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具有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当你反复把玩,仔细体味时,即可进入优美动人,如梦似幻的意境中,获得美的享受。因此,诗歌的学习过程是一次审美过程。这个过程是要通过多层面的诵读、诗歌语言的品味及诗歌意境的联想想象等来实现的。首先,多层面的诵读。《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要想感知诗中形象,理解诗的内容,领悟诗中情感,诵读是必不可少的。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  相似文献   

2.
这节课,以诗歌的语言和意象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涵泳体悟,在诵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积极调动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对诗歌开展多角度、多层面的个性化鉴赏,同时理解诗歌中的延宕、突转、语言的陌生化等艺术手法,发掘诗歌的丰富意蕴,切实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中学诗歌教学应该在学生读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体会和感悟能力,诵读和涵泳是诗歌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诵读和涵泳是确保诗歌教学有效性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是提高诗歌教学有效性的妙方。  相似文献   

4.
肖体长 《教师》2015,(6):31-32
针对目前中学语文诗歌的教学没有美感、缺乏整体教学观的现状,提出以“读”为主的诗歌鉴赏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去涵泳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音乐美和语言美,从而体味诗歌的原汁原味,获得审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5.
诵读涵泳就是指反复诵读,熟读精思,潜心涵泳。语文教学时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里去口诵心惟,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这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中最具特色的读书和教育方法,历来倍受先人推崇。孔子对“诵诗”十分重视,建安曹丕、南朝刘勰、中唐韩愈,都对文章的声音节奏高度关注,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也力倡熟读精思,将“涵泳”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提出: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先生说:“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诗歌就是真正的“灵魂的粮食”。我们只有明确了诗歌的丰富价值所在,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诵读、涵泳、体悟积累古诗词,从源远流长而又生生不息的诗歌长河中吸取营养,时时奏响学生心中诗的琴弦,澄澈学生精神的家园。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诗歌有着抑扬顿挫的节奏韵律,充盈着深沉而悠远的意境,蕴含着丰富而饱满的情感。无论是涵泳诵读,体悟其中的含义,或者是感受诗歌所渗透的意境,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诵读在学习诗歌中的重要性。中国古代诗歌不仅具有很深的思想内涵,而且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吟诵涵泳,是学习古诗最  相似文献   

9.
情感体验是诗歌教学的灵魂,教学中,可采取诵读涵泳、介入体验、知人论事、把握意境等方法和途径,引领学生沉浸在诗歌的情境中,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0.
洪静 《教师》2010,(28):87-88
诵读是一门用声音进行再创造的艺术,它融人了诵读者的思想、情感和想象。加强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新课标指出:诗歌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可以说,诵读在诗歌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贯穿诗歌教学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1.
王飞 《语文天地》2014,(1):33-36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的一朵奇葩,是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重要文学样式,学好诗歌是进入文学的重要一步。而学好诗歌的关键是诵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读”,可见诵读对于品味诗歌情感的重要性。本文以赵嘏的《长安晚秋》为例,尝试探索古典诗歌的“五读教学法”。  相似文献   

12.
解读诗歌,我们需要找到正确的解读方法。诵读涵泳、知人论世、赏析意象、对比印证等,是我们常用的也实为有效的方法。苏轼在《书柳子厚(渔翁)诗》中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这样的诗歌创作理论义为我们指出了一条解读诗歌的有效通道,那就是“于反常处见精神”。  相似文献   

13.
蒙玉美 《广西教育》2008,(32):24-25
诗歌感情炽烈,形象鲜明,想象丰富,意境深远,语言凝练,韵律优美,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学样式,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欣赏诗歌,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吟诵,但当前诵读教学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表现在学生对诵读认识模糊、兴趣不高,教师教学显得很随意、不系统。因此,研究中学诗词教学中的“朗诵”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方 《四川教育》2020,(3):45-45
古诗词的教学策略多种多样。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中涵泳,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潜心沉浸,揣摩推敲诗词中的精华,让情感抵达学生的心灵深处,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情动而辞发,丰厚经典文化的内涵。一、反复诵读,读中涵泳反复诵读,读中涵泳是培养语感最有效的策略。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应积极发挥诵读、涵泳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多读多悟,形成语感;积极创造情境、唤醒学生的体验,引起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5.
诵读在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从节奏、音韵等方面给学生以有效的指导。诵读的过程,就是从“最粗处”入手,通过对“稍粗处”的品味,进而把握“最精处”的过程。把握“最精处”,是诵读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其切入点在“最粗处”.联系二者之间的桥梁,就是诵读。这种做法可以让学生得到一把打开古典诗歌之门的钥匙,真正培养学生阅读古典诗歌的能力,使他们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16.
詹先明  凤飞 《学语文》2004,(1):23-24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作为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诗歌,其语言优美而又凝练、内涵丰富而又意蕴无穷,只有加强诵读、涵泳,注重感悟、熏陶和体验,才能入其境、得其趣,领略其韵味。诗歌是激情的流露,更是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7.
正文章以校级研讨课《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探寻融合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古诗词传统诵读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诵读涵泳、评点讲解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真正参与对诗歌的情感体验和深入理解,打造生动而又和谐的欣赏美、感受美的审美教育课堂。一、案例背景诵读教学法是我国传统古诗文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诵读,最能感染、唤醒学生感知古诗词中精美赏心之意象或由之引起深远哲思。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儿歌、童谣、儿童诗、古典诗词等。诗歌是文学之母,其语言优美,内涵蕴藉,富含想象。让儿童在诗的年华,多诵读诗歌、欣赏诗歌,让诗意和浪漫钻入心里,“是童年时代对儿童的最伟大的馈赠”。小学语文教育要给孩子提供最精粹的诗歌选篇,小学诗歌教学要让孩子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韵律之美,体验诗中的情感,呵护孩子纯真的想象和灵性。然而,“重意义、轻审美,重教化、轻艺术”的教学观、尚可斟酌的选篇、教师诗歌素养的欠缺……诸多因素使当下的诗歌教学并非尽如人意。小学诗歌教学究竟面临哪些问题?面对诗歌这种特殊的文体,我们有什么有效的教学方法?愿今天的讨论成为一个起点。  相似文献   

19.
诗歌是四大文学样式之一,是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它以高度凝练的词句来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感。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就要求学生多诵读,才能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无限情感。所以,诵读教学在诗歌教学中的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诗歌教学是最好的文学教育手段之一。诗歌是情感的形式 ,作为文学教育的诗歌教学有什么特点呢 ?我想 ,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一种生命体悟。学习诗歌 ,首先要有情感体悟 :春风是怎样吹开百花 ?燕子是怎样痴恋着绿杨 ?诗歌渲染、张扬诗人真诚、自然的情感世界来呈现自己生命的意义。故学诗要先有情感体悟。情感体悟的途径之一是 :诵读悟情。吟诵把文本的美与学生领悟的美融合到一起 ,因为接受者与作者之间一旦产生心灵对话 ,就会产生强烈的共鸣。以吟诵方式表现的诵读注重涵泳、体悟、意会 ,这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延续了几千年 ,培养了大批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