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娇红记》作为元代艺术成就较高的文言小说,具有两个突出的审美倾向,即戏剧化审美与悲剧性审美,而这两种审美倾向均与当时成熟的戏曲艺术的滋养有直接关系。对《娇红记》审美倾向的考察,充分说明了元代戏曲繁荣对当时小说创作产生了影响,小说创作对戏曲艺术给予了借鉴,同时也为研究戏曲艺术与小说创作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唐英戏曲从审美角度而言,处于中国戏曲雅化成糜之末期,俗中藉雅之初期。具有转向性的唐英戏曲,兼俱通俗化与舞台化的转向特征,通过对唐英戏曲的主体观照和对其"承前"的溯源与"启后"的把握,得出观众接受与舞台呈现两个要素必将成为戏曲艺术永葆魅力之基石。  相似文献   

3.
戏曲艺术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中华民族具有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包括戏曲艺术在内的民族艺术的个性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出现"他者化"现象。对此,戏曲艺术必须强化自己的个性,戏曲生产者和创作者应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继承戏曲的文化传统,保持戏曲的传统神韵;全社会都要重视戏曲审美教育,完善当代人戏曲审美心理结构,在不断自我整合中强化戏曲的根本特点,使中国戏曲在全球文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4.
晚明情感论内涵丰富,极具特征,而且遍及各种艺术形式,在艺术特征上,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追求自然、真实、本色之美,以化工为最高审美境界,体现了新的美学追求,情感表现的特性得到重视和发掘,尤其在戏曲、小说理论领域,戏曲小说的艺术价值和魅力与文学地位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5.
“圆”的审美意识渗透了戏曲艺术的每一个层面。圆,昭示着一种美,一种审美心理结构,一种传统文化精神。本文首先谈到戏曲表演外在形态的“圆”美,进而分析戏曲形式结构中对“圆”的追求,最后深入剖析了我国以“圆”为美的民族审美心理。提出和谐、圆融之境是中国文化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提出的“结构第一”的戏曲结构主张是李渔戏曲美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李渔戏曲结构论的关学思想主要表现在:第一,戏曲艺术是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第二,戏曲。是完整而有机的整体艺术;第三,戏曲是高度重视观众接受心理和审美心理的艺术。  相似文献   

7.
艺术与宗教是人类基本的两种文化形态,两者之间总是互相渗透.从审美体验心理学和宗教心理学角度,可以通过研究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二者相通、相同之处,以及二者的差别,进而深入研讨艺术与宗教相互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8.
从宗教审美视阈来认知六安双墩汉墓木俑造型风格特征,通过汉墓建设的宗教内容、墓葬形制、木俑题材承载的宗教思维、审美品格、宗教艺术的发展形态等来阐释造型艺术审美的嬗变轨迹,进一步寻找研究汉代造型艺术思想的有效途径,探究其艺术的宗教精神。  相似文献   

9.
唱腔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骨干与支撑,也成为了各类戏曲剧种的主要标志,因此,我们研究中国各戏曲剧种唱腔艺术特点的发展与变化,将有助于呈现该戏曲剧种的审美特征。中国的戏曲艺术一直被称作"角儿的艺术",这体现出演员在戏曲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戏曲演员所必备的"基本功"——唱、念、做、打,这其中唱功为首,由此可见,演唱是戏曲唱腔的生命和灵魂。  相似文献   

10.
戏曲导演艺术把演员的台词、动作和其他多项舞台表现手法组织起来,使观众感受艺术熏陶。戏曲导演必须在戏曲艺术形式的框架内进行演出风格、情景意境的创新,处理好演员之间的关系,努力提高广大观众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1.
印度古典主义戏剧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印度戏剧的起源;论述了印度古典主义戏剧的三个重要的美学特征,即古典主义戏剧都采取了大团圆的结局,悲剧艺术被排除在戏剧创作之外;古典主义戏剧表现出了强烈的唯美主义、理想主义的审美趣味;古典主义戏剧具有独特的形式美。本文还细致地分析了形成这些美学特征的哲学、宗教等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中世纪的西欧社会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这种宗教因素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使西欧社会呈现独特的发展特征。反映在法律特征上.一方面,教会发展出完备的教会法体系,使西欧社会呈现教俗二元法系共存。另一方面.法律制度本身同样可发现宗教渊源,宗教为法律提供执法的神圣基础。最后,宗教对法律的渗透,使法律具有信仰要素,法律功能得到完美实现。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西欧独特的宗教传统构成了西欧独特的法律传统。  相似文献   

13.
现代湖南剧作家群受到湖湘文化的潜在影响,其剧作中的人物形象的执拗性格和地方风土人情韵味,与剧作家本人的人生经历及幼时体验密切相连。楚文化中绚丽奇幻的想象,在现代湖南剧作家心灵深处的复活,一方面使现代湖南剧作家的创作充满着奇幻的想象和怪异的戏剧意象,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转化,这些奇幻怪异的意象,更多地倾向于阴森怪异、反叛叛逆的情绪表达。  相似文献   

14.
宗教教职人员是社会中宗教组织的发起者、组织者,又是宗教群体的领导者。他们一方面起到沟通神与信徒之间的“桥梁”作用,另一方面又是联结党和政府与信教群众的“桥梁”。第一重作用使得他们在履行上帝赋予其任务时具有了神圣的地位,而这成为发挥第二重“桥梁”作用的前提和基础。第二重作用应是所有宗教教职人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宗教教职人员的培养不仅要努力提高他们的宗教学识,更主要的方面在于培养宗教人士的爱国意识。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整体,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儒家文化为中华民族内部的族际伦理奠定了宽容开放的伦理基调,而民间宗教传统则在日常生活层面具体细微地雕琢共同的民族精神。承继先秦巫祝文化的遗存、糅合了儒释道三教精神、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民间宗教,对于中华各个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俗常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这增强了中华各民族间的精神联结,促进了民族混居地区各族生活习俗的趋同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认同与民族融合。但是民间宗教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处境,致使其文化功能部分丧失。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宗教的立场出发分析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与欧洲《圣经》翻译在策略上的相似性,认为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对神的敬畏使中西方在翻译策略上都选取直译的方式,而传播宗教“福音”的目的则使中西方在翻译策略上都选取意译的方式。而直译和意译在宗教典籍的翻译过程中并非决然分离,二者的有机结合成就了成熟的译本。  相似文献   

17.
“和”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它无处不在,无事不合,和顺、和平、和谐等词汇构成了“和”文化的标记。以“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之和)、“致中和”(人与人、人与社会之和)为内容的“和”文化,是一种境界与精神。“和”文化全面、成熟的发展成果中涵盖了大量宗教思想。“和”文化所具有的这种宗教性,一方面“替代”了大量宗教活动任务,另一方面又抑制了本土宗教的发展,这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宗教属于巫术与伦理并存的宗教形态或类型。一方面,以儒家学派为代表的一部分知识与思想的精英基于理性的性质和要求,巫术被认为是一种愚昧和有害的现象而受到排斥或挤压;另一方面,又由于中国宗教本身并未接受革命的洗礼,巫术又自然而然甚至堂而皇之地与理性包括伦理平起平坐。同时,即使是儒家伦理与理性与巫术也始终处于一种非常矛盾的状态:一方面,巫术所特有的迷信或神秘倾向为儒家的伦理诉求与理性精神所不容,因此巫术必然会受到来自儒家知识或精神层面以及制度层面的双重打压,在这里,儒家显示了和亚伯拉罕宗教相似的高贵品格;但另一方面,儒家系统本身却不能保持宗教信仰上的独立性。其不仅不能全然清除巫术,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延续或继承着巫术传统,特别是制度层面,更在暗中保持着与巫术的亲昵关系,历朝历代概莫能外。  相似文献   

19.
On the whole, the creative arts have not been used well in the academic study of religion in religious education classrooms. This paper contends that, since throughout history the creative arts have been used successfully in the passing on of religious beliefs, so today the creative arts should be an integral component of religious education teaching rather than mere peripheral activity.  相似文献   

20.
嬴秦是一个思想开放的民族,既选择崇阳和崇鸟双重的图腾崇拜,又在畤祭中不拘一神一地,是典型的以祖配天的多元化宗教信仰形式。赢秦又是一个崇尚武力的民族,一方面是因为和犬戎杂居而不得不重视武力;另一方面,赢秦本身夸耀武力,崇尚武治。总之,多元化的宗教信仰和对武力的崇尚共同构成了秦早期邦交的内核和外核,确保了嬴秦早期转型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