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均势外交是伍廷芳外交实践中积极实行的外交策略。他主张对外主动开放通商,主动因应美国“门户开放”政策,以争取在中国保持均势局面。这一策略有利于当时中国避免被瓜分的后果。它被后世所承继,在抗衡日本独霸中国的大陆政策方面更是起到了长期而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外交历来是国际关系中解决国际冲突与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的重要内容,然而,一国外交从来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美国外交就是一个曲型,它先后经历了美元、大棒外交、冷战外交。当前,美国正大力施展信息外交,推行与传统霸权意义不同的信息霸权,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把信息网络作为美国外次活动的“新手段”;二是把住处交作为美国外交的“新内容”;三是以信息为杀手锏,推行“软霸权”。这是美国国家战略发生实质性转变的重要征兆,促使美国外交转变的根本因素是当今方兴未艾的信息革命,在及因此而形成的经济全球化,重视研究美国新霸权的特点,对制定中国的国家战略,不无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3.
三、我们对人权问题的基本态度可概括为十二个字:“反对霸权;捍卫主权;保障人权。”首先是“反对霸权”。前已说明,美国推行人权外交并不是在捍卫人权,而是以人权为武器推行侵略别国、西化分化别国的政策。实质上是新型的霸权主义。而今年3月24日起对南斯拉夫的野蛮侵略又把霸权主义推向一个新的更危险、更具威胁性、虚伪性的新阶段,即以防止人道主义灾难为名,将人权外交与军事侵略更紧密结合的新阶段,是把伪善与残暴更无耻地结合起来的新阶段。我们知道,贯穿美国整个对外政策的一条主线是扩张,这是美国进步学者也承认的,如美国外交史学…  相似文献   

4.
人权和美国的“人权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人权外交始于卡特任总统时期,里根时期加以完善;到布什时期,成为美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其对外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美国的人权外交是美国政府和国会把美国的人权标准强加于人,以维护人权为名,干涉他国内政的对外政策行为。它是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5.
“人权”作为欧洲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一面旗帜,在20世纪下半叶东西方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抗中又成为西方手中的“意识形态武器”,这就是“人权外交”。回顾美国“人权外交”的历史,从威尔逊最初提出“人权外交”的主张,到卡特政府正式提出推行“人权外交”政策,及至当前的布什政府的外交主张,我们不难看出,“人权外交”说到底是为美国的国家利益服务的,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谋求霸权地位的工具。  相似文献   

6.
“共产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民主和平论”、“第三条道路”、“新”主权理论、“新帝国论”是后冷战时代国际关系领域出现的七股影响最大的新思潮,它们具有伪学术化和功利化、偏见性和歧视性、保守性和工具性的共同特征。人权外交战略、新干涉主义和单边主义是后冷战时代美英等国的外交新战略,它以人道主义和维护安全、国家利益为幌子,实质是为推行以美国为首的、以西方世界为主导的霸权统治服务。思潮与外交战略具有密切的互动关系,前者为后者提供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后者为前者在全球范围形成话语霸权提供便利,二者日益结合成为后冷战时代美国称霸世界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霸权以经济力量为基础,以军事实力为支撑,以政治活动为表现形式,但霸权也有节制性和制约性。英国霸权和美国霸权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英国的霸权是以商业和对外贸易为目标,以大陆均势政策为手段,以军事力量为主导,以内部的体制改革和创新为保障的霸权模式。而美国霸权的建立,有其深刻的思想文化渊源也有其建立的历史机遇。美国在建立霸权的过程中,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政策,引领着世界新秩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美国对外文化交流中的政治因素(一)──美国“文化外交”的历史面目方立美国在其对外文化交流中,历来“政治挂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其文化影响,作为实现国家利益的一种特殊政策手段。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推行其强权文化外交,把文化交流作为实现其霸...  相似文献   

9.
马陵合 《历史教学》2003,(10):22-26
日俄战争后,为挽救东北危局,以徐世昌和锡良为代表的东北地方大员试图将美国的资本引入东北铁路,通过铁路外债的形式实现均势外交.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美国被迫放弃单独投资计划,使得鼓噪一时的"联美"均势外交"的努力陷于流产.  相似文献   

10.
日俄战争后,为挽救东北危局,以徐世昌和锡良为代表的东北地方大员试图将美国的资本引入东北铁路,通过铁路外债的形式实现均势外交。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美国被迫放弃单独投资计划,使得鼓噪一时的“联美”“均势外交”的努力陷于流产。  相似文献   

11.
均势观是产生于西方国家的重要国际政治理论,在洋务时期传入中国,对洋务时期的外交产生重大影响,实际上代表了中国近现代外交发展的方向。虽然均势外交的最后结果的确是失败的、屈辱的,但其运用的过程却有一定的进步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官方发展援助国,自二战后向非洲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并以此影响受援国的对外政策,以达到服务于美国对外政策目标。随着非洲战略地位的提升,应付新兴国家的挑战与竞争,美国有必要进一步巩固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关系,并把对非发展援助放在其外交战略中更加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3.
汉籍外译在本质上从属于文化外交,从文化外交的角度考察汉籍外译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我们以文化外交精神为切入点论证了国人从事汉籍外译的必要性与正当性,强调了汉籍外译的文化情报价值,并探讨了与文化外交相适应的翻译策略——流畅与突显。  相似文献   

14.
日本民主党上台以来,其对外政策前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起初鸠山政府致力于建立“紧密而对等的日美关系”,积极倡导“东亚共同体”,推行重视亚洲的外交.但这种富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寻求日美“对等”的外交努力,最终遭遇失败.菅直人上台后,开始推行“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重归对美“协调”路线,极力修复和深化日美同盟关系.野田当政后,走“彻底的现实主义”之路,称日美同盟是日本外交“基轴中的基轴”,进一步向重视日美同盟方向发展,并且“联美遏华”倾向明显.民主党主政下的日本外交未来走向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越南战争期阃,中美苏三国的关系随着国际形势和国际利益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中国抗美援越是继抗美援朝后的又一次与美国进行非直接的军事较量.但在这场战争中.中国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处理外交事务.维护国家安全利益.本文拟以越战为背景来审视中国外交走向。  相似文献   

16.
随着反恐战争的结束,美国国内经济的持续低迷,出于主客观因素的考虑,为了实现美国经济的复兴,扩大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平衡"中国不断扩大的地区影响力,奥巴马上台后积极调整了战略部署,把目光更多的转移到亚太,提出了"亚太再平衡"战略。这一战略的实质是为了牵制中国不断扩大的地区影响力,继续维持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世界"。为此,美国实施了全方位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包括在外交上开展"情感外交""多边外交";经济上以推进TPP谈判,借此主导亚太地区经济合作进程;军事上借助传统盟友和新兴伙伴的力量,加紧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在亚太战略格局重塑的过程中,中美两国应如何相处,决定着两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同样也影响着依附这一关系的两岸关系。如何在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同时促进中美台三边关系的良性互动,对两岸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石油外交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由于国际形势、外交战略以及石油地位的差异而选择不同的石油外交路径,实现了不同的目标。我国对外石油关系深嵌于国家外交战略议事日程中,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石油外交是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国石油外交模式分析得出的研究结论具有一般解释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日本的对外关系是以日美同盟为基轴,日美同盟是美国意图主导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重要平台。冷战后,世界格局被打破,日本致力于构建新世纪的安全战略,一方面不断的增加军费支出,转变其战略思想,重视安全外交,使其成为维护本国和世界和平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加强与美国之间的联系,并依附于美国,以便维系它在亚洲地区的主导权,力求安保。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迅速崛起的今天,日本积极配合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强化了对中国周边国家的影响。面对亚太秩序的变动和中国的崛起,缅甸实施大国平衡外交政策。日本与缅甸都有借助对方力量制衡中国,扩大政治、经济、军事合作的迫切愿望,双方找到了利益的结合点,两国关系迅速升温。因此。对日缅关系的发展需要理性观察和辩证分析。  相似文献   

20.
公共外交作为新形势下的一种外交形式,正越来越受到我们国家的重视。所谓公共外交,"指的是‘政府外交’以外的各种对外交流方式,包括了官方与民间的各种双向交流。这些交流的目的是直接促进外国公众对本国的了解,提升本国在其心目中的形象,进而促成外国政府对本国政策的改善"。孔子学院的宗旨与使命决定了它与我国的公共外交有着天然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学院和国际汉语教育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开展公共外交的有力平台。作为推广与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使者,作为开展公共外交的"民间外交官",我们应该在新视角下重新审视国际汉语教育人才的培养,要在夯实语言知识与语言教学技能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文化传播能力与开展公共外交能力的培养。把孔子学院建设和国际汉语教育的人才培养放在公共外交的国家战略平台上看,是教育单位和教师应具有的大局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