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无为而治"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为的最高表现,"无为"是为了达到无不为的化境.所谓无为而治,就是说,由于管理者具有极高的领导艺术,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他非常清闲,并没有太多作为,但是他所管理的组织却井然有序,兴旺发达."无为而治"管理思想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日、美、德等国家的一些管理专家也在注意研究和利用."无为而治"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同样可以用于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无为教育.一个有创意、有思想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放得开,撒手让学生去做,仿佛无为而为,但并非不为."教是为了不教"、"善教者化‘教'为‘不教'",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如今,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步入了全面推进阶段,我们教师若能做到"无为而为","取法自然",真正让学生们自己"有为"起来,就会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这样也就会更容易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学生.  相似文献   

2.
“无为而治”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为的最高表现,“无为”是为了达到无不为的化境。所谓无为而治.就是说、由于管理者具有极高的领导艺术,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他非常清闲,并没有太多作为,但是他所管理的组织却井然有序,兴旺发达。“无为而治”管理思想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日、美、德等国家的一些管理专家也在注意研究和利用。“无为而治”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同样可以用于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无为教育。一个有创意、有思想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放得开,撒手让学生去做,仿佛无为而为,但并非不为。“教是为了不教”.“善教者化‘教’为‘不教'”,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如今,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步入了全面推进阶段,我们教师若能做到“无为而为”,“取法自然”.真正让学生们自己“有为”起来,就会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这样也就会更容易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学生。  相似文献   

3.
现代实验室管理与“无为而治”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无为而治”管理实验室既重要又可行。无为的基础是无不为,无不为的目的是无为,“无为”而能达到“治”,就可以堪称高校实验室管理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4.
老子哲学最简要有力的人生哲理就是"无为","无为"虽然也是一种处事的方法,但在很大程度是针对"君人"而言,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就用"此君人南面之术也"一言以概之本文以<道德经>第六十章中"治大国,若烹小鲜"说起,谈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分析其提出的背景,阐述其内涵,并结合现实说明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道家认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与本体,一切都要遵"道"而行,管理活动也不能例外。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智慧的基本原则。道家主张管理者应该顺应管理活动的规律,不要胡作非为。这种"无为",能够保证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因而在效果上可以达到"无所不为"。这一原则表现在管理活动中,便是管理者在具体事务上无所作为而放手让被管理者积极有为,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老子提出:管理者无为,人民自然就自我化育;管理者好静,人民自然就行为端正;管理者不无端生事,人民自然就富足安康;管理  相似文献   

6.
老子哲学最简要有力的人生哲理就是“无为”“,无为”虽然也是一种处事的方法,但在很大程度是针对“君人”而言,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就用“此君人南面之术也”一言以概之。本文以《道德经》第六十章中“治大国,若烹小鲜”说起,谈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分析其提出的背景,阐述其内涵,并结合现实说明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家友 《大众科技》2006,(5):190-191
文章通过对现代领导艺术及"无为而治"的阐释,指出了现代领导者应将"无为而治"运用到领导实践中,要以最小的领导行为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使下属"有为"而己"无为",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管理极致.  相似文献   

8.
徐宇 《科教文汇》2023,(21):9-12
促进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人的现代化要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要向阳而生,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在这一背景下,关于教育本真的思考显得尤为重要。教育是效果之道还是结果之道?其论争之点绝非二者字面之争,而是对教育之道本真的追溯。文章将从“实现人的全面化发展”的角度出发,从教育的主体间性和生命实践受动性出发,以阐明教育结果之道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正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审视教师“无为而为”的合理价值取向,使教育者遵循教育人道和理性,积极建构诗意教化的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9.
蒋娟全 《科教文汇》2011,(19):140-142
"零陵花鼓"是湖南省六大花鼓戏之一,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自然的原生态唱腔以及丰富的表演技法均具有独特的美学应用价值。把"零陵花鼓戏"自然的原生态唱腔以及特有的表演技法等借鉴到民族声乐教学实践中,使其能在音乐创新教育领域中得到充分运用与传承,形成具有民族性、独特性的民族声乐教育特色,从而对凸显地方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办学特色以及教学改革创新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也可拓宽"零陵花鼓戏"的传承途径,继而达到传承之目的。  相似文献   

10.
王泽贵 《科教文汇》2010,(24):95-96
"生态课堂"是人本主义的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和谐、协调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教学情境,是一种珍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教育氛围。和谐的生态课堂讲究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衡,在教学中需要正确把握好教师、学生、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从开放教学资源、开放教学心态、开放学生思维、开放学习评价四个维度阐述了构建和谐开放的数学生态课堂的基本操作策略,以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和谐、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所谓BlendedLearning,被称为“混合性学习”或“融合性学习”,就是指在线学习和面授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或学习理念,Blendedlearning是在E-learning和企业培训中,按照系统论和绩效法,巧妙结合传统学习手段和在线学习手段的学习方式。其最终目标是使学习者学习起来更容易、更便利,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其理论依据是企业和组织的学习绩效指标。同时,它也是当前国际国内教育教学中的一种新的思潮,该学习理念以打破“重网络教学、轻传统教学”观念、以创新为亮点、以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最理想化学习为特色,符合会计类课…  相似文献   

12.
在青少年心理危机渐趋严重的今天,初中古诗文教学应该遵循"以人为本"、"全人教育"的理念,充分发掘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这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作者尝试从"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自然"和"人与宇宙"这四个维度展开,在初中古诗文教学这渗透生命教育,以诗意润泽心灵,为生命加钙,使学生保持一种强健的生命意识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社科文摘     
李莉 《百科知识》2011,(22):61-62
"大器晚成"的"大器"是什么? "大器晚成"出自《老子》:"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讲的是"道"的几种无为境界:最方正的东西没有棱角,最大、最贵重的东西总是最后完成,最好的音乐没有声音,最大的形象就是没有形象。  相似文献   

14.
刘木子 《科教文汇》2012,(17):31-32,34
现今大学的教学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地、有针对性地对学习内容的交流和探讨,有利于调动学生全面和独立的学习积极性。但是,经过对学生学习的观察和研究,中国高校在教育上实行"以人为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发挥其自身的内在能动性成为学习中的主体,实现"以人为本"理念的本质。文章以深圳大学现行"教学+引导"的措施和做法,探讨实现"以人为本"理念在大学教育改革中正效应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无为"有一种运用在教育中的方法就叫"教育无为法",即"放手",特别是在普及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理念的今天,"一把抓"和"越俎代庖"已越来越束缚着学生的发展,"放手"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以中学历史教育为例进一步阐述"无为"的含义和无为教育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赏识教育作为积极、激励性的教育方式,与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相吻合,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从表层上看,可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上发挥良好的作用。从深层上看,可以挖掘各层面的学生潜能,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一种被激起的兴奋状态,使得教育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7.
王成祥 《科教文汇》2013,(14):14-15
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对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道德教育同时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本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三十余年,深感"问题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希望同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8.
传统学习法的枯燥乏味学习已渐被淘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有效教学的生本教育则应运而生并愈发受到大家推崇。英特尔未来教育这一现代技术结合教学手段也强调以人为本的,其教育理念与生本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文将从学习前、学习过程中及学后评价三个方面对英特尔未来教育对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教学辅助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9.
朱国伟 《知识窗》2013,(3):35-35
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其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如何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达到培养学生终生发展的目的,是当今地理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笔者结合教学经验,阐述了实现高效地理课堂教学的几个方法。  相似文献   

20.
黄玉琴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1X):203-203,217
“无为”有一种运用在教育中的方法就叫“教育无为法”,即“放手”,特别是在普及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理念的今天,“一把抓”和“越俎代庖”已越来越束缚着学生的发展,“放手”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以中学历史教育为例进一步阐述“无为”的含义和无为教育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