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歇后语是流行于民间的特殊语言形式,甘肃陇南方言歇后语可分为喻义性和谐音性两种类型。甘肃陇南方言歇后语的文化内容极其丰富,具有白文异读、使用语气词、具方言特色词、体现甘肃陇南地区民俗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杨静 《现代语文》2015,(2):35-37
歇后语是流行于人们日常交际中的群众语言,是劳动人民生产和生活的一面镜子,它主要有喻意型和谐音型两种类型,在朔州方言里还有其他类型。朔州方言的歇后语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既能反映和记录朔州地区的物质文化,也能反映和传承朔州人民的精神文化。从朔州方言歇后语的类型着眼,可从中探究朔州方言歇后语所反映出的风土民情。  相似文献   

3.
在灵丘方言中,歇后语以其特殊的形式、诙谐幽默的表现手法,活跃在人们口中。灵丘方言歇后语是在当地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  相似文献   

4.
歇后语是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形式,它以独特的结构,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使文学作品的语言更具形象的特色,幽默、风趣,妙趣横生.刘江作为"山药蛋"文学流派的作家之一,在写作<太行风云>时,以山西方言为基础,运用了大量的歇后语,使小说的语言生动、流畅、自然.文章从五个方面讨论了<太行风云>中歇后语的运用.一、运用歇后语刻画人物性格,生动而形象;二、运用歇后语绘情状景,鲜明生动;三、歇后语连用,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四、运用歇后语的双关意义,描述人物的对话和展现故事情节的发展;五、歇后语中的方言运用使小说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5.
以莱芜方言谐音歇后语为研究对象,从汉字符号学角度整理分析方言谐音歇后语的话语结构,发现方言谐音歇后语作为一种独特的熟语符号系统,其谜面与谜底之间存在二次约定性,对地域文化的记忆保存具有独特的语言价值。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流传在常州地区的方言歇后语进行比对梳理归纳,对常州地区的方言歇后语的流‘传现状作了初步的分析探讨,以期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和保护常州的地方语言文化。  相似文献   

7.
相对于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内部特征而言 ,文化特征、语言应用特征等是方言的外部特征 ,都是体现方言特点的重要方面。方言的语言应用特征不仅在说方言时有所体现 ,而且在说普通话或用共同语写作时也会体现出来。方言的语用特征与方言词语、方言句式等一起 ,共同营造作品言语的浓郁的地方特色 ,体现作家作品的地方风格 ,都是作品语言风格不可忽视的构成元素。  相似文献   

8.
河湟地区的歇后语主要有喻意、谐音和故事等三种类型,其歇后语中也存留着大量的河湟方言,使得这一地区的歇后语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9.
山西山阴方言歇后语,是山阴人民千百年来在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流传下来的,具有浓厚而鲜明的地域和民俗特色。山西山阴方言歇后语分为谐音类、比喻类和故事类三大类。  相似文献   

10.
山西山阴方言歇后语,是山阴人民千百年来在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流传下来的,具有浓厚而鲜明的地域和民俗特色。山西山阴方言歇后语分为谐音类、比喻类和故事类三大类。  相似文献   

11.
许多方言歇后语是根据民俗现象创造出来的,因此,含有某种民俗成分是方言歇后语的一个重要特点。文章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方言歇后语与地方民俗的密切关系:1.民俗和歇后语都具有地方性;2.民俗是方言歇后语形成的人文历史背景和基础;3.由民俗引出来的后一部分是歇后语的语义所在;4.理解方言歇后语必须先了解其承载的民俗现象;5.旧的民俗消失以后承载民俗成分的方言歇后语还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2.
作为忻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忻州方言直面地反映出忻州从古到今的自然历史、生产生活,同时也体现着忻州人乐观开朗、直面困难、含蓄风趣的思维方式和性格品质。这种幽默表现在忻州方言特色词、以方言为载体的民歌戏曲唱词、特有的方言惯用语、谚语、四字格俗成语、歇后语上。本文通过尽可能的描写和梳理忻州方言幽默的表现形式,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汉语语言提供更为广阔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尝试从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解释蒙城方言歇后语的语义构成,并根据言外之意体现的不同对蒙城方言歇后语进行了分类。同时从交际语境的角度重点分析了蒙城方言词汇意义和民俗文化对歇后语言外之意解读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呼伦贝尔境内生活着汉、蒙古、回、满、朝鲜、达斡尔、俄罗斯、鄂温克、鄂伦春等32个少数民族,语言上主要以汉语和蒙语为主,因为地处东部,呼伦贝尔方言有东北方言的一些特点,但又和东北方言不完全相同,特别是东北方言中的形容词,很有地域特色,本文主要对呼伦贝尔方言中的形容词的特征,构成进行分析,以进一步开阔语言学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5.
谢迪 《文教资料》2011,(20):20-21
东北方言中有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啦吧唧",这是东北方言中最具特色的语言现象之一。"×啦吧唧"在东北方言中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可以产生很多由"×啦吧唧"构成的词。本文以这些词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语法特征、语义特征和语用特征。  相似文献   

16.
方言歇后语的形成是建立在我们的认知机制上的,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机制为歇后语的形成提供了理据。本文主要探讨隐喻在方言歇后语中的修辞功能和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7.
语言接触中方言特征的易位研究——以临沂方言为个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接触是我国现行语言政策下语言接触的一种普遍现象。在和普通话的接触过程中,方言会逐渐变异,甚至可能出现典型特征的易位现象。和普通话的接触过程中,临沂方言的一些典型特征发生了变化,而文化、年龄、职业、性别等社会因素对语言易位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吴尧 《文教资料》2014,(22):18-19
《东北方言大词典》作为一本语言工具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帮助年轻的东北人系统化、经常化地学习研究东北方言,防止陌生和淡忘,也方便非东北方言使用地区的人在观看东北题材影视、文学作品时,更好地了解东北方言中词汇的含义。《东北方言大词典》中收录了大量东北文化民俗、传说、典故、歇后语,可谓是一部展示东北文化、历史的立体画卷。  相似文献   

19.
音位区别特征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别特征与语音特征密切相关,区别特征依据于语音特征,没有语音特征就谈不上区别特征;区别特征又不等同于语音特征,它是对语音特征的进一步选择和概括。音位的对立表现为音位区别特征的对立,因而区别特征不是仅能体现语音自然属性差异的语音特征,对立、区别、选择、概括所起到的作用是区别特征的本质功能。区别特征制约于具体语言的系统性,音位的区别特征属于具体的语言工具体的方言,没有超语言或超方言的区别特征,音位理论必须保持自身体系的一贯性、彻底性和相互制约性。  相似文献   

20.
针对网络歇后语,论述了其定义、产生、类型、特征与走向,得出以下结论:(1)网络歇后语的类型可从“谜面”、“谜底”等角度来划分,除了喻意歇后语、谐音歇后语以外,还有更能体现网络歇后语特点的类型;(2)网络歇后语具有互动性、语境性、娱乐性、时效性等特征;(3)“绿豆涨价——豆(逗)你玩”等网络歇后语较之“豆你玩”等所谓新词语更能让人接受;(4)网络歇后语的生成路径为网络资讯+传统歇后语(“谜面”+“谜底”)一网络资讯(浓缩为“谜面”)+传统歇后语的“谜底”;(5)应注意规避网络歇后语创作的粗俗化倾向,使之走上规范化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