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一篇阅读课文,我们常常经历初读感知——精读理解——熟读积累——迁移运用等几大环节,其间精读理解则是最重要的一环。精读不但是充分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理解、鉴赏、分析、概括、联想和想象能力。一、抓住文章关键,引导学生深读思考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有感情的朗读能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教师在各年级都应指导正确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只是要求的程度有所不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多读、熟读、精读、有感情地读,对于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3.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一篇阅读课文,我们常常经历初读感知——精读理解——熟读积累——迁移运用等几大环节,其间精读理解则是最重要的一环。精读不但是充分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理解、鉴赏、分析、概括、联想和想象能力。  相似文献   

4.
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在读和写之间,读是根本,是基础。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多读、熟读、精读,能开阔眼界,增加知识,帮助记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对中学生来说,读,尤其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5.
唐昌芬 《新疆教育》2012,(16):239-239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大多数语文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陈红 《教书育人》2014,(7):56-56
小学语文教学的“读”包括自读、精读、诵读三个渐进的过程,许多老师往往只重视精读,留给学生在自读感知阶段时间比较少,在小学生对整篇文章还不了解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逐字逐句分析、段落剖析。同时,缺少诵读表达的过程,学生对课文中老师所理解的观点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不容易形成自己的共识。因此,教师在引领、点拨的同时,应重视多给学生点时间让他们学会自己动手动脑动心。通过熟读、背诵,使课文的书面语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用语,拥有自己的理解,从而增强驾驭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读课文、多读优美片段、多读重要的句子,从而在读中理解课文意思.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通过朗读、熟读、背诵,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体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呢?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让学生多读。所以,语文教学必须注重读.加强朗读引导和朗读训练.  相似文献   

8.
<正>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老师和学生,都被作文教学活动困扰着,学生怕写,老师怕改。这一直阻碍着作文教学的发展,制约着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多年,深深感到,语文教学,厘清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指导学生多读、精读,以多读带动多写,以熟读带动熟写,不失为一条通向学生学好文本、写好作文的成功之路。自古以来,"读"和"写"就密不可分。尤其是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学生的读书和作文,是一项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任务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而读尤为重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精读始知文律细”。古人对熟读是很重视,经验也是可取的。一篇好文章尽管教师讲得如何透彻,阐发得如何详尽,如果不让学生认真熟读,甚至背  相似文献   

10.
古人云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大声诵读 ,反复吟咏 ,容易入境入情 ,帮助理解 ;多次默读 ,可以集中注意力 ,读与思结合 ,加深理解。不论朗读、默读 ,都可通过书面语言规范口头语言 ,同时训练语感 ,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读的研究 ,是语文教研的重要内容。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读”的指导在课堂中又因人而异 ,因文而异 ,不拘泥于固定程式。一、“读”的结构与程序“读”是在以思维为核心 ,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 ,实行“熟读精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其结构一般是 :导语激情———初读寻疑———再读释疑…  相似文献   

11.
语文学科教学的特殊性给每个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认为适应现代教学必须具备以下四种能力,即: 一、能读。语文教师应该多读古今名著,读专业书籍,熟读、精读教材。还要读期刊杂志。做到每天都能读三种以上报纸和教学刊物。时刻注意语文教  相似文献   

12.
谈‘背诵’     
背诵是熟读的必然结果。它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又能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中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内在联系,培养和提高作文能力。一个能出口成章、笔下生华的人,除自己的天赋条件外,多读、多背恐怕是唯一的诀窍。古人所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也正好道破了其中的奥秘。因此,语文教学确实应该重视背诵基本功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背诵可以说普遍受到重视。凡教材要求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而"读"的能力在这个能力的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诵读,有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益于提高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以读带学的三个环节是:通读、精读和研读。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教学中通过熟读、背诵,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每一个单元都有让学生独立阅读的课文,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根据本单元的导读提示和本课的要求,自行对课文的内容进行熟读、理解,教师只是根据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进行适当的指导,从而让学生自己学会读、写、说、仿的能力.根据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却需要提纲挈领,领其自得"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对知识的传授和当学生技能的训练方法谈得多,而对如何指导学生读书却谈得少。各地学校语文教学中,学生读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年级越高,问题越大,高中学生更甚。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多年,深以这种重讲重练而轻读的现象为不然。对学生进行读法指导,要求学生多读书,实在是语文教学的一件大事。古人强调书要“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对名篇佳作要精读、研读、以读来领会主旨,明白事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讲的是多读博览,以博览群书来提高说话和写作的能力。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有目的地引导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精读课文占的比例很大,是教材的主体,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依据,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如何根据课程目标、教材特点来设计和突出精读课文的“精读点”,强化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探究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达到落实识字、熟读精思、充分感悟、掌握方法、积累语言、提升语文素养呢?一、语言基础实践要“三精”《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多读书,多积累语言并进行实践运用。学习精读课文的过程,实际上是不断积累语言、内化语言的过程,这一过程概括起来就是“读进去,记得住,用得出”九个字。精心组织语言实践,如同交给学生一…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读,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朗读、熟读、默读、背读,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朗读、抓好朗读训练,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教师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相似文献   

20.
精读和略读     
学习语文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读是写的基础。要提高学生写的能力,首先要抓读的训练。因为任何能力都是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阅读的主要方式是精读和略读。精读就是指细磨细琢的研读,是一种咬文嚼字,一丝不苟的阅读。精读的目的在于深入钻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