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战争是自有人类以来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战争文学是中外文学史上特殊的一页,在战争主题的言说上.“人性”、“和平”、“启蒙”,乃是战争文学的重要母题,以此为内核而构成的和平文化及其思想指向,亦是战争文学的价值蕴含与灵魂所在。故,战争文本承栽着“民族历史”与“文化记忆”,而战争文学对于“人性”有着立体的透视与深度刻写,战争主题则内含着“和平”的诉求与“启蒙”的意义,文章以此为学术支撑,在世界战争文学的背案上,对中国当代战争文学展开理性透视与学理分析,在全面论述战争文学价值的基础之上,揭示了“战争”与“和平”的辨证关系,阐释了战争文学内蕴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二战后出现的战争文学中,美国著名作家诺曼.梅勒的<裸者与死者>(1948)被美国学术界认为是二战后最著名的战争小说之一.小说选择以战争为背景,通过战争的表象探讨了人性和社会的深层问题,通过对军事细节和战争性质的关注,焕发了人们对人性自身的觉悟和思考,从而使人性的真实状态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本文以这部小说中的人性的特点入手,通过对人性的描写和裸文化意象的运用来探讨战争和人性的纠结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二战后出现的战争文学中,美国著名作家诺曼·梅勒的《死者与裸者》(1948)被美国学术界认为是二战后最著名的战争小说之一。小说选择以战争为背景,通过战争的表象探讨了人性和社会的深层问题,通过对军事细节和战争性质的关注,焕发了人们对人性自身的觉悟和思考,从而使人性的真实状态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本文以这部小说中的人性的特点入手,通过对人性的描写和裸文化意象的运用来探讨战争和人性的纠结关系。  相似文献   

4.
《异乡客》描述了五位被战争所影响的主人公,而杰里迈亚·多诺凡的性格迥然不同于其他四位,作者通过宗教,政治来影射现实,主要从人物命名,双重性格两方面来展示人性的扭曲,揭示战争的残酷。  相似文献   

5.
小说《火印》运用"轻""重"的笔法,勾勒和描绘了战争背景下的人性,揭露了战争对于人性的摧残,并把高贵而美好的人性赋予了名叫雪儿的马,并最终选择让人性回归自然。  相似文献   

6.
探讨战争与人性的关系是二战题材电影的一大主题。这些影片通过独特的人文视角,表现了战争环境中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存状态和意识行为,展示了人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种种不同形态,并对人性结构中的美与丑、善与恶以及它们的相互转化进行了真实的艺术再现。无论是对战争苦难的深深悲悯还是对完美人性的呼唤和期待,都透视着艺术家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哲学观照。  相似文献   

7.
方方以1926年武昌战役为小说背景,描写了惨烈的战斗场面以及双方将士的心理活动,注重表现普通百姓在苦难中挣扎的生活。从敌我双方双重视角透视战争,展示战争中现实生活的人性状态。在人道主义视野中,展开对理想、人性、生存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反思革命的沉重与悲壮,体现了作者对被战争伤害与侮辱的人性的关怀。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90年代的战争小说,无论是在战火中或战争背景下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肯定,还是对漠视人性的批判;无论是对战争敌方人员身上的人性探寻,还是对我方战士情感与理智的思考;无论是对面临生死困境下人性恶的揭示,还是对人性悖论的展开;无论是文化的审视,还是历史与现实的焊接,都深刻地揭示了人在战争这一血与火的淬炼中所暴露出的正义的、邪恶的、崇高的、卑琐的、理性的、本能的、生存的、欲望的等等复杂的人性内容,显示了作家们在人性方面所作的积极的、深入的、全方位的思考,大大超越了以往战争小说对人性的肤浅理解,代表了20世纪下半叶中国战争小说人性描写的艺术水平,也为21世纪战争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质点。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生活在第二世界大战期间,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作品中或多或少都有关战争因素。通过对张爱玲众多文学作品分析研究发现,她的文学作品中很少有关战争宏观画面描写,同时也缺乏对于抗日救亡、民族兴盛等等宏观主题的深刻描绘。张爱玲文学作品对于战争描写主要是通过描写战争环境之下众多寻常人物日常表现来体现战争,体现人性的善恶美丑。由此可见,张爱玲对于战争看法已经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界限,已经站在了人类高度理性看待战争,她的作品带来的是历史穿越感,分析人性在战争中的善恶。  相似文献   

10.
战争贯穿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刘保昌所著长篇历史小说《楚武王》将叙述视点放在了春秋中叶的楚国,这是春秋时代最主要的历史时期之一,也是楚国最重要的历史时期.战争叙事是长篇历史小说《楚武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塑造楚武王形象,凸显楚人精神、楚文化精神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作者不仅凭借其非凡的想象力,生动形象地还原了近三千年前的战争场景,还凭借其深厚的学养为我们勾勒出楚文化茁长期战争的人文内涵,并以悲悯的情怀对战争进行了深刻的人性化思索,同时又以诗意化的战争描摹为我们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享受.在战争叙事中注入相关文化因子,让读者体会到独具一格的楚文化传统精神;文本中传递出来的对生命的人文关怀及悲悯情怀,让我们看到了战争背后的人性内涵;其凄美的景物渲染,壮观的场面描写,典雅的语言风格,更把我们带入到瑰丽的审美世界.这对于当下的历史小说创作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战争文学创作体现和反映了文化话语选择。新中国成立后,战争文学被用来佐证制度的合法性,而战争史诗及党和群众的关系是论证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文学形式。当文化话语从政治上的合法性过渡到法律上的合法性后,制度话语与战争文学之间的紧张感得到缓释,制度话语允许人性话语探索战争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但人性话语书写受到制度话语和题材局限性的双重钳制,无论是作品的主题深度还是作品影响力都难以和制度话语书写相提并论。加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双重作用下战争文学出现了文化市场书写趋向,对以文化市场为导向的战争文学来说,它把放弃对制度话语的质疑和批判,以及对受众的无条件迎合当作了基本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2.
大冈升平在二战期间亲身经历了战争。战后,他根据自身的战争体验,创作了一系列的战争文学作品。他主要从微观的视角、受害者的视角和庶民的视角描写战争,揭示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与扭曲,而没有从历史的、社会的角度追究日本侵略战争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60多年来,抗战题材的文学作品往往淡化战争的残酷性和艰难性,神化自己,简化、丑化敌人。朱秀海的小说《音乐会》却向我们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残忍以及战争带给人类无法治愈的创伤。  相似文献   

14.
<邶风·击鼓>是<诗经>中一篇典型的战争诗.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相似文献   

15.
潘晓娟 《现代语文》2009,(8):143-144
莫泊桑关于普法战争的中短篇小说以其着重对小人物生命悲剧冲突的微观、近距离描摹,透视战争对人性的发掘及人性善恶的较量,而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在非“常态”的战争环境中,莫泊桑没有展开宏大叙事铺陈,而是以短小精悍的片段式、人物式的聚焦,揭露了傲隧狂妄的普鲁士人的残暴、无情与懦弱,记录了战争中普通百姓的隐忍、卑微、无知、麻木、自私与善良、勇敢、顽强的复杂交织,直书战争带给人心灵难言的痛楚。  相似文献   

16.
牛兴芬 《现代语文》2009,(10):143-144
莫泊桑关于普法战争的中短篇小说以其着重对小人物生命悲剧冲突的微观、近距离描摹,透视战争对人性的发掘及人性善恶的较量,而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在非“常态”的战争环境中,莫泊桑没有展开宏大叙事铺陈,而是以短小精悍的片段式、人物式的聚焦,揭露了傲慢狂妄的普鲁士人的残暴、无情与懦弱,记录了战争中普通百姓的隐忍、卑微、无知、麻木、自私与善良、勇敢、顽强的复杂交织,直书战争带给人心灵难言的痛楚。  相似文献   

17.
战争题材是斯皮尔伯格影片的一大主题。他参与制作的7部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和战斗场面,揭示战争对人类的毁灭,召唤人性的苏醒。他善于取材于大历史背景下小人物的小历史,采用对比叙事手法,通过对普通人物命运的呈现来表现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内核。他通过这些作品展现了非常环境下的人性美,抒发了追求美好人性的浪漫情怀,表现出强烈的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追求。  相似文献   

18.
站在平民的叙述立场上,战争语境下的人性叩问成为周大新<战争传说>的主题.正是基于这一主题,战争的本质成了人性欲望的对抗与纠缠,主人公也陷入了对生命尊严的痛苦追问之中,而几个生动的平民形象的塑造更是对这一主题思索形成有力的补充.  相似文献   

19.
安东尼·多尔在小说《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中,将主人公置身于二战背景下,以维尔纳和玛丽洛尔的成长经历展现战争对人的影响。结合小说内容,对主人公的成长经历进行思考,通过分析维尔纳在战争中人性挣扎发展的过程和玛丽洛尔独立人格的发展过程来揭示小说战争和人性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韩彬 《考试周刊》2013,(92):12-12
《小姨多鹤》是一支人性的赞歌。作品通过这六口之家里的亲情、爱情、友情,把人世间的伟大人性开掘得淋漓尽致、深刻辟透。战争如此残酷,但它在人性面前却显得不堪一击;生活固然艰难,却也不能压倒人性的力量,没有比人性更坚强的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