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女孩形象"是严歌苓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一类人物,这与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儿童形象有一定程度的重合。严歌苓笔下的女孩形象一方面折射了作家的创伤性童年经验,另一方面体现出作家细腻而又活泼的女性叙事视角。严歌苓塑造的女孩形象可以分为"文革"与"成长"两大类型,她们均体现出了女性特有的心灵世界和真实丰富的人性内涵。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革命历史题材剧不断地掀起中国电视剧市场的收视热潮。当代革命历史剧通过塑造另一种意义上的"高大全"又带有"江湖气"的革命英雄人物,弱化革命英雄的"出身"叙事,用知识分子形象来衬托这一类新的革命英雄,以符合当下社会生存现状的"亮剑精神"来迎合大众,最终形成了革命历史题材剧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的双重叙事。  相似文献   

3.
在文学研究中,有一类长期被忽略的形象———动物形象。本文认为,动物形象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别:第一,"象征型"动物形象。这类型动物形象几乎只是徒具外形,不包含动物自身的本质和动物文化,创作主体用它来隐喻另一类事物。第二,"兽形人格型"的复合形象。这类作品中则多少包含对动物的基本生活习性的描写,创作主体以这种"兽形人格"统一形象,反映世情常理。第三,"本体型"形象。动物的本体意义得到了观照,但实际上它也是创作主体某些思想观念的对应物和载体。第四,"纯粹动物型"形象。它的动物性最强,但它的出现是为作家的写作目的服务的。这些动物形象验证了"文学就是人学"这句话,可以得出结论:文学世界中的动物形象或多或少都受创作主体的作用,是人为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僧尼形象是"三言"中一类特殊的群体,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价值和美学内涵,对这一类人物形象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明代社会的风俗人情。本文主要分析"三言"中的僧尼形象,首先,从得道僧尼和世俗僧尼两类形象的分析中,解读"三言"中僧尼形象的丰富内涵;其次,从社会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僧尼自身和作者主观因素五个方面阐析形成作品中不同僧尼形象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是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固定在受众心目中的,具有脸谱化的人物效果。文学形象和历史人物各自的功能迥然不同。对于曹操的文学形象理解不能影响对其历史人物的公允评价,要区分二者的不同,给予各自专业性的评判。  相似文献   

6.
在明清小说中武则天是一个颇受作者关注的人物。小说家在塑造武则天形象时,大多着眼于她的残忍、荒淫和嗜杀,突出了她的政治野心,因此,武则天基本上是以"中淫外酷"的负面形象出现的。小说家削弱了武则天作为一代女皇的政治才能、远见卓识,淡化了她的历史功绩,将这一形象妖魔化或神化,在前人的基础上,小说家更加强了对武则天"牝鸡司晨"、"狐媚惑主"和"淫秽宫闱"的诋毁和道德批判。由于叙事角度不同,明清小说中的武则天形象更加复杂、多样。  相似文献   

7.
<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除了作者的自我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以及其他人物形象两类之外,还有一类特殊的人物形象,即人物群体形象。所谓人物群体形象是指在某些方面相似,相同或具有相同特征,境遇,地位等的一群人或一类人的形象。人物群体形象既有外在的,但更多的是内在的反映与深华。由于诗词的内容,语言等方面是高度凝练的,篇幅  相似文献   

8.
凌叔华创作视野是狭窄的,她的作品很少涉及重大的社会问题,绝大多数只限于女人和孩子这类家庭琐事。凌叔华笔下的"闺阁"形象,是一群在时代变迁之际处于现实和传统夹缝之中的旧式女性。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少女形象,另一类是已婚妇女形象,她是名副其实的新闺秀派作家。  相似文献   

9.
丁玲在1937年至1945年期间创作的8篇短篇小说,从内容上,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以抗战和农民革命为题材的大众视点的作品,这一类作品继续了"左联"时期创作的特点,主要体现大众在革命和抗战中的光辉形象,即塑造"大众之神";另一类是出于知识分子自觉的批判意识和启蒙意识而创作的暴露问题的作品。不难看出,以上的两个主题之间是矛盾的,塑造"大众之神"是把民众的形象美化,赞美民众。而暴露问题的作品是暴露民众的问题,批判民众。这种两面性真实地反映了一个知识分子在从自我到大众的转变过程中的矛盾和反复。  相似文献   

10.
在表演教学中,我们会常常遇到这种情况,表演教师喜欢让表演的学生选择和他的气质、性格相近的角色来表演,这样可以不怎么费力气就可以塑造一个观众认可的形象。其实这是我们教学中的误点。我主张表演教学要注重学生掌握各类人物的性格特征,熟悉各种人物的生活,再现各种人物能力。这就要研究"人物形象性格化"教学方法,训练和培养出高技能、技巧的演员。  相似文献   

11.
《孔乙己》是鲁迅最喜爱的作品,因为它写的如此从容,仅仅用不到三千个字就刻画了如此经典的孔乙己形象,这无疑归功于作者言简义丰的叙事艺术,塑造人物就用最符合人物性格和体现人物精神的语言,叙事结构就用几个场景来链接,以"笑"烘托"悲"的悲剧主题的手法,达到了用最节省的叙事来阐发主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通过许地山小说《春桃》中"春桃"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脱去"春桃"身上披着的伪基督教文化的外衣,揭示出"春桃"形象与基督教文化貌合神离的本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对"春桃"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层影响,以及人物对现实的控诉与抗争。  相似文献   

13.
符永懿 《考试周刊》2012,(49):25-27
人物形象赏析是小说鉴赏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人物形象体现了某一类型的人物特征,蕴含着深刻的社会主题,折射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形态。作者在结合学生的现时小说鉴赏水平、遵循阅读认知规律、秉承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的三重思考下,着重用借助描写技巧析人物、联系社会背景懂人物、个性化探究评人物这"三块砖"帮学生搭建起人物鉴赏之桥,引领学生得以信步闲赏书中人。  相似文献   

14.
林黛玉新论     
林黛玉是《红楼梦》的轴心人物,其他人物则是她的某种"影像"。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表现在:貌美第一、才高无二和寓意深广三个大的方面。形象寓意是她的"形象美"的重点,概括起来包括五个方面:知恩,报恩;钟情,尚情,唯情;情愁,乡愁,生命意识;求真,显真,归真,颂真;山水崇拜,天道归合。《红楼梦》是林黛玉一个人的故事,《红楼梦》的全部或最高意蕴可以从林黛玉身上得到最高也是最终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小说《围城》能如此生动形象地塑造了抗日战争时期知识分子“一类人物”,这与它语言表达上的独到之处不无关联。本文就小说《围城》中精彩纷呈的比喻,谈一些粗浅的感受。(一)一语破的式比喻文学作品语言要生动形象,要讲究文采,而比喻可以说是较能体现生动形象和讲究文  相似文献   

16.
古华是新时期文坛上一位卓有成就的小说家,他在作品中为我们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美好善良却命运悲惨;一类是有文化有见识且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另一类是改革型女性,作者在塑造这些人物时,最常用的是白描手法,其次坚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剖析;第三是通过必要的艺术氛围描写,达到泻染、烘托人物的命运和思想感情的目的,这些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是古华对新时期文学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王安忆在小说《长恨歌》中别具匠心地刻画了边缘人物蒋丽莉,由其改编的同名影视也对这一人物作了倾情的演绎,但在众多的评论和阐释中这一女性形象几乎都遭到了忽略,在她身上不仅投射了作家对"情"的理解,其背后也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酸楚印迹。  相似文献   

18.
莎士比亚在传奇剧里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继承了以往莎剧中女性的诸多优点,同时也在某些方面有所超越。但莎剧中的女性始终没能摆脱"既定"的人生结局,这充分说明了社会历史环境对人物生存状况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细节描写是对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细枝末节的描写,是记叙性文章的最小描写单位。人物细节描写在整个文学作品中,虽属"细胞"、"一枝一叶",但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文学作品。小说中的情节人物等之所以构成生动的形象,都是由琳琅满目细节描写组成的,运用典型的细节去刻画人物,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物的形象丰满生动,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本文主要从肖像细节描写和语言细节描写两个方面来阐述细节描写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冯梦龙基于有关历史文献,塑造了王阳明"三不朽"的真儒形象。在其笔下,王阳明是少有大志、机智超群、忧国忧民、敢担道义、驰骋沙场、经略四方、传道论学的圣贤人物,其文学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冯梦龙是塑造王阳明文学形象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