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民族生态美学的历史叙事的核心是科技隐喻与民族生态隐喻的互动关系,由此而建构起它的方法论、实践论与结构论,进而深入地进入对人类经验的任何美学理解的核心,以祈在人类的劳动实践与生存意义彰显中化解生态危机."那"生态文化的运演是一个极佳的例证.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进程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等不断使人类生存状态恶化,生态美学观应运而生,其发展已经形成不可遏制之势.逐渐成为一门显学.生态美学是一种人与自然和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其核心是生态平等原则,这一原则是对传统美学”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与超越.在当代中国建设生态美学,要充分吸收传统哲学的生态智慧.从而实现发展与环保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3.
生态美学的产生与兴盛主要由于工业文明时代的生态危机,它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环境中心主义的反叛,在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下,生态美学呼唤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长久以来的生态美学研究多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人与社会,尤其是人自身的精神危机却有所忽视.作为建立在生态维度上的关学形态,生态美学的理论旨趣应该是对人类诗意栖居的追求,不仅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和谐相处,也实现人类自身的审美生存.  相似文献   

4.
徐金妹 《教书育人》2014,(12):21-21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类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命运,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Hacekel)首先提出了“生态学”这一概念,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学者开始研究“生态美学”的相关课题,站在教育的视角看“生态美学”,包含了生态和美育两个层面,其内涵在于将学生培育为具有生态审美观的生态审美人。小学教学又该如何做才能提高学生审美鉴赏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呢?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十分丰富的生态美学资源。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从生态美学原则、生态和谐思想以及生态循环意识等方面表达了对生态问题的深刻见解。先秦道家所蕴含的朴素的生态美学意识对于当今生态美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欧阳修的诗有一定的生态美学倾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自然生态美,其内容有三,即借自然美景抒发闲逸情怀、歌颂太平、自然条件优越,易于生存、感伤人与自然的不合谐;其次是文化生态美,其主要内容是反映楚地巫风、节日风俗与传统的文化品格:最后是社会生态美,反映政治军事活动对人类社会生态的影响,对其他生物生存状况的反映。总的说来,欧诗中的生态美学倾向不同于欧词:它具有欧词所没有的颂圣色彩与忧生的社会意识。这与欧阳修的不同的诗词观有关。  相似文献   

7.
沂南北寨汉墓画像石上所刻画的系列图像,呈现出浓郁的生生气象,展现出我国东汉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观念意识和生存状况。从当代生态美学的视角看,这些画像呈现出一定的生态宇宙意识、生态家园意识和生态共生意识。探究这些意识形成的根源,主要是由于传统的神仙信仰、巫风特色区域文化和汉人的祥瑞观念。这对处于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人们如何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采取审美的生存方式具有积极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追求环境伦理的行动中,生态伦理与生态审美从不同的层面阐释了同一内涵;生态美学及生态审美作为一种媒介使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达到动态平衡。在生态伦理过程中,生态审美是人类的崇高需求,更是必要需求;生态美、生态审美在生态伦理过程中影响生态意识、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生态伦理是生态审美的创造性展现。生态伦理与生态审美具有统一性。  相似文献   

9.
生态美学是一门崭新的学科,但生态美意识由来已久。欧阳修词中的生态美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生态美,主要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文化生态美:主要有节日词所展现的文化生态美、歌妓制度所透露的文化生态美和传统文化品格中的文化生态美。这些词在客观反映作者的生态美意识与人们的生存状况的同时.也反映了词与正统文学处于相背离与修补的状态及作者面对这种情况的徘徊感。因此用诗化的笔法阐释生态美意识成了作者的一个选择。  相似文献   

10.
"诗意栖居"是人类的生存理想,然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却使人越来越远离这一理想。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应该改变人的意识,改变旧有的环境教育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美育。生态美育对改变人类以物质生存为中心的生存方式,提升人生精神境界,进入人与自然的精神和谐,具有独特的作用。生态美育的根本意义是对人生存境界的提升。这种提升具体表现在:使人由单一和谐走向人与自然、社会的整体和谐,由暂时的、一过性的快感享受走向持续的、长久的美感体验,由注重单一结果走向生命过程美的追求。广泛开展生态美育,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诗意生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文化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文化。近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是以科学技术的参与程度作为重要的标志。科学技术作为理性的主要载体,逐渐地成为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科学技术对文化的作用,依次是首先对文化的物质层次发生作用,然后对文化的制度层次发生作用,最后对文化的观念层次发生作用,从而形成新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我们应该整合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使之有利于中国社会的科学技术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视觉文化时代之审美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社会已进入一个以视觉化占主导的时代,“视觉”和“图像”的转向问题已成为继“语言学的转向”之后又一个热门话题。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经济进程的逐步推进,以及在后现代个体通俗化的视觉诉求下,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消失了,艺术已经转移到符号和影像的生产工业之中,当代社会化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特征,视觉化时代审美的主体、对象、性质等方面也都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嬗变,从而对人类自身的心性、审美观以及审美艺术自身的现状和前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工业设计的职责和任务是将现代技术与艺术融为一体,来研究人的行为和需要,是现代科技与美学高度统一的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工业设计教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必然向多元性转变,形成一个科学、技术、艺术、经济相互关联的体系。  相似文献   

14.
科技化与艺术审美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是近年来一个备受关注的理论话题。探讨科技发展、应用型艺术审美活动的影响,应该从价值论上予以考察,寻找科技与艺术间关系的价值平台,营造科技与艺术间关系讨论的公共话语空间,建立科技与艺术间关系的价值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美与人的生存关系是关涉美学哲学基础的问题。文章从生存论的角度深入挖掘美的生存论意蕴,将美与人的生存状态联系起来,从而论证了美是人的本真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6.
从数学的本质、发展、应用方面及与哲学、语言学、美学等人文学科的关系两方面阐述了数学学科的人文价值及独特的文化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具有规范性与统一性,其所追求的是规整与严密;美虽然也具有统一性,但更具有个体性与差异性,其所向往的是自由与异彩纷呈。两者虽然属性不同,但科学技术与美的结合,又是当今社会技术发展的潮流。二者的融合、渗透必然会产生一种“符合目的与规律”的科技美,其实质在于反映科学技术与人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从蒙昧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科学的发展催生人类文化内涵和心态的变迁。结合科学发展史分析了西方文化心态在面对自然、人类自身、科技本身与人类文明、本土文化与外域文化四个方面的演变,其反思性的结论对于人类文明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从科学理论和科学与技术发展的趋势以及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出发,阐述了当代科技和社会发展对综合性人才的呼唤,以及教育的功能.同时剖析了目前学校学科课程的形成过程及单学科教学的利与弊.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基础教育适当软化已有的学科边界,从大科学观出发,使我们的基础教育能真正培养出适应新世纪的创新人才.最后,结合我国目前所进行的综合性科学(理科)课程教改试验的实际,从教育观念、师资培训、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市井是中国普通市民赖以托身的特殊的生存空间与文化空间,是中国城市或城镇的重要构成,有着深厚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历史积淀,代表着城市的底层。抓住了市井,也就捕捉住了中国城市的“魂”。以市井作为叙事和审美对象的市民文学创作,在我国源远流长。现代中国市民小说正是现当代文学史上各阶段以市井生态景观和市俗文化为主要叙事内容的小说创作文本的聚合,它通过叙述市井文化中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地方性的市俗事像和市俗心理来关注中下层民众的生存境遇、行为方式、心理愿望、宗教信仰、伦理观念、道德范型及社会组织,实际上它是以市俗的内容和文学的具体性、情感性、审美性特征相结合的方式对人类的生命过程提供了最充分的形象化的叙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