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杜甫陇右纪行诗《石龛》的地理位置,“旧注”寥寥无几。考察确认:今甘肃西和石峡镇石峡村西山的“八峰崖石龛”为杜甫笔下的“石龛”。但杜甫只去了“石龛下”,而未去“石龛”。通过对前往八峰崖石窟道路的考察,找到了杜甫能“驱车石龛下”的道路,即由高河口进入,经石坝、刘河、真武、曹家湾梁、关坝、喜集、灯塔,到寺儿湾之路;通过对八峰石龛下寺儿湾“吉祥寺”遗存的考察,找到了杜甫走这条路的真正原因,拂去了诗意与八峰石龛环境位置相抵牾的疑云。论述了《石龛》诗与“仇池草堂”、《仇池》诗的关系,认为:《石龛》诗破解了诗圣专程寻访仇池的密码,也找出了诗圣寓居仇池山下飞龙峡东端灯塔村的证据,其《仇池》诗是在飞龙峡所写,属纪行诗。  相似文献   

2.
“诗到元和体变新”的“元和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即为元白排律。从诗歌史的视角考察,元白排律与杜甫排律之间具有“承”与“变”的关系。元白排律对杜甫排律之“承”主要表现为题材上有着继承关系。而在情感意蕴方面,元白排律对杜甫排律又有着“变”的一面。杜甫排律抒发的个人情感常常与忧国忧民情怀结合在一起,元白排律则多抒发个人的穷通得失与悲欢离合。梳理元白排律与杜甫排律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认知“诗到元和体变新”这一重要诗歌现象。  相似文献   

3.
“目生活”是人类一个重要且高雅的生活方式.古人之行万里路者,意在离开本土本位,面对新天新地,拉开自我距离,形成审美观照.杜甫一生浪迹天涯,“目生活”堪称丰富,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杨伦《杜诗镜铨》说杜甫“饥饿穷山,流离道路……蒿目者民生,系怀者君国……”语中“蒿目”,即指杜甫落荒而走的“目生活”,对此,陈贻焮《杜甫评传》的表述是“即目抒情”.杜甫在陇右别开生面的江山行旅,给他带来了独特丰富的“目生活”,也给他带来了别开生面的诗题诗想.睹物生情而心领神会,是杜甫院右诗歌“目生活”达到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4.
论杜甫的谏臣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杜甫忠君似乎是自宋以来人们的共识。但杜甫并非那种“一饭不忘君”的愚忠之辈,他秉承先儒的“君子”理想,把“道”作为君臣关系的基点,以“道”评君,以“道”讽君,以“道”行己。在杜甫的创作和生活中,君道和臣道把握得较准确。他的忧国忧君,实则忧道忧民。所以杜甫并非“一饭不忘君”,而是“一饭不忘民”,他是以君子之道,行直臣之忠,尽谏臣之职  相似文献   

5.
有唐一代,文学、艺术全面繁荣并互相影响,题画诗创作兴盛,爱好绘画艺术的诗人杜甫,被公认为唐代题画诗创作的“第一人”。从盛唐到中唐,政治与社会、文化都经历重大转折,绘画艺术精神也同步发生重大变革。杜甫身处这一时期,高度关注绘画,以“诗人之眼”赏画、论画,其题画诗体现诗、画会通的美学思想:以“神”“气”论画,追求“传神”,强调“立意”;以画“遣兴”,在题画诗中表达山水隐逸的趣味与立意。杜甫的绘画艺术理念,体现出诗歌思想的影响,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绘画实践变革的动向。杜甫题画诗及其绘画观念入宋以后深得推崇,不仅影响了唐代画史的建构,也对“文人画”理念的生成与绘画创作实践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说自己的话     
冒继承 《阅读》2009,(4):22-23
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哲学家、史学家,他对诗学也很有研究。一天,有个人拿了自己的诗作,向黄宗羲请教。黄宗羲翻开诗稿,刚看了几句,就说:“这是杜诗。”再往下看,又连声说道:“杜诗!杜诗!”来人受宠若惊,喜形于色。要知道,杜甫可是诗圣呀,自己的诗被当作是杜甫写的,不就说明自己和杜甫水平相当了吗?可是黄宗羲接着说:“诗的确像杜甫的诗,可是你自己的诗在什么地方呢?”  相似文献   

7.
杜甫的“陇道难”诗共计十六首。这十六首诗记述了杜甫从陇入蜀的一段行程,与李白的名篇《蜀道难》诗的从秦入蜀的行程有交叉之处,因而有可比点。对杜甫的“陇道难”组诗与李白的《蜀道难》诗进行比较,以期探究杜诗与李诗在心理背景、表现手法及风格特色诸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陈娟 《阅读》2023,(82):18-19
<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唐代独特的时代风格造就了许多著名诗人。继杜甫之后,中唐时期又诞生了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就是有“诗魔”“诗王”之称的白居易。“诗魔”白居易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合称为“唐代三大诗人”。我们来读他的一首闲适诗《观游鱼》。  相似文献   

9.
陈娟 《阅读》2023,(82):18-19
<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唐代独特的时代风格造就了许多著名诗人。继杜甫之后,中唐时期又诞生了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就是有“诗魔”“诗王”之称的白居易。“诗魔”白居易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合称为“唐代三大诗人”。我们来读他的一首闲适诗《观游鱼》。  相似文献   

10.
名郡天水与诗圣杜甫有着一段不解的奇缘。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可以说是杜甫一生中最艰难的一年。乾元元年六月,杜甫因疏救房瑁被贬华州司功参军,从此永远离开了朝廷。是年冬,诗人由华州赴洛阳。二年春,由洛阳回华州,据沿途见闻感受,写了“三吏”、“三别”等名篇。  相似文献   

11.
在高适、李白、杜甫三人的相关年谱中,诸家一般认为有“济南之会”,但对聚会时间、相关诗作、前后行踪等方面存在分歧,对于高适和李白是否参加“济南之会”存在不同看法。通过研究高适、李白、杜甫、李邕等四人在“济南之会”的前后行踪,分析相关作品,可以发现:李邕是在天宝四载夏由汲郡转任北海途中路过济南,高适和杜甫参加此次聚会,三人各有诗作留下,而李白没有参加“济南之会”。  相似文献   

12.
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其叙事诗被称为“史诗”,可以与正史相印证。一些叙事诗甚至为唐代社会历史及风俗研究提供了初步史料。通过对杜甫叙事诗的考察,可以发现其现实主义风格中浸润着中国悠久的抒情化传统,杜甫的叙事诗事实上的“亚叙事”特征,以及在整体沉郁的风格特色中隐藏的政治反讽特色。  相似文献   

13.
杜甫诗歌喜用“野”字,艺术上它表现为一种阔大、变幻的境界;社会意识上它表现为一种与统治阶层对立的批判意识;它还表现出一种放纵个性的人生态度。“野”的境界的形成,是杜甫受禅学思想影响的结果。它是杜甫人生态度、宗教思想与审美意识的结合.  相似文献   

14.
杜甫在至德、大历间的诗歌创作不仅数量大,且流传范围广,但却没有得到时人的普遍赞誉。究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安史之乱”的爆发,妨碍了时人对杜诗完整的认识;二是杜甫诗歌审美风尚同时人异趋。  相似文献   

15.
王维与杜甫在诗史上的地位,经历了一个浮沉变迁的过程。对“神韵”这个古典诗歌批评术语重新阐释,比较王维与杜甫的诗歌风貌、题材取向、人生态度等方面,揭示出两位诗人的异同.及其在盛唐以后中国诗史上的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杜甫陇右纪行诗《积草岭》的地理方位,是典籍、史料稀缺,古今释注者尚未开垦的一方荒地。对疑似积草岭的“马莲垭豁”、“老关庙梁”、“二垭子梁”、“银子崖”、“焦山沟梁”等去石峡石龛和到成县泥功山的古今通行路线、地理方位、地貌特征实地考察,发现西和县石峡镇“焦山沟梁”与杜甫笔下的《积草岭》诗意相契合,应该是当年诗圣经过的“积草岭”。  相似文献   

17.
杜甫《伤春五首》其二“不是无兄弟,其如有别离”一联中,“兄弟”一词的内涵除杜甫自家兄弟外,亦兼指李唐王室宗亲。从先秦到魏晋,大量文献中出现了以“兄弟”代指同姓诸侯、王室手足的用例,且多与其不能保卫中央联系密切,至杜甫所在时期仍延续此政治内蕴。联系庾信《哀江南赋》《伤心赋》等外部文本,并在杜集内部探寻相关信息,可知《伤春五首》其二中的“兄弟”一词所指兼具家国二义,既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血缘政治,亦是杜甫国身通一情怀理念的写照。  相似文献   

18.
杜甫一生曾经种药、采药、晒药甚至卖药,如此“药生活”是杜甫在秦州期间一个重要的生活内容。杜甫体弱多病,草药常常是他的养生之资;杜甫一生困顿,草药时为他的生活之资;杜甫热爱自然,草药也是他诗歌意象的一个重要资源;杜甫深具儒家爱物济民的思想,他喜爱草药是因为草药为仁者之物。杜甫面对草药时的心态主要是审美的而不是经济的。草药在杜甫笔下更多的是诗人精神生活的一个表现物,是他内心深处道家隐逸意趣与儒家仁爱思想结合而成的一种象征性寄托。  相似文献   

19.
小飞蛾 《阅读》2024,(Z2):78-81
<正>人文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一共五集,每一集围绕一位诗人展开,主题分别为江湖、故人、长安、边塞和仙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词歌赋里的美景,开启一场“云”文艺之旅,感受中国山水之美吧!江湖·杜甫诗人西川羡慕杜甫无与伦比的用诗歌书写现实的能力,于是努力追寻杜甫的足迹,踏上了他晚年寻找安身之所的旅程。  相似文献   

20.
“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真。”从杜甫的这种自白里,可以看出杜甫在“所历厌机巧”的生活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要做真人、说真话,是多么困难,多么需要勇气!然而文学艺术是真实性的领域,不能搞瞒和骗,不能把光明写成黑暗;也不能把乾坤的疮痍、人民的苦难,描成盛开的鲜花。所以,要做一个真正的诗人,就只能做真人,说真话。杜甫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他不仅敢于正视那个“乾坤含疮痍”、“路有冻死骨”的现实,而且在“穷年忧黎元”的“叹息”声中力图干预生活、改变现实,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把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这当然表现了他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但无论如何,他总是从医治乾坤的疮痍的目的出发,在大量诗篇中相当真实地反映了乾坤的疮痍、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的。他的著名组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