
黄延红  严谨  彭斌  朱作言 《编辑学报》2019,31(6):638-640
如何加快中国品牌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已经成为新时代科技期刊建设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以《中国科学》系列和《科学通报》(以下简称为“两刊”)为例,从优化期刊布局、推动学部平台办刊、发挥专家办刊作用、提升学术质量和核心竞争能力等方面介绍“两刊”的改革举措与发展实践,并从集群化、国际化、专业化和数字化4个方面对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提出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1~2002年度开展的科研课题又有两项经过专家论证通过,它们是《中国出版单位融资问题研究》和《中国图书市场信息化物流网络运行系统》。此两项课题是2001年新成立的“出版经济研究室”的最新科研成果,它们紧密结合我国出版业的燃眉之急,及时提出了出版单位  相似文献   

6.
我们的改革措施中国科学杂志社社长丁乃刚《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下简称“两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办,面向国内外的、代表我国高科技水平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两刊”近年来加大改革力度,这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回顾两刊创刊40多年的历程:70年代以前,...  相似文献   

7.
蔡静 《图书馆杂志》2006,25(9):91-92
《2006科学发展报告》(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是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年度系列报告的第九本。全书42万字,旨在综述2005年度世界科学进展与发展趋势,评述科学前沿与重大科学问题,报道我国科学家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介绍科学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中所起的作用,并向国家提出有关中国科学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建议,特别是向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提供科学发展的背景材料,为高层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学术会议文献通报》(以下简称《通报》)的前身为《国内学术会议文献通报》,创刊于1982年初,1987年改为现名。初创时为季刊,1984年起改为双月刊,1986年又增为月刊。它为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主办,得到全国科协学会和全国各大学会的支持和协助。《通报》是以文摘、简介和题录形式报道我国学术会议论文的检索性刊物,从中读者可以比较全  相似文献   

9.
沈毅 《中国出版》2012,(14):46-48
《现代评论》(周刊)重视对科学的传播:廓清中国科学的现状,强调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对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性地位,阐释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克服浮躁风气的重要性,宣传科学知识。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报道史视野中的《新青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国科学报道史的视野中来看, 《新青年》的科学观以及科学报道完成了由“技” 入“道”的质性转变。《新青年》的科学观是自 然科学法则作用下的社会科学观,是批判旧文 化、倡导新文化,改造国民性、提高国民素质的 有力武器。目前,大量不科学、伪科学和反科学 的东西依然存在,公众科学素质相对较低,科学 启蒙任重道远,科学报道有待改进。《新青年》 的科学观及科学报道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周昌忠同志著的《西方科学方法论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是国内公开出版的关于西方科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科学方法论泛指一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论。狭义的科学方法论,仅指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本书所指的是狭义的)发展历史的第一部著作,是我国学术界近年来研究科学方法论问题所取得的又一项丰硕成果,是哲学百花园里开放的一朵新葩!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ScienceCitationDatabase,简称CSCD)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开发,《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hineseScientificandTechnlcalPapersandCitationsDatabase,简称CSTPC)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研究中心与万方数据公司共同开发,是我国目前两种大型引文光盘数据库。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两种光盘数据库(CSCD97版、CST-PC98中文版)进行比较分析一、收录范围、年限CSCD97-CD版收集了我国出版的582种中、英文重要期刊上1989-1996年间发表的约28万篇论文及85万条中国引文,数据…  相似文献   

13.
王金福 《现代传播》2014,(4):155-156
新记《大公报》的《科学周刊》《科学副刊》(以下简称科学类副刊)以"普及科学"为主旨,详实记录了20世纪20—30年代科学传播的内容和特点,是研究近代综合类报纸科学传播的重要内容。迄今为止,关于《大公报》副刊的研究文章很多,角度各异,但从科学传播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并不多见。为此,笔者尝试以新记《大公报》科学类副刊为例,探寻我国近代史上综合性报纸在科学传播方面的概况,分析其传播特点和传播策略,以期为探究近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中国科学》,主编周光召,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创刊于1950年。以论文形式反映中国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中国科学》作为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学术刊物,所发论文由知名科学家、院士组成编委会审定。国际学术界最具权威的检索刊物SCI,多年来一直收录《中国科学》的论文。在全国第一、二届期刊评比中,获全国优秀期刊一等奖。  相似文献   

15.
《科学》是1915年1月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问世的。这是第一本左起横排的中国书刊,为了便于与西文和数理化公式接连横排的缘故。当时在美国留学的几十个青年人,以发展科学,科学救国为宗旨而结为团体,创办了这个刊物。这些人是十足书生,只相信自然科学及其应用可以救中国于危亡,排斥社会科学于月刊之外。其口号是“格物致知,利用厚生”。发刊词中说,科学工艺之事,虽小必录;社会政治经济之文,虽大不书。创办刊物需要经费,每个社员捐助美金  相似文献   

16.
上海科学仪器馆创办的《科学世界》,是我国较早的自然科学期刊。1903年3月29 日问世,对中国近代科技、教育事业和民族工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科学世界》由旅沪甬人虞和钦、王本祥主编。虞和钦(1879-1944年),镇海邬隘(现属北仑区)人,字自勋,仕名铭新。早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化学专业,是20世纪初我国介绍西方近代科学成绩卓著的学者。国内最早介绍化学元素周期律的文章,就是由虞和钦译述,发表在1901年出版的第6期《亚泉杂志》上。他在1907年所著的《有机  相似文献   

17.
1995-1996年《科学通报》载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995-1996年出版的《科学通报》载文情况进行了统计和研究,总结了该刊的载文特点.  相似文献   

18.
由重庆出版社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的《中国自然科学的现状与未来》,是一部全面反映我国自然科学的现状,指导我国自然科学发展的优秀学术专著。本书是全国上千名科学家有组织地集体调研的结晶。1987年6月,中国科学院受国家科委委托,对我国自然科学基础性研究的状况和发展战略设想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1989年3月,在所形成的调研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报道:作为世界科学界最权威的刊物之一,美国《科学》周刊以9页篇幅,在“新闻聚焦”的栏题下,详细介绍中国的古生物学研究。今年1月12日出版的《科学》杂志,正是以一幅中国科学家发掘古生物化石的照片作为封面的(见后页图)。诚如《科学》新闻部副主编莫维斯所言,这是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科学》“第一次辟出如此多的版面,就中国科学的某个专门领域进行如此深入的报道”。  相似文献   

20.
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的发展轨迹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146年的发展轨迹,诠释了学术期刊厚积薄发的发展规律。持之以恒和与时俱进是《Nature》宝贵而优秀的基因。文章以定性和定量的方式,从文献计量学的视角、人文的视角和国际化的视角三个层面分析和研究《Nature》的发展轨迹,并与我国一流学术期刊《科学通报》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针对我国学术期刊发展的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