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极其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中,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师生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凭借。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我们可以说,学生读语文教材,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新版的初中语文教科书,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新了学习内容,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22,(15):21-24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合理有效利用基于学生的教学资源,有助于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在学生参与体验互动中成就高效灵动课堂。通过目标展示,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方向性,调动学生基础性资源;细读文本,活用教材,挖掘教材现有资源;捕捉学生“意外精彩”资源,生成课堂即时性资源;适时引导,多边互动,提升教学方案性资源。在多种资源的整合利用中,成就灵动课堂。  相似文献   

3.
以前的课程观念,认为教材(实际上过去的“教材”概念往往是指规定的文本)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教师讲好“教材”,学生学好“教材”,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新课程认为,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特别是教科书以外的课程资源是实施新课程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因此首先要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资源。新教材是多种科学文化、人文素养等汇集的“信息场”。其中的信息,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均可视作塑造学生、使之得到能动发展的很好的资源,而且这种资源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它的价值是在“创造性”使用的过程中显现的。因此,不论是教材的编者,还是教材的使用者,都要在“如何使用”教材方面多下功夫,才可能更好地开发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5.
顾书德 《考试周刊》2012,(68):156-157
作者充分利用校园动植物资源对生物实验进行改进.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要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以实现不同教材的有机整合,实现教材与校园动植物资源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6.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激活英语教材资源就是要充分、合理、有效地使用英语教材,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纵观几年的英语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应多角度地钻研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要尽可能地由教材的“复制者”转变为教材的“创造者”,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使用的教材做出适当的“裁剪”,从教教科书向用教科书转变,加深、拓展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的实施改变了“课本即教材”的传统教学观,赋予了“教材”新的内涵,它不仅包括教科书、挂图、生字卡片、报刊等“图书教材”,也包括电影、电视、VCD、广播等“视听教材”和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等“电子教材”,还包括图书馆、博物馆、自然风光、社会风俗等“活教材”。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材习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活用教材资源,善用阅读积累,巧用生活资源,精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凸现了课程资源的意义,不再把教材看作是“圣经”。它只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一个工具,一个“平台”,为学生学习提供一种“范例”,是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所以,在认识上要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神话,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体现出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相似文献   

9.
开发教材资源就是根据现有课程标准和中考考纲要求,以教材为依托,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关注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打破原教材结构,灵活地对教材适当地“采用”“增删”“替换”“调整”“融合”,形成全新的学科知识系统。其次是将其他学科的教材资源及各种媒体资源开发成物理课程资源;然后是将学生课堂生成资源转化成物理课程资源。最后是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重构,经过教师消化、吸收,在课堂上精心组织,从而构建出高效的物理课堂。  相似文献   

10.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对于一个合格的教师来说,应很好地研究如何“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如教材上“音的强弱”一课,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根据教材上的内容让学生想像大老虎和小猫的叫声进行对比来感受强弱,或者让每个学生都到前面来敲一敲大鼓,那学生还是不能真正地体  相似文献   

11.
李克华 《云南教育》2001,(12):42-42
方法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 ,而阅读又是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九年义务教育《语文 》 教材 ,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作了细心编排。   几年来 ,我从农村学校的实际出发 ,按教材的思路 ,以“五读法”培养学生的阅读 能 力 ,对提高学生阅读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读“说明”。教材的说明类似一般书籍的“绪言” ,主要介绍全册书的结构框 架 ,教学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读一读“说明” ,可使其明白具体的学习任务 ,领悟编者 的意图和师生在语文课堂上各自的地位 ,对把握全书的学习任务极有好处。   二、读“目录”。《教材》“目录”有…  相似文献   

12.
田应凤 《小学生》2011,(6):55-55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课堂教学资源中,教材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作为教材的一部分——课文插图,却经常被一些老师忽视。如何有效利用插图,让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陈世团 《辅导员》2010,(20):41-41
巧妙地利用课程资源,对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巧用语文教材资源,培养学生刻苦学习 教学苏教版教材“习惯篇”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时,我不仅引导学生看看图,说说应恢怎样“专心倾听,勇于发言”,应该怎样认真写好铅笔字,  相似文献   

14.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许多教师往往只注重“组织者”的角色,忽视了“引导者”的义务,成了“岸上的游泳教练”:一味用话语要求学生去如何听说读写,自已“高高在上”,不肯下水;或者只能给学生讲点理论——不会读也不会写。所以,教学质量总是不理想。其实,语文教师本人就应该是一本散发着文化幽香的教材,是富有灵气的具有榜样意义的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5.
一.以“读”促“写”,激发习作兴趣。1.通过“读”,指导“看”,教给观察方法。《可爱的中国》是一篇以写具体为训练目标的教材,其中对“草”的描写具体、生动、活泼。如“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读这段话时,我抓住三个方面———①作者对“草”的观察顺序是什么?②这段话中心是描写草的什么形态?③划出句中“静”的描写句和“动”的描写句,找出中心词———指导学生边读边观察“录像”,让学生从“读”中看“实”,从“实”中见“读”。学生在仔细品读时,对作者那种细致…  相似文献   

16.
小学阅读教学,必须以“读书为主”贯穿教学全过程。那么怎样贯穿?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教师认真备课要以备读为主。阅读教学中的“读书为主”,从教师的备课开始。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要在钻研教材的同时,反复训练,自己首先读熟、读通、读好课文,进而掌握本文朗读和默读的基本要求以及具体的技能指标。如语气、语调、情感、停顿、重音、轻声和有效速度的掌握。二是要结合教材和各年级学生实际,确定读的训练重点和指导读的方法步骤,力求做到心中有数,把读的训练落到实处,避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也就是要达到三种境界,即“我是作者”、“我身临其境”、“我是学生”。  相似文献   

17.
以苏科版物理教材中实验资源的创新设计为例,提出“探查教材实验方案瑕疵”“优化教材实验方案”“改进教材实验装置”“整合教材实验资源”等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实验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8.
“课程是教育的心脏”,但长期以来教师对课程通常理解为:课程就是教材与教辅用书,因而教师只要教好教材,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那么这个教师就是一位好老师,学生就是好学生。这就导致了老师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课本知识的掌握,于是教学中“满堂灌”,练习时“题海战”。其实课程资源不仅包括教材资源,还包括学生资源、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实践,包括社会资源,以及一切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人力、物力、社会环境资源等。  相似文献   

19.
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发掘教材内涵,创造性使用教材资源,引领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体验学习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习惯篇”的教学要旨。现结合国标本苏教版小语第六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6)”(以下简称“习惯(6)”),具体谈谈“习惯篇”教学强化“读、学、养”三个环节,追求“透、实、恒”三个境界的实践与思考。一、读图究意,力求透彻“习惯篇”以图说话,一幅幅精美的彩色图片形象直观地呈现训练内容和要求,为学生创设了学习情境,提供了学习范例。“习惯篇”的学习应当从“读”图开始,研究也应从“读”图开始。1.仔细观察,读…  相似文献   

20.
鲁新民 《中学文科》2006,(10):16-17
新课程改革要求从“教教材”走向“用课程资源教”。《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课程资源不会自动进入教学领域,需要能动地去寻找、认识、选择和运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是特定部门和人员的专业行为,更是教师主导的活动。”课程资源按其功能来分,可以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华东师大的吴刚平教授认为素材性课程资源是指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从哪里来,包括各种知识、技能、经验、智慧、感受等因素。这些因素可以弥补教材之不足,促使教师跳出教材局限,促进专业的发展,促使学生跃出课本、开阔视野,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使教师成为课程资源尤其是素材资源开发的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