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庙会亦称"庙市"或"节场",是民间为祭祀祖先或举行宗教仪式而举行的集会活动。一般由古代的宗庙社郊制度演化而来,被称为"真正活着的民俗"。庙会最初以其宗教、祭祀等性质存在,而后在社会不断演化及发展过程中逐渐丰富,加入了经济、娱乐、文化交流等因素,继而成为中国民间一种传承久远、百姓喜闻乐见的综合性集会活动。而在庙会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音乐作为它的主干表现形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河南浚县大伾山庙会为例,对音乐在庙会中的重要角色及其特殊魅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庙会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世俗化和大众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被称为"中国人的狂欢节"。秦东地区保存了华山西岳庙会、白水仓颉庙会、蒲城尧山庙会、白水杜康庙会、华县下庙西岳庙会、韩城太史庙会、合阳东雷三官庙会等古庙会形式,在宗教祭祀、商业贸易、娱乐、文化传承、训导教化、精神引导与旅游推介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发挥着多重功能。  相似文献   

3.
庙会的宗教祭祀活动借助于戏剧形式进行,又推动了戏曲舞台的诞生和完善,庙会中的戏曲成为最富于文化个性的信仰形态。历史时期闽西客家地区庙会和戏曲文化生态:神是民间信仰,有神就有祭神场所——庙,民间信仰活动庙会要在特定的时间举办,在祭祀节庆活动中,戏是不可或缺的节目,功能在于"酬神"。闽西客家地区的庙会和戏曲保护真正需要的是活态传承,传统的文化形态只有走多元化的方式,才有可能谋得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开封古庙会     
庙会是我国传统的集市贸易形式,多在庙内和庙附近举行,集宗教活动(有的是封建迷信活动)与市场经贸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为一体,故庙会又有庙市之称。开封的庙会形成较早,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北宋东京大相国寺庙会。开封为七朝古都,寺庙如林,因而依赖于寺庙而发生的庙会也多。其开放时间大多为定期的,如大相国寺庙会,每月八次开放,自宋迄金、元,皆如此。其它的定期庙会,以明末清初为纪,正月初八为边村大仙爷庙会,正月十一有干河沿火神庙会,正月十四为朱仙镇岳飞庙会,二月十八为泰山庙会,三月二十八为东岳庙会,四月十八为老奶庙会,四月二十三为郎神庙会,五  相似文献   

5.
盘古大王庙是广西贺州市平桂管理区西湾镇的一座庙宇,其庙会是西湾地区最大的民间节庆。当地民众对大王庙所供奉祭祀的神灵说法不一,或曰为汉族之盘古,或曰为瑶族之盘瓠。这反映了在南岭走廊一带,汉族与瑶族等各少数民族相互交流融合的事实,西湾盘古大王庙是民族融合的印记。从中可以窥知,乡村庙会在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上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蒙元时期全真道在王屋山地区分布极广。马丹阳、丘处机、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等宗系弟子在王屋山均有流传,其中又以刘处玄系弟子最盛。这一时期,王屋山道教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在宋德芳的领导下刊刻《道藏》以及在王屋天坛和济源济渎庙所举行国家祭祀活动,前者提高了王屋山全真道众的道学文化水平,后者加强了王屋山道教与统治者及全真教上层的联系。通过这些活动,王屋山逐渐成为全真教活动的核心区域之一。  相似文献   

7.
大量史书记载和碑刻均证明,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前位于河北省唐县、阜平、涞源交界的大茂山就是古北岳恒山的主峰;国家祭祀北岳恒山的活动一直在河北曲阳县的北岳庙。弄清北岳的历史变迁,对于明确古北岳的历史地位,挖掘古北岳的文化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长平之战是发生在山西高平的重要历史事件。唐宋金时期,长平之战祭祀地点位于今王报与寺庄附近的省冤谷,唐玄宗最早在这里“亲祭”和“更名”,宋金时期也有地方官举行祭祀,并建立祠庙。明清以后,长平之战祭祀地点转移到今谷口村骷髅庙。其原因是长平之战收头颅的头颅山与西晋刘聪积尸的骷髅山在传说中发生融合,唐玄宗祭祀的杀降之地省冤谷与骷髅山也发生融合。多种传说融合之后,祭祀地点选择了更加靠近县城的谷口村骷髅庙。  相似文献   

9.
杠天神仪式是豫南皖西民间信仰的一种祭祀方式,舞蹈是该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担经挑"、"张公背张婆"和"麒麟舞"为例,重点探讨和分析了杠天神祭祀仪式舞蹈中神圣与凡俗的衍化、重合、同构等问题。豫南皖西庙会和仪式中的祭祀歌舞是具有自行性的艺术活体,它通过连续的显圣和多重力量的互动,在神圣与凡俗之间显现活力。  相似文献   

10.
在"庙产兴学"、强国强种的语境中,以敬拜为核心的乡土庙会基本是迷信、愚昧的等义词。除了经济和可能有的教育等外价值之外,对庙会内价值的研究位居末路。1949年后,主流意识形态强力赋予了旧庙会以社会大发展、大繁荣和人民翻身做主人的新内涵。延续因好奇而细读的暗流,改革开放后对庙会有了文化及遗产的重新定位和基于村落生活的文化制度的认知,但居主流的"复兴"解读基本止步于功利主义和功能论。打破家与庙的区隔、直面普通信众的实践应是中国庙会与宗教研究更可取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