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宇宙是充满生命的"活"的世界,道是生命的本原.道有"无物"和"有物"两种状态,有"无物"之道和"有物"之道两种形态.道的无物状态、无物之道是道的有物状态、有物之道的"根"或"母".道的无物状态、无物之道生出道的有物状态、有物之道,道的有物状态、有物之道生出天地和万物.在道的有物状态、有物之道生出天地万物时,是先生出天地,然后在天地的协助下再生出万物.道的有物状态、有物之道是最初的生命,并且,其生命是无限的,而道的有物状态、有物之道所生出的天地和万物,其生命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2.
本从《诗经》中的采诗出发,根据所采植物的功用,把它们大致分为思念之物、祈子之物、祭祀之物三种,然后分别对其进行分析,从攀术、化、社会、心理等角度对《诗经》采兴象之本义作了探究。  相似文献   

3.
周志恩 《新高考》2011,(Z1):32-33
托物言志是借助富有某种显著特征的具体之物来寄托特定情思的一种表现手法。托物言志类散文,是指通过细致描绘某种具体之物的特征,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志趣愿望的散文。"托物言志"中的"物"是作者借助那些与现实密切相符的事物作为自己思想情感的载体,将其人格化、感情化,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借助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对这个思想情感"载体"的特征进行细致描绘,以寄托自己的情志。一、找准所托之物,把握其  相似文献   

4.
胡元华 《小学语文》2014,(11):20-21
谈状物类文本(以下简称“状物文”)教学之前,首先要对“物”有相对全面的认识。“物”,可以是器物、动物、植物、建筑物……物质空间中,我们被物环绕、包围,只要可见的,都是可书的“物”。儿童接触到状物文的概率很高,有大量文本直接状物或是带有状物的部分段落。同样的“物”,其“状”也时刻发生变化,动静相生,生发变化,更不要说王国维所言“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了。写作者本人对物的理解、所融入的情感、持有的态度等,都能让笔下物之“状”发生巨大改变,这些都给描绘者和阅读者带来无穷乐趣和无限挑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宇宙、人生“有”“无”境界的学说和“以我观物”、“以物观物”的本义入手,对土国维的两种境界说作出新的解释,认为“有我之境”乃超越“小我”之儒家境界,“无我之境”乃超越“大我”之道家境界;“以我观物”是以一巳之情现物,仍末忘我,“以物观物”是以万物之理现物,即以“道心”观物,是为忘我大达,高于前者,因而,“无我之境”高于“有我之境”。王氏推崇“无我之境”,实为道家“贵无”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在创设"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过程中,融会贯通了"以物观物"、"中观"等哲学思想,他以一种哲学智慧,实现了对传统诗学中"物我关系"以及"情景关系"的超越,他把是否散发着哲学的灵光,作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分水岭,因此,"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必然是充满着哲学智慧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7.
沈复的《闲情记趣》记述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等三件趣事,文章之所以能把常人微不足道、熟视无睹之物写得神奇玄妙,饶有情趣,是因为作者善于运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理观察自然、驰骋想像。首先,文章从四个方面突出“‘细察’入微”。一、物之小。开篇说“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运用成语典故叙说“明察”之细;“对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一句则更见所察物之细微———“藐小微物”已看不清楚,其上之花纹、斑点、印痕等则更难以辨认,但作者却“察”到了,可见观察之细致。二、时之长。观蚊时,“昂首观之,项为…  相似文献   

8.
钟嵘承接前人的“感物”话题,提出了“气之动物.物之感人”的命题,同时,又论及四时感物和人生境遇、社会现实等对人的灵魂的触动,认为是这种感物促使了诗人陈诗展义、长歌骋情。他的“感物说”在注重自然感应的同时.又注重社会现实的感应.尤其推崇社会人事中的“怨”.这是对前人“感物说”内涵的丰富。  相似文献   

9.
荀子固然反对“大天而思之”,反对“从天而颂之”,反对“望时而待之”,反对“因物而多之”,反对“思物而物之”,反对“错人而思天”,但他并不主张“勘天”,并不主张“征服自然”,并不主张“人定胜天”。荀子所主张的是“物畜而材之”、“应时而使之”、“骋能而化之”、“理物而勿失之”。荀子所谓“有物之所以成”,就是无望于天而有专于人;其所谓“制天命”,实质就是“人成天生”。  相似文献   

10.
咏物诗,把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作为描摹对象,在细致描摹事物的同时,寄托着诗人的感情。咏物诗的特点“不粘不脱”,即既要紧扣所咏之物的具体特点,曲尽“物”之妙;又要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有所寄寓。根据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有无作者明确的感情寄托,笔者借用王昌龄《诗格》中的术语,把咏物诗分为三个层次,即三个境界:“物境”、“情境”、“意境”。一、物境:抓住特征,绘形写神这一境界的咏物诗,能够准确地把握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等特征,给以逼真的描绘,使物的内情与外形达到统一。而诗人站在物…  相似文献   

11.
"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意象,扬州区域文化的独特性赋予了"扬州月"两层特定文化内涵,即"风物之月"和"风月之物"。本文着力挖掘作为"风月之物"的"扬州月"背后隐藏的爱、自由、人性等文化内核,探寻其内在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格物兼有人格利益和财产利益的人格特定物。拜读冷传莉教授的部分论文后,深感冷传莉教授的学术见解之广博精深,并尝试提出如下人格物三题:人格物主体厘定、人格物范围限缩以及侵害人格物的赔偿路径。其在人格物主体上扩大范围包括法人;在人格物范围限缩上,人格物应是特定关系之物、特定领域之物以及特定时间之物;同时在赔偿路径上适用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为主干,辅以客观第三人评估机制与分阶段性确定数额幅度双轨。以此与冷教授商讨,以期藉此推动人格物研究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学生作文,对有形之物可以刻画得绘声绘色,而对无形之物,常常描写得苍白无力。那么怎样将无形之物也刻画得惟妙惟肖呢?一、借有形之物写无形之物初中语文第三册《在烈日和暴雨下》,借风表现了天气由烈日到暴雨的变化过程。开始是  相似文献   

14.
小说《微物之神》的故事是作为一种空间实践加以叙述的。《微物之神》通过多维的空间边界的建构、交叉、跨越、相互作用及其解构,推动故事和情节的发展,揭示印度社会的性别、人种、族裔、阶级、种姓、宗教、政治和文化等空间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5.
在几何光学中讨论成像时,经常要用到焦距、物距、像距等物理量。由于透镜的不同,物与像的位置不同,焦距、物距、像距又有正负之分。由于历史原因,最早使用的  相似文献   

16.
菊隐记     
君子之处世,不显则隐,隐显虽异,而其存心济物,则未有不同者。苟无济物之心,而泛然杂处于隐显之间,其不足为世之轻重也必然矣。君子处世而不足为世之轻重,是与草木等耳。草木有可以济物者,世犹见重,称为君子,而无济物之心,则草木之不若也。为君子者,何忍自处于不若草木之地哉?吾于此,重为君子羞。草木与人,相去万万,而又不若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自然审美为人类提供了三组自然审美方法:仰观与俯察、观物与游物及感物与体物。前者言对象自然之审美欣赏与环境自然之审美欣赏;中者言静态地欣赏自然与动态地欣赏自然,后者言以自然表达自我与同情式地体验自然对象之命运。其中,游物与感物尤为中国古代自然审美之主导方法。立足于当代环境美学与环境伦理学,此二者自有其主观性与肤浅性之局限,当以观物与体物之法补充、超越之。上述三组方法既突出地体现了中华文化个性,同时对当代人类环境审美具有普遍性借鉴与反思价值。  相似文献   

18.
春,公将如棠观鱼者。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搜、夏苗、秋弥、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林文月与丰子恺翻译的《源氏物语》语言艺术上的比较得出几点想法:1、自然之美是"物哀"触物感动之心的基础。2、《源》之"幽玄",是一种接触自然风物时普遍流露出的风雅品性,表现了一种自然的、孤独的生命状态之美。3、"知物哀"的主题贯穿在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之中。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实验、模型、图景等手段,创设启迪思维的直观化情景,引导学生紧紧抓住具体的"物"与抽象的"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隐藏于物中之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