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言语风格思想是刘勰《文心雕龙》语用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心雕龙?体性》篇是刘勰论言语风格的专篇,“体”即言语风格,“性”则指语用主体的情性。刘勰的言语风格思想涉及言语风格的决定要素--语用主体的情性、言语风格的构成要素--意义内容和语言形式、言语风格的养成以及言语风格的外化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语用型教学正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正确开展语用型教学,需要处理好言语形式与内容理解的关系,处理好语用训练和内容选择的关系,处理好言语理解和人文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从语用功能的角度看 ,形式动词谓语句表示说话人对听话人实施了间接言语行为。“加以”的主要功能是指令功能和指示功能。“加以”是形式动词谓语句的语用标记  相似文献   

4.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是由locufionary act,illocutionary act与perlocutionary act组成,其研究重点是illocutionary act。illocutionary logic是研究illocutionary act形式化问题的理论。国内有学者将两者分别译为“语用逻辑”和“语用行为”。illocutionary logic研究的只是illocufionary verbs的illocutionary act,未涉及到使用者,也更未涉及到对语境等的研究。言语行为实质上只是一种局限于illocutionary verbs的句法和语义的研究,根本不是言语行为的真正意义上的语用研究。作为只研究illocutionary verbs的illocutionary acts的illocutionary logic只是一种行事逻辑,属于语用逻辑这个大的范畴。真正的语用逻辑必须研究话语发生的语境、话语与使用者的关系、使用者对话语的推理等等。因而不能将illocutionary logic翻译为“语用逻辑”。  相似文献   

5.
“形式与意义的脱节现象”(Formal and semantic discrepancies)是言语表达中的一种变异(deviance)现象。本文从句法、语义和逻辑三个不同平面对现代汉语定心结构中形式与意义的脱节现象(以下简称“脱节现象”)进行分类和展开分析,探索它在句法结构、语义关系和语用价值等方面的特点,探索它与逻辑、修辞的联系和区别,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语言和言语的关系的几点结论.  相似文献   

6.
“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为了凸显母语教学的特点,从“把握言语指向,找准语用三起点”“玩转 言语范式,递增语用三量点”“锤炼言语艺术,唤醒语用三特点”三个层面探索“语用型”教学策略,引领学生走进“真语 文”课堂.抓住语言文字训练的三起点、三量点、三特点,让文本的言语价值得以提升,有效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 能...  相似文献   

7.
言语行为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禀赋。言语行为的话段有命题意义和施为意义。实现言语行为的施为性意义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制约言语施为性的因素主要是形式意义和语用意义。  相似文献   

8.
秦好好 《海外英语》2012,(24):162-164
礼貌理论主要包括Lakoff的礼貌规则、Leech的礼貌原则以及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论",遵守相关的礼貌准则和规范是为了达到某一交际意图。社会符号学的视角下,语用意义是语言符号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对英汉礼貌言语形式的语用意义的可译性进行研究后发现,语用意义是造成礼貌言语形式相对不可译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英语中的“advise”与汉语中的“建议”在言语行为功能上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回顾20世纪中期以来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与运用,对中英文表示建议的言语行为动词“建议”、“advise”的使用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其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语用失误。最后通过分析词典中的语用信息,探讨如何在英语学习词典中反映更多更有价值的语用信息,并对建议言语行为在词典中的反映方式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0.
“这么说吧”这一言语自述结构是换言自述的一种表达方式,它经历了逐渐虚化的过程,最终凝固成典型的话语标记.“这么说吧”通常处于启下或承上启下的位置.在语篇衔接上,它起着总结上文或解释说明上文内容的作用;语用方面,“这么说吧”有加强语气、提醒注意和争取听话者认同说话者观点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英语辅导》2014,(3):F0004-F0004
由中国语用学研究会主办,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西南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协办的中国语用学第二届专题论坛暨2014年“言语交际的认知语用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2014年10月10~12目在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召开。论坛主题为“言语交际的认知语用研究”。参会者可从“言语交际的目的、原则、要求、过程、环境与风格,语用能力与话语理解,语言构式的语用意义,认知语用学理论,认知语用学与语料库语言学、翻译和外语教学,对比语用学,实验语用学”等领域设题并进行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2.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l1年版)》对语文课程性质明确界定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堂尤其是阅读教学,“语文味”越来越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强调表达形式的运用,让文本的语言艺术得以升值,让学生的言语能力得到锤炼。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理解不到位,操作有偏差,教学时片面地往“语用”上靠,追求单纯的“语用”效益,甚至走进了“语用”教学的误区。对此,要细加思量和辨析,纠偏去蔽,防患于未然,让“语用”之船驶向正确的航向。  相似文献   

13.
模糊语言是一种言语交际现象,在一定语境中具有语用模糊性。语用模糊性表现为言语相对模糊,是言语本意与特定语境相结合的产物,它体现在“模糊”与“非模糊”的分界上,同时还表现为模糊的程度差异。  相似文献   

14.
“OK”或“okav”,英语中形容词短语“all correct”的变体形式,以其形式简短,易于上口;词性多样,易于表达;含义丰富,易于接受与理解而备受使用者青睐,以至成为当今英语日常口语交际申使用频率最高的用语之一。文章从介绍“OK”寓意、“OK”话语入手,通过实例分析理解不同语境下“OK”的话语意义与话语人的言语行为,探究其语用规律。  相似文献   

15.
语用意识的普遍觉醒使阅读教学的取向开始着力于培养、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在语用为本的课堂上,我们必然要依托教材,选取一些遣字用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布局谋篇等方面的词句段篇(以下简称“言语点”)进行言语实践的熏染和言语能力的习得。但是,当下语文教材提供的课文,只是解决了“教材内容”问题,至于每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是模糊不清的。我们既不能课文有什么就教什么,也不能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更不能什么好教就教什么。如何在研读教材时发现、筛选、甄别出言语点,作为“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是考验教师教学智慧的难事、头疼的事。  相似文献   

16.
拒绝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关于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也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拒绝行为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如礼貌原则、面子理论等。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也很多。英汉拒绝言语行为可以从策略角度进行划分,据此我们可以对英汉拒绝言语行为在对“拒绝”言语行为在形式手段层面的表现进行初步探讨。了解英汉“拒绝”言语行为的异同可以让教学人员认识到,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熟悉拒绝语等目的语中的习惯表达方式,还要加强对学生目的语文化的学习,以避免母语语用负迁移,提高语用能力,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7.
因明:一种言语博弈理论——兼析陈望道之语用逻辑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因明是一种言语博弈理论,是一种语用逻辑。语用逻辑和言语博弈统一于时语言的使用,集中体现人类的言辩智慧。陈望道《因明学概略》对因明所做的深入浅出的语用逻辑上的阐发值得当下学界重视。因明意义上的言语博弈是一种游戏式对话,对话过程中注重“悟他“,“悟他“过程中孜孜以求“赢得“。  相似文献   

18.
跨化交际行为活动,是言语符号与非言语符号的交往过程,更是语境对其信息、意义在主体间互动的制约导向过程。本正是从语境的本体性认识来试图诠释“互境暗示”、“定位推理”和“语用连贯”是提高跨化交际质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文本皆有言语特质,也因此具有独特的价值。但是,现实教学中罔顾文本的言语特质,一味追求形式上的语用训练的现象并不鲜见。语用训练要基于文本的言语特质,否则,将会演变成纯工具性的技术操作、机械练习。基于言语特质的语用训练的具体策略为把握表现手法、个性表达、言语品质,实现学生语用能力的拔节;在品味细节描写、文本主旨、布局谋篇中,推进与递升语用训练。  相似文献   

20.
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是学生言语生命的重要范畴,更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标尺。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强化学生的语文语用能力,实现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增值。提出关注言语形式,在仿写中提升语用能力;汲取言语材料,在置换中提升语用能力;依托文本信息,在创作中提高语用能力;感知写作方法,在迁移中提升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