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公子列传》是《史记》的名篇,司马迁在这篇列传中亲切地用了147个“公子”,叙述信陵君“仁而下士”,终于得到游士、门客的帮助,抵抗了秦国的侵略,救赵存魏,振奋诸侯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在《史记·魏公子列传》中,侯赢为魏公子出计,帮助他窃得兵符,送公子出城。“侯生日:‘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相似文献   

3.
《魏公子列传》是传记文学的名篇 ,称得上是司马迁的得意之作。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 :“能以富贵下贫贱 ,贤能诎于不肖 ,唯信陵君为能行之 ,作《魏公子列传》。”明代芳坤也说 :“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 ,故本传示太史公得意文。”所以 ,太史公对信陵君礼贤下士美德的描写可谓苦心经营 ,既有正面描写 ,更多的是侧面烘托。然而 ,课本中对“会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 !”一句的注释似乎有悖太史公初哀 !这句的课本注释是 :“今天我侯赢为么子尽力也够了。”人教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对这问的翻译是 :“今天侯赢 (我 )为么子 (打算 )…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笔下的魏公子是以叙事来刻画人物的典范。从《史记·魏公子列传》可以看出,司马迁在叙事时经过精心的取舍,行文详略得当,宏大的场面和琐事细节自然和谐地组合,使全文成为一个个由草蛇灰线连缀成的有机整体。通过对《魏公子列传》的缜密分析,能让我们对《史记》的叙事艺术有深切的领会。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课文《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魂公子列传》;而《魏公子列传》,又是《史记》中的名篇。《信陵君窃符救赵》是一篇传诵下古的作品,那么,它让人再陵不厌的原因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教材中,经常出现一些描述古代战争性质与战争方式的词。这些词均具有特定的含义。一、攻、战、击,表示一般地攻打、作战。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史记·魏公子列传》:“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  相似文献   

7.
关于《史记·魏公子列传》中,“遍赞宾客”一句的训释历来多有分歧,教材及文选注释常相龃龉.故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详加考求,以释前疑.  相似文献   

8.
<正>一、《史记·太史公自序》云:“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能之,作《魏公子列传》。”很明显,作者写作本篇传记是以歌颂魏公子的好客、礼贤下士、和宾客们对魏公子的忠心耿耿、以死相报为目的的。主上待臣下以敬,臣下报主上以忠,这是司马迁的一种社会理想,是他所敬慕、向往的一种品德。《乐毅列传》、《刺客列传》等也都是歌颂这种品德的。司马迁歌颂、向往这种品德,赞赏古人这种君臣主客之间的以诚相待,很自然地也就是对汉代社会君臣主客之间以“市道”相交、以欺诈相交的恶劣风尚的讽刺与批判。司马迁在这里表现的情感是十分强烈的。  相似文献   

9.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选了《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其中“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的“右”,教材注为:“[右]上。秦汉以前,位次以右为尊。”教材第三册又选了《史记·魏公子  相似文献   

10.
《魏公子列传》是《史记》中重要篇章,蕴涵着丰富的言外之意。(一)公子自迎侯生,是一幕精彩的政治表演。(二)侯生考验公子的将才。(三)侯生以自刭担起盗兵符的罪责,同时激励公子决心贯彻始终。(四)公子维系魏国安危的分量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论论侯生其人沈振海《魏公子列传》是《史记》中最生动、最感人的篇章,其中信陵君是太史公着力刻画的人物。古人对此多有评论:“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使公得意文”(茅坤《史记钞》),“文二千五百余字,而‘公子’字凡一百四十余,见极尽概慕之意。...  相似文献   

12.
苏教版《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称:世人皆称魏公子大义,认为他门客三千,才敢非凡;认为他名冠诸侯,声震天下,其才德远远超过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  相似文献   

13.
亡命之徒—亡,逃,不作“死亡”解。本义指人改名换姓,逃亡在外地或国外的人。《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张耳者,大梁人也。其少时,及魏公子毋忌为客。  相似文献   

14.
<正>在《史记·魏公子列传》中,侯赢为魏公子出计,帮助他窃得兵符,送公子出城。"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侯生为什么要自刭?这要看两个方面,第一,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二,他在什么情况下自刭。  相似文献   

15.
《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史记·信陵君列传》。在这篇传中,司马迁用饱蘸激情的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礼贤下士的魏公子形象。明朝人茅坤说:“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这话说得很有道理。  相似文献   

16.
高中教材第五册《杜甫律诗五首·客至》中的注释:[肯]正、恰(P146页),笔者认为此注释不妥,理由如下:一、从“肯”字的意义上看《辞海》中有下列解释:①贴附在骨上的肉。如肯綮。②许可。如首肯。③愿意;不拒绝。如惠然肯来。“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史记·魏公子列传》。《现代汉语词典》有下列解释:①表示同意:我劝说了半天,他才肯了。②表示主观上乐意;表示接受要求;肯虚心接受意见:我请他来,他怎么也不肯来。③{方}表示时常或易于:这几天肯下雨。由此可见,“肯”无“正、恰”之义。二、从语…  相似文献   

17.
吐哺握发《史记·鲁周公世家》:“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周公政务繁忙,但热情接待来客,洗头时三次挽起头发,吃饭时三次吐出口中食物。后形容殷切地招揽人才。虚左以待古代车骑以左为尊位,空出左边的位置恭候别人。《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后也作虚位以待、虚席以待。拥彗扫门拿起扫帚,清扫门前小路  相似文献   

18.
说“让”     
《信陵君窃符救赵》里有这样一句:“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司马迁用这个“让”,是当时的口语,应读rang,《说文》里还没有收“嚷”字,司马迁当时用“让”是不错的。豫北方言里有这个常用词嚷rang,“责备”的意思,例如:“我怕他嚷,没敢去”。  相似文献   

19.
阅读下文及其注释,然后按要求答题。信陵君纳言自责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甲〕公子①独与其客留赵。赵孝成王②德公子〔乙〕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丙〕与平原君③计〔丁〕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侧行辞让,从东阶上。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赵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注释〕①公子:魏公子无忌,封信陵君。《信陵君窃符救赵》被采用为高中语文教材。它主要写信陵君礼贤下  相似文献   

20.
<魏公子列传>是<史记>中最生动、最感人的篇章之一,对后世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唐代的不少诗歌作品中都可以见出这篇传记的影子.唐代诗人对<魏公子列传>的接受是从信陵君和客这两个方面进行的,本文即从这两个方面论述了唐代诗人对<魏公子列传>的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