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三里湾》与《创业史》的比较 ,凸显了赵树理的乡土社会立场与柳青的主流意识形态立场的迥异 ,从而肯定了赵树理写作的平民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三里湾》与《创业史》的比较,凸显了赵树理的乡土社会立场与柳青的主流意识形态立场的迥异,从而肯定了赵树理写作的平民性。  相似文献   

3.
民间文学源远流长,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不可估量。从乡土小说的三大家鲁迅、沈从文、赵树理的创作与文本的解读中,可见民间文学对现代文学乡土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成为"方向"之后的赵树理依然秉承着为农民代言的创作立场,小说《三里湾》中对乡土社会自然秩序的肯定,对农村社会发展问题的探究都是作家基于民本立场的呐喊,身份地位的剧变并没有改变他的农民本色。  相似文献   

5.
审美历史维度的乡土美学并非古典美学——现代美学——后现代美学三大美学形态在时间上的延续和继承,而是中国现代性背景下的美学体系的重建,是在三种美学形态交织下的知识分子立场的批判乡土、知识分子立场的诗性乡土和农民立场的现实乡土,这三个维度,是乡土美学历史意义上的审美选择。  相似文献   

6.
乡土小说是中国新文学的重要小说类型之一,方言是其"土气息、泥滋味"的重要表征。在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发展史上,乡土小说家、评论家大都审慎而艺术地运用方言,方言在乡土小说中也具有多重审美内涵。乡土小说发展到十七年(1949—1966)时,方言却只简单地成为作者创作、思想立场的表征。在十七年乡土小说中,方言泛滥与审美质素的消弭成为一个饱含思想史命题的语言症候。作家周立波的创作正是这一问题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7.
公费师范生的乡土情怀对他们未来更好地服务乡村教育且愿意扎根乡村将产生直接影响,高师院校要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乡土情怀的渗透.笔者通过对H师范学院公费师范生和教师的调查发现,在公费师范生课程教学中渗透乡土情怀的一些情况不尽人意,存在教师主动渗透乡土情怀的意识不够,自身乡土文化素养缺失;学生对家乡文化认识不足,乡土情怀相...  相似文献   

8.
丁帆的《中国乡土小说史》于1992年出版,这是中国小说史上关于乡土小说的第一部著作。他以世界性的视野对中国乡土小说的定义进行了阈定,指出了乡土小说只有在现代文明和城市的对照下才能显现出来,提出了乡土小说的现代审美特征"三画四彩"。丁帆是一位具有批判眼光的知识分子,因此他常站在批判、解构的立场上来对待他的批评对象,然而他又是一位富有同情心的人道主义学者,因此,对乡土小说的评价自然处处也充满着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9.
幼儿园乡土教育是一种利用家乡本土文化、自然、社会中一切适宜的资源,深入幼儿生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对本地幼儿进行的身心浸润式教育,其价值在于传承乡土知识和生存智慧,促进幼儿社会化,培养其爱国情怀、文化包容能力以及民族感情与信念。乡土教育内容的选择要坚持适宜性、生活性和启蒙性的原则,内容包括乡土文学、娱乐、艺术、自然等。  相似文献   

10.
乡土情怀在当前文化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培养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能够促进乡村教师保持良好的教学能力,更好推进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显著进展。本文主要从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分析入手,重点介绍了两者的内涵,阐明了乡村教师生成乡土情怀的重要性,还从乡村教师个人方面和外部环境因素方面提出了培养乡村教师乡土情怀的策略,为更好推进乡村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借鉴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类型,福柯的谱系,布鲁姆的正典化,巴赫金的狂欢化,以及海德格尔的去蔽一敞亮之说,重新发掘赵树理文学的独特意义,认为赵树理文学在类型上是一种内雅外俗的“曲艺化”的新型的“俗文学”。在谱系承传和转型的意义上看,它处在正典化和狂欢化之间。其重大的谱系意义被主流文学给严重地遮蔽了,因此,研究中应对其进行去蔽、还原,以使之敞亮、澄明,意义现身。  相似文献   

12.
赵树理的小说有独特的个性和风格,这种独特性不仅在于其小说外在形式上的民间性和通俗化,更在于赵树理本人一贯坚持的民间立场和精神上的个人性。龙其小说的语言包含着多种民间文化因素,试就语言的可听性、口语化、形象性、戏剧性进行分析,探讨其中蕴含的民间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3.
赵树理是一个真诚"写农民"、"为农民而写"的通俗乡土作家。在那个时代,一方面他自觉追求文艺大众化的审美方式,一方面又积极响应共产党的号召。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出,在不违背创作初衷和审美追求的同时,又要紧跟政治的节拍是何等的艰难。赵树理的小说创作前后经历了两种不同的命运,即从走上顶峰到跌入深渊。这一戏剧性变化是一面透亮的镜子,显示了文学赖以生存的政治环境的多变性,同时也表明了赵树理坚持文学立场的可贵品质。  相似文献   

14.
《蛮书》是研究南诏历史的一本地方志。在该书中,樊绰以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参照历代史书,详细地反映出了皆时南诏政权的各个方面情况,为后代史家研究南诏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本文通过介绍《蛮书》作者及其版本,分析全书的主要内容,并对其史料价值做出考证和分析,舛此来说明《蛮书》是迄今研究南诏前期社会情况最重要的地方风土志史书。  相似文献   

15.
赵鼎臣是北宋后期的一位文学家,所著有<竹隐畸士集>二十卷传世.其人当世即有文名,后世却寥落无闻.<四库全书·<竹隐畸士集>提要>对其评价颇高,而各种史籍、文献对赵鼎臣籍里、家世的介绍或众说纷纭,或付之阙如.文章从赵鼎臣<竹隐畸士集>原文入手,并辅以相关的资料,对赵鼎臣的籍里、家世予以廓清,以纠正史籍之误;同时也可以使后人更好地了解赵鼎臣其人其作.  相似文献   

16.
赵树理与民间文化的内在联系历来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而对其所酷爱的民间戏曲上党梆子则关注不够。其实,无论在人物塑造,还是在文本框架安排以及叙事方式上,上党梆子等民间戏曲都对赵树理的小说创作产生复杂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郭茂倩编辑《乐府诗集》,从音乐性质、社会功能诸方面考虑了“乐府诗”的特征,而“声诗”概念的运用,反映出他所认同的乐府诗主要体现了三方面的特点:从入乐方式看,“先有诗然后被于声而播金石”;就“诗”之内容看,皆“诗人六义之余”;由应用功能看,大多服务于祭祀、宴享、行军等仪式。他不将当时最为流行的“由乐定词”、“依声填词”的“乐府”录入《乐府诗集》的事实,则从另一侧面说明了他的基本编纂宗旨,也表现了南北宋之交文人士大夫力求维护和恢复诗乐传统,“务尊其体”的诗家立场。  相似文献   

18.
成语“邯郸学步”中的“学步”究竟学的是什么?在东汉赵壹《非草书》中最新发现有“赵女善舞,行步媚蛊,学者弗获,失节匍匐”的文献书证记载,明确说是赵女舞步.这应该是当今学界最新书证发现,解决了一直困扰学界多年的一桩历史谜案.首先梳理“邯郸学步”典源演变定型过程,综述学界当前典型观点,介绍《非草书》中该书证文献发现过程,最后从舞蹈发展史、“行”、“步”、“舞”字源及相关早期文献等全新角度,重新对“邯郸学步”典源进行诠释辨析,最后得出“邯郸步”应是当时一种民间舞蹈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张庆煌是老一辈福建莆仙戏民间剧作家,他所创作的莆仙戏剧本秉持草根的视角和话语,直面俗常大众,并从中展示了他曾经作为一名教育者的身影与立场。一方面,他从民间思维方式与民间文化入手,彰显民间特有的风貌;另一方面,他运用乡土生活语言和民间传奇,在潜移默化中蕴含了特定的教化功能。在戏剧文学与剧作家萎缩的当下,他的存在或许是一个值得探讨与借鉴的参数。  相似文献   

20.
历来,学者们对屈原《九歌》的性质争论纷云,没有定说。原因是作品本身呈现出复杂、多层的文化意绪,它有着民间原始宗教的气息,又带着宫廷神圣宏大的祭歌排场,而其间总丝丝屡屡穿涌着作者跳动的灵魂、奔腾的情感。作品能够把几种彼此颇为独立的文化意绪巧妙地呈现出来,关键在于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特殊的身份以及卓越的艺术才能,最终谱写出蒙胧原始、雄宏庄严、哀怨叹惋的千古《九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