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文需美读,在美的体验中提升审美情趣和能力。教学贾平凹的散文《月迹》,通过对审美意象的深入品析,从纯美的意境、精美的语言、美好的情感中,引导学生循迹赏月,真切体验"月"的特殊的美学意义;另一方面,通过关联生活经验与文本阅读,关联课堂学习与课外延伸,引导学生探骊得珠,获得文学审美阅读的愉快体验。  相似文献   

2.
徐学东 《考试周刊》2012,(61):32-32
鲁迅先生在《花边文学·看书琐记》中说:“文学虽然有普遍性,但因读者的体验的不同而有变化,读者倘没有类似的体验,它也就失去了效力。”由此可见,体验在阅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倡导阅读教学要以学生的体验为主。以学生的体验为主,就是要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出发,与文本、作者、老师、同学及自身展开积极对话,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生成新的认知和体悟的过程。那什么是体验呢?所谓体验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在体验中,主体以自己的全部“自我”去感受、理解事物。并因发现事物与自我的关联而生成情感反应,由此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那作为阅读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如何在别人无法替代的,学生阅读体验的个性化行为中发挥一定的引导作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生成阅读体验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四点做起。  相似文献   

3.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经典论述。个性化阅读作为一种现代阅读理论,揭示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文学研究新思路的接受美学的重要人物姚斯的论述是比较深入的。姚斯认为:读者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千差万别的。而且,每个读者在接受活动中,总是从自己生活和文学的“期待视野”出发去看待作品。也就是说,读者总是从他所受教育水平、所处地位和境况,他的生活体验和经历,他的性格、气质和审美趣味,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出发去阅读作品的。这一阅读理论在新课标中得到重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  相似文献   

4.
在大众传媒迅速发展的时代,文学阅读和接受受到严重挤压。如何调整文学教学的方式也成为文学教学工作者面临的挑战。本文尝试探寻一种从影视到文本的观看——阅读——思考的文学教学路径,在讨论影视和文学的异同之后,以影视鉴赏作为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方式,从而推进学生在观看影视和文学阅读中双重审美体验的转化和互动,并尝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视野,建构一种开放性的讨论空间。  相似文献   

5.
在大众传媒迅速发展的时代,文学阅读和接受受到严重挤压.如何调整文学教学的方式也成为文学教学工作者面临的挑战.本文尝试探寻一种从影视到文本的观看——阅读——思考的文学教学路径,在讨论影视和文学的异同之后,以影视鉴赏作为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方式,从而推进学生在观看影视和文学阅读中双重审美体验的转化和互动,并尝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视野,建构一种开放性的讨论空间.  相似文献   

6.
莫德魁 《考试周刊》2014,(14):30-31
所谓汉语言文学教学,就是把学生带入生活中,体验汉语言文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美感、想象、社会背景及写真等索取素材。因此,只有用现代教育教学信息化资源和现代教育教学新理念教育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能力,才能有效全面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素养,达到教育教学的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7.
张为明 《考试周刊》2014,(46):26-27
文学经典作品的教学不应急功近利,真正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情感体验,领悟作品内涵,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文章从品味经典词句,感受作品留白中的内涵和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谈谈文学经典阅读教学的"慢阅读"策略。  相似文献   

8.
语文素养包括基础性知识的积累和文学修养的提升,广泛的涉猎和深入的阅读是培养初中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重要途径。本文以体验教学为切入点,探索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丰富学生体验,让学生将语文知识的学习与生活经历、情感体验融为一体,从而丰富感性认识,提升语文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高中作文"伪文学"倾向越来越严重,一方面由于学生文学阅读偏少,文学积累薄弱以及生活体验的严重缺失,另一方面是由考场"文学美文"的炒作误导所致。针对这三大原因,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高中作文"伪文学"倾向矫正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一种情感的体验 ,一种审美的满足 ,一种生命与生活的感悟 ,也是读者“缘文会友”的交流过程。中学文学作品的教学在贯彻《语文教学大纲》(指试验版 ,下同 )提出的培养高中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感受文学形象 ,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 ,不但要遵循文学作品的阅读规律 ,指导学生掌握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还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人生的感悟、培养人文情怀的文学教育 ,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然而 ,由于长期以来的阅读指向作者 ,把文学…  相似文献   

11.
简要介绍了基于认知语言学和体验哲学理论原则的体验式教学法的提出,及其在英关文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此教学法从英美文学阅读的教学需要出发,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促进他们的外语学习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谢明珠 《考试周刊》2014,(96):45-45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文注重贴近学生生活选材,小学生能有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愉悦学习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技能。关注学生生活,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入阅读课堂教学中,让体验、实践、对照成为学生阅读学习的动力,从而强化阅读效果和阅读的理解、分析与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3.
正语文学科如果能注重学生的多维性文学体验,尽可能创造机会让他们借助网络资源从不同维度充分体验文学作品,在开放式的教学过程中学会整合信息以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品位,教学效果就会远远超出预期。一、课前以开放式的预习方式让学生初步进行文学体验,为课堂的开放式教学奠定基础教学《大战风车》一课前,教师预先布置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名著《堂吉诃德》上下两集(假期将其作为推荐读物组织学生阅读)。教师设置的  相似文献   

14.
1.阅读是读自己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是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必然地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和行为实际,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人生体验。因为阅读从个性体验开始,所以阅读首先是读自己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信息技术得以广泛普及推广,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网络时代的到来,使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受到很大影响。如何在网络时代做好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教学,保证阅读体验,逐渐成为诸多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思考关注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围绕着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及体验这一中心论点,先浅析了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之间的关系,并从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具体的改进完善策略。  相似文献   

16.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的发展型任务群。教师应基于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立足文本教学价值,搭建学习任务群,整合语文学习活动,展开教学。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落实学习任务,引领学生在文学阅读中学习创意表达,在创意表达中融入阅读中获得的审美体验和言语经验,提升感受、体验、表达、创作等语文能力,在学生心中播下文学的种子。  相似文献   

17.
现代文阅读测试领域可以设置为了获取信息、为了获得文学体验、为了完成任务三种测试情境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形成解释、整体感知三种阅读能力的发展状况。在三种情境中,学生的表现是文学体验情境中最好、完成任务情境中最弱;在基本阅读能力方面,总体来说形成解释最好、整体感知最弱。不同水平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发展不均衡。学生的阅读成绩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学效能感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西方体验美学有着悠久的文化渊源,它的意义在于突出了个人的亲历,又注重对他人体验的感悟.体验阅读的特点表现为超越性、亲历性和直觉性.当前文学文本阅读教学中的现状暴露为教师、学生缺乏个性阅读体验和阅读课堂缺乏真正的实践活动等缺点,而体验阅读教学能够真正深入文学文本的实质,确保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体验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为以课堂开放促进体验,以表达整合体验,以理性深化体验,真正通过体验达到理解文学文本与自身意义构建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19.
<正>文学阅读情境化教学,简言之就是教师以情境创设来加强学生的审美体验,帮助学生深入进行文学式阅读,促进其个性化意义建构的过程。在文学阅读情境化教学之下,学生能够更好地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在与文本的“相遇”与“对话”中建构个性化的审美体验,生成独特的意义与价值。简言之,文学阅读情境化教学是教育学场域下知识观的进一步下沉,具有着鲜明的语文学科指向。  相似文献   

20.
“阅读圈”(又名“文学圈”)曾一度风靡美国,对阅读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尝试把“阅读圈”文学体验教学模式引入《英语读写》课程实践教学中。课后对所有参与“阅读圈”模式体验的同学从认知、能力、情感等维度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阅读圈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兴趣,拓展思维能力,丰富学生学习体验。学生们通过这种互动式学习发现了自身知识和能力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在词汇量相对有限,对主题和内涵理解不到位,知识宽度受限,沟通表达能力欠佳等四个方面。学生的反馈也促使教师反思教学实践,思考如何优化“阅读圈”模式的教学设计,并针对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改进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