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部编小学语文十册《南湖》这篇课文开头是四句诗:“微雨欲来,轻烟满湖,登楼远眺,苍茫迷濛。”对这首诗,部编教学参考书解释说:“第一段写南湖的景色,先用一首诗描述微雨中南湖的远景。‘微雨’,指小雨。‘欲’,将要。‘轻烟’,指细雨成雾状,好象腾起的白烟。‘登楼’,指登烟雨楼。‘远眺’,远望。‘苍茫’,空阔辽远,无边无际。‘迷濛’,看不清楚。这是从烟雨楼上观赏到的南湖景色。”这段文字有不妥之处,提出辨意,就教专家。编者把“欲”解释为“将要”,这是对的。《辞海》、  相似文献   

2.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春天,在徽宗登基两年后,57岁的黄庭坚终于得到皇帝的赦免,准备从贬所四川回家乡洪州(今江西)。当途经湖南岳阳时,他登上临水望山的岳阳楼,写下了著名的《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这一诗题由两首七言绝句组成,其中第一首说: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诗的开头气势阔大而且磅  相似文献   

3.
教学文摘     
我对《南湖》开头一小诗的理解 《南湖》(小语第十开册)开头的一首小诗“微雨欲来,轻烟满湖,登楼远眺,苍茫迷蒙。”我认为写的是南湖的雾景。 这里的“微雨欲来”单从字面上的解释是小雨快要来了,也可以理解为弥漫着的烟雾使诗人感到将要下雨了,是诗人对雾景的动态感觉。“轻烟满湖”,是讲白茫茫的雾象轻烟一样笼罩湖面。“登楼远眺,苍茫迷蒙”是  相似文献   

4.
鹳雀楼     
先来看一首大家熟悉的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读了这首诗,大家马上会想到这首诗的题目──《登鹳雀楼》,作者──唐代王之焕。诗因楼名,更多地却是楼因诗名。因为,在一次对影视名星的考核中,主持人问这首诗中的“楼”指的是黄鹤楼、鹳雀楼还是岳阳楼?明星的答案竟是黄鹤楼。唉,不说这些明星们学识疏浅的话了,单说咱的鹳雀楼,它的确有点“默默无闻”。你知道鹳雀楼在什么地方吗?它就在山西省永济县,也即古蒲州。楼因何而得名呢?据《蒲州府志》记载,“时有鹳雀栖其上”,故名。鹳雀楼始建于南北朝时…  相似文献   

5.
唐代诗人盂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两首五律,都是吟咏洞庭湖的千古名篇。宋末元初的方回说:“予登岳阳楼,此诗(按:指盂诗)大书左序毬门壁间,右书杜诗,后人自不敢复题也。”(《瀛奎律髓》卷一)可见,二诗皆美,且同中有异,各有千秋;含英咀华,启人良多。  相似文献   

6.
在现存杜诗中,“江湖”一词共出现了三十六次,散见在三十五首诗中,这使得杜甫成为中国古代用“江湖”一词入诗次数最多的诗人。杜甫以“江湖”入诗,真实地描述了其辗转漂泊的生活情状,同时也真切地表达了其随着社会政治局面与个人仕途遭逢的变化而依违于出处之间的矛盾思想。  相似文献   

7.
一、记楼不写楼,借“离题”之笔巧写人生情怀 《岳阳楼记》一文写作上最大的特点莫过于该文虽易“岳阳楼记”为题,但除第一节外,文章的主要内容却爿不是写岳阳楼,而是写岳阳楼外广阔浩渺、气象万千的洞废湖,写迁客骚人登楼看湖而产生的不同的览物之情,特别提写作者由此引发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那么,这篇文章这样写离题吗?  相似文献   

8.
《南湖》开头的一首小诗“微雨欲来,轻烟满湖,登楼远眺,苍茫迷蒙。”我认为写的是南湖的雾景。这里的“微雨欲来”单从字面上的解释是小雨快要来了,也可以理解为弥漫着的烟雾使诗人感到将要下雨了,是诗人对雾景的动态感觉。“轻烟满湖”,是讲白茫茫的雾象轻烟一样笼罩湖面。“登楼远眺,苍茫迷蒙”是说登上烟雨楼向远处看望,迷迷蒙蒙看不清边沿。而部编教参上却写着:“先用一首小诗描述微雨中南湖的远景。‘微雨’,指小雨。‘欲’  相似文献   

9.
对《岳阳楼记》一文中第二小节有关写景的句子.不同的教参有不同的说法.如南通师专的沈继常老师认为是“概述巴陵盛状.岳阳楼之大观”.并认为这一节是总写.又如江苏洪宗礼老师主编的《教师备课手册》中这样写:“第一句为概述岳阳楼的美景总写一笔.既是说明洞庭湖集‘巴陵胜状’之大成,又说明作者写景将以洞庭湖为描写对象.”第二句“具体写从岳阳楼上眺望洞庭湖的远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教参》中认为这一小节的首句“暗切岳阳楼三字.是这部分的总领句.接着顺理成章的写从岳阳楼眺望洞庭湖的远景”云云.综上所述,其共同点是说这部分的写景.仅仅是对洞庭湖景色的概述、总写.但部忽略了这部分写景在全文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语文课本中对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的首联注释有误,正确理解应是“一旦遭遇到元军入侵,生活就变得这般漂泊辛劳,在荒凉残酷的战争环境里,已经度过四个年头了.”  相似文献   

11.
加、减.、乘、除四种基本数学法则运用在诗词中,同样能够产生诗情画意。诗词中的加法明代诗人杜庠有一首《岳阳楼》诗: “茫茫雪浪带烟芜,天与西湖作画图。楼外十分风景好.一分山色九分湖。”这里,诗人把登临岳阳楼所见之景统括为“十分”,继而分说“一分”山色,“九分”湖光,描绘了洞庭湖万顷烟波和君山宛如青螺的美景。李白的《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杜甫研究学刊》上看到韩大伟先生的文章,是谈杜甫《登楼》诗的,很受启发,但也觉得其中的部分观点值得商榷。在韩文的基础上,本文对这首诗的具体字句,如“玉垒“、“可怜“、“后主还祠庙“等作了阐释,并且就整首诗的“雄浑“的风格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浩荡洞庭水,巍峨岳阳楼。湖水涵楼,益显大气:楼上瞰湖,更见壮观。登楼远眺,那道极富魅力的风景便会映入眼帘:“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历代多少“迁客骚人”会聚于此,挥毫泼墨,题诗作文,留下了无数名篇佳句,其中唐人的三首五言律诗,传诵尤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正>这首诗写于唐乾元二年(759年)。李白被流放夜郎途中,行至巫山,幸遇大赦放还,由江陵南游洞庭湖,登岳阳楼作此诗。诗作描写了诗人登岳阳楼所看到的秋风中的洞庭湖景色,表现出诗人被流放获释以后欢畅、愉悦的心情。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名字不详。  相似文献   

15.
杜甫《登岳阳楼》一首在修辞上很有特色。全诗如下。“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笔者试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此诗的修辞艺术。首先,诗人在词语的锤炼上颇具匠心,巧妙的词语锤炼增强诗的修辞效果。仅以动词的选用为例吧,如“吴楚东南坼”中的“坼”和“乾坤日夜浮”中的“浮”都用得极有韵味,一方面它形象地写出了洞  相似文献   

16.
船山说《诗》,对兴观群怨有不少独特的见解.这从里入手,可以找到船山诗论的基本特色。兴观群怨是诗歌的几种社会功能。孔子论《诗》,说它具有这样的功能,自这以后,人们长期讨论这个问题。它在中国传统的诗歌理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汉人说《诗》,一首一首地审视它们的社会功能,最典型的代表是《诗序》.它标明哪首诗是“美”,哪首诗是“刺”,或者是“闵”、“戒”、“思”、“忧”之类.没有明白标出这类字眼的,字里行间仍然有一层类似的意思在内.《毛传》标明一百一十六首是兴诗。虽然大家对这个“兴”的认识不尽一致,但可以肯定它是诗的一种功能.  相似文献   

17.
【赏析】 这首诗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的景象,抒写诗人对国家灾难的深重忧思和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感伤。  相似文献   

18.
一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任渊《山谷诗内集注》认为这两首诗是黄庭坚“往分宁时途经岳州作”。黄《山谷先生年谱》卷29载作者:有手书《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诗跋云:‘崇宁之元(1102年)正月二十三日,夜发荆州。二十六日至巴陵。数日阴雨,不可出。二月溯旦,独上岳阳楼.太守杨器之,监郡黄彦并来,率同游君山。’”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旧县城西门上。王象之《舆地纪胜·岳州》引《岳阳风土记》:“岳阳楼,城西门楼也。下瞅洞庭,景物宽广。”据《图经》所记,它始建于唐代张说。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巴陵守滕宗谅重修,“增其旧制”——扩大原来的规模,范仲淹为撰  相似文献   

19.
王昌龄《闺怨》诗云:“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海教夫婿觅封候,”诗中出现了一次突然转变.少妇本来是在兴致勃勃地登楼赏春.但春日的绿柳引发了一个强烈的感念.赏春的欢悦之情也在瞬间让位于对爱的渴求.可以发现,这首诗在结构上与中国传统叙事文学“起承转合”的模式恰好相合:“闺中”一句为“起”.“春日”一句为“承”,都在铺叙行为,描绘环境;“忽见”一句为“转”叙写了一次感知过程,也是情感转变的契机.“悔教”一句为“合”,写出了转变的结果:少妇发现了自己内心的渴望.抒情诗中的这种叙事结构,很富有偶然性,尤其是那一“转”,绿柳意象的出现如同一根强有力的手指在拨动读者的心弦.  相似文献   

20.
《王风·采葛》究竟是一首什么诗,它所表现的主题是什么?自古以来众说纷纭。有的认为这是一首揭露朝庭“政事不明”的政治讽刺诗;有的则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甚至认为是一首“淫奔之诗”;还有的认为这是一首“怀友之诗”,是一首歌颂友谊的比喻诗,等等。归纳众说,主要观点大致有三人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