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黄粱梦》和《任风子》中均有“杀子”情节。这一情节的思想基础是全真教所宣扬的妻儿子女是“冤家敌面仇”的主张。马致远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彻底的发挥,以“杀子”来表现剧中主人公选择出家修道的决心,并且隐含着作者对当时社会和挫折人生的彻底失望。  相似文献   

2.
“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教师担负着知识的灌输和思想教育的双重任务。当然,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并不是干巴空洞的知识说教,而是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感情去渗透、感染,从而做到“文”与“道”的有机结合。 文道统一于情。语文课文大多是作者有感而发的、情文并茂的优秀作品。做人的道理蕴含其中。我们要求  相似文献   

3.
耐心是一种爱的表现.也是语文教师教学成功的保障。一个有耐心的老师从来不会对学生失望,一个有耐心的老师也从来不会让学生失望。耐心是教师自内而外的一种人格修养,这种人格修养似“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地教育着学生,影响着学生,塑造着学生。自从坚持以“耐心”教学语文以来,作者所教的每一届学生。没有语文考试不及格的。取得了班级语文全县全优的成绩。在此与同行分享教育心得。  相似文献   

4.
王源在点评《左传》时体现出的“尚兵”思想可谓独树一帜,这也是《左传评》一书最为重要的评点特色之一,“文法”探究中杂以“兵法”理念无疑使评点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时刻吸引着读者的兴趣.其“尚兵”思想,笔者拟从三方面探讨:文章作者须“兵、文”兼备;关于篇章中兵法谋略的探讨;“以兵法论文法”.  相似文献   

5.
《古文观止》评价韩愈《祭十二郎文》时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这篇祭文最突出的就是全篇自始至终贯注着一个“情”字,作者因情而写,所写皆情,言有穷而情无终。行文中的“情”是逐层加深的。先回顾特殊的家世,言叔侄关系非同一般;再回顾叔侄相处,言疲于为生活奔波而不能常聚;再回忆得到噩耗的震惊,言心中无限的悲怆;最后为此进而陷入长长的悔恨之中,流露出遭受巨大打击后的失望。学习这篇文章须着重在对这“情”的体会上下工夫。两世一身,形单影只。文章…  相似文献   

6.
儒家倡导的“文道统一”观对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一直影响着我们语文教师的思维方式。 孔子评论文艺,兼顾“文”与“质”。他评论《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而他评论《武》,则谓:“尽美矣,未尽善也。”可见孔子对作品追求的是“尽美”“尽善”,希望能达到艺术的美和思想的善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如下的方法,有利于抓住各个教学环节中的最佳时机,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一、紧扣文眼,破题明旨“文眼”也叫题眼,即课题中揭示中心的关键字词。透过它,可窥视全文的中心,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它,便于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的情思;突破它,利于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自然渗透思想教育。如《狼牙山五壮士》(九册)课题中的“壮”字即是文眼。全文五个段都着笔于“壮”。若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8.
明代伟大戏曲家汤显祖所写的《南柯记》、《邯郸记》两部传奇,对其艺术性,一般都是比较肯定的。但是,对“二记”的思想内容,历来则有所争议。如有的批评《南柯记》“成为汤显祖失败的作品”,《邯郸记》“作者在揭露之后剩下来的是失望、彷徨和消沉”;有的赞美“二记”“象这样的杰作,在全部明人传奇里,也属罕见”,  相似文献   

9.
2004年6月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高中语文第三册(必修本),将原第三册第五单元内容作了调整,增加了现版的第14课《漫话清高》一文,作者系北大教授金开诚先生,文章试图以“漫话”的方式让人了解“清高”一词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及其思想行为在当今社会中的表现。本来提出这个话题以及作者的命意是相当有价值的,但在仔细研读文章后却令人大为失望,文章对“清高”的文化底蕴、价值评判以及在当今社会中的表现等问题的分析表述颇有不当,有贬低古代隐士精神价值之嫌,且听笔者依作者思路一一道来:文章先说“清高…  相似文献   

10.
清人章学诚说:“文人固能文矣,文人所书之文,不必尽能文也。叙事之文,作者之言也,为文为质,惟其所欲,期如其事而已矣;记言之文,则非作者之言,为文为质,期于适如其人之言,非作者所能自主也。”(《文史通义》)章氏的话,指出了史传文学的两种语言现象,一种是作者的叙事之言,一种是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他认为,前者或“文”(有文采)或“质”(质朴),作者可以“惟其所欲”,只要能如实地表述事件本身就行了;而后者则不然,因为作品中的人物并非作者自己,人物的语言当然也就“非作者之言”,所以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必须“适如其人之言”,即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不应由作者代庖“自主”。这就清楚地说明了文学作品(包括史传文学)中人物语  相似文献   

11.
一、思想怎么了曾几何时“,思想”在语文的航道中随处泛滥;时至今日“,思想”的身影却再难寻觅。许多年来,人们非常重视语文的性质与地位。但是自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成为《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话语后,似乎人们就忘记了“思想”的存在,或者是有意躲避着它。我们在各种语文报刊杂志上可以看到泛论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的文章,也可以看到详论技术和方法的文章,但却很少看到关于语文“思想”的片言只语。即使看到,也是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再理解,是对“语文素养”的再剖析。人们在语文课堂上也对思想敬而…  相似文献   

12.
读者中来     
一于在春同志所写《认真辅导好文言文的“改写”作业》一文,用普通话就《陈涉起义》当中一段作了“改写”。现就其中某些问题,提出一点不成熟的见解,向作者请教。作者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为“现在开小差也是死路,起义也是死路,……”就原文与译文互相对应来看,似乎恰到好处,难以损益;但推测陈涉、吴广密谋时的思想活动和心理状态,决非预备一死了  相似文献   

13.
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中的“言”“文”的基本内涵是什么?“言”主要是词语的积累、一些浅显的古汉语语法、诵读方法、文言语感;“文”则是“文章的内容、情感”和“表达的妙处”。“言”是文章的语言材料,“文”是文章的思想内容,是灵魂,统帅着“言”。没有“言”,“文”就无从生根;没有“文”,“言”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都负载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充满着生命的玄妙和机智,是灵与肉、形与神的有机融合。只有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让他们走进作品,才能体验作者的情感世界;让他们与“作者”对话,才能获得思想启迪;让他们披文入境,才能享受审美愉悦。由此,他们的生命价值才能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教学的研究中,大家讨论到“文”与“道”的关系问题。有人主张语文教学要重“道”,着重加强致治思想教育。有人主张语文数学要重“文”,着重加强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也有人主张语文教学要“文”“道”并重。主张“文”“道”并重又有两种说法:一种说“以道带文”,在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基础上加强语文的教育,实际上是倾向于重“道”;一种是说“因文见道”,通过语文教育来达到政治思想教育,实际上则倾  相似文献   

16.
文章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带有作者的情感色彩,字里行间都传达着作者的独特个性。学生要提高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就要学会突破理解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这一瓶颈。笔者认为首先要抓住文中的“奇”字“异”词;其次,抓文中的“妙”语“绝”句;最后抓文章的“巧”思“佳”构。一、抓“奇”字“异”词要抓住作者所运用的与众不同的字词,来体会他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飞夺泸定桥》中有这么一句:“守城的两个团……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作者这里没有用“冲”、“爬”、“走”等字词,而用了一个“飞”字,确是神妙!联系上文可以体会到“飞”字写出了泸定桥之“险”,联系下文可以体会到“飞”字写出了红军战士之“勇”,从而感悟到作者对红军战斗精神的歌颂!再比如《荷花》一文里面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的“冒”字,就比“长”“生”“挺”等的字词更能表达作者对荷花顽强生命力的赞美,对生机勃勃大自然的赞美。因此,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时,应抓这些“奇”字“异”词来进行比较、品味,读出词语背后包含着的情感。二、抓“妙”语“绝”句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总有一些句、段是作者精心打磨的,它闪烁着作者思想的光辉,浸透着作者的情感。抓住它,就能从...  相似文献   

17.
在朱熹之前的先秦诸子著作里关于“文”和“道”的论述,有着各说其是的不同解释和认识,对后代的文学理论造成了很深的影响;魏晋南北朝刘勰把“文”与“道”看作为“道”是文之根源,宇宙间一切有文采的事物都根源于“道”;唐代韩柳认为“文者,贯道之器也”;宋代的欧阳修及苏轼继承了韩柳文以贯道的思想,周敦颐倡导“文以载道”之说,逐渐打破了文与道的平衡,体现出理学家重道轻文、轻文而不废文的思想。至朱熹,他在前人学说的基础上从自己主张的理气观入手,提出了他的文学思想核心——文道观,认为“道”是根本,“文”是枝叶,“文”与“道”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思想,本文就朱熹及之前关于“文”和“道”的论述进行了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和体验,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情感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语文教学目标赖以实现的重要手段。为此,研讨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方法,对完成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情感是会文悟道的中介“会文”与“悟道”,是语文科语言教学和思想教育的双重任务。“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的话精当地阐明了创作和阅读的过程与原理。作者是“情动而辞发”,读者是“披文以入情”,其中心是一个“情”字。“情”的一头是语言文字,是作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为此,要发掘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必须从“披文”出发,剖析语言文字;而阅读是一个双向活动,在把握了作者的情感脉络后,还必须进一步体会作者“为情造文”的惨淡经营,这样才真正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要  相似文献   

19.
<正>在教学中,“长文”“难文”如何教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困扰着很多教师。而如何迎难而上,聚焦语文要素,巧教“长文”“难文”呢?下面我结合教材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谈谈自己的思考。一、当前“长文”“难文”教学的常见问题及成因分析1.长文长教,费时费力篇幅较长的课文往往从视觉上带给师生极大的冲击,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这些长文或是名家名篇,或是文学精品,其作者都是语言文字运用的高手,篇篇都文质兼美,无论是内容、文字,还是写法、思想方面都有着很丰富的“营养”。因此,有的教师往往习惯于对这些长文讲深讲透,  相似文献   

20.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写的一篇游记散文。全文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于一炉 ,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因此 ,此文被誉为古代游记散文的奇葩之一。每每读来 ,感叹不已 ,仔细品味 ,其味无穷。而研究其写作妙点 ,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一个“乐”字串文文章中的一个“乐”字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作者围绕这一主线 ,首先破题道出全文主旨 ;即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接着补叙一笔 :“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突出文章主题 ;然后 ,作者又将“山水之乐”稍稍展开 ,描写山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