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晨 《海外英语》2010,(11):43-45
导读:前全球首富、软件帝国微软的缔造者比尔·盖茨在辍学30年后终于获得了母校哈佛大学的学位。盖茨在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发表了演讲,并被授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本篇演讲以美国人惯常的幽默开篇,谈到了盖茨自己的慈善事业.并号召鼓励校友参与慈善事业。  相似文献   

2.
["穷酸"的亿万富豪]世界第二富豪、美国投资家沃伦·巴菲特决定,他准备将自己80%的财产捐给慈善事业。巴菲特目前资产总额大约为440亿美元,将主要捐给由世界首富比尔·  相似文献   

3.
姜绵茹 《大学生》2014,(18):46-48
正2014年6月,比尔·盖茨和夫人梅琳达·盖茨在斯坦福大学演讲。表达了科技与创新加剧了贫富差距的担忧,仅凭市场驱动,纯粹以营利为目的的创新并不能解决这个世界所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盖茨夫妇轮流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故事,告诉大家应该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感同身受那些处境不及自己的人,应该看到贫困者的当务之需并正视那些人遭受的痛苦而不是因心痛掩面离去。  相似文献   

4.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曾被凯特米利特喻为"准宗教性质的宣传品"。劳伦斯在其中大肆宣扬了女性对男性生殖器的神圣崇拜,并塑造了其理想的女性角色查泰莱夫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梅勒斯的前妻,伯莎库茨则是被劳伦斯剥夺了声音的"缺席"女性。她在男权话语中被建构、被象征化、被定义。她的女性主体意识遭到了劳伦斯与梅勒斯的大肆抨击。然而,也正是伯莎的女性主体意识赋予了她解构的力量。劳伦斯通过男女主人公建立起的"伪和谐"也最终在她的解构力量下坍塌。  相似文献   

5.
《文山学院学报》2016,(5):73-75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作品《一个小时的故事》一直被评论界认为是女权主义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马拉德夫人这一他者女性形象为了真正摆脱和超越自身内在性的束缚,最终以死亡来实现女性的自由。小说中马拉德夫人这位伟大的女性一步步实现女性"内在性"的超越,摆脱"他者"和"他性"状态,使女性主体意识得以树立,最终用死亡来使自己成为一个自由的主体,这一点与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观点不谋而合。这也给当代女性在实现自身内在性的超越和他者、他性状态的摆脱方面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迈克尔·坎宁安的《时时刻刻》以弗吉尼亚·吴尔夫的《达洛维夫人》为蓝图建构,塑造了三位"达洛维夫人"式的女性形象。本文试图从互文性出发,从边缘人的处境、边缘人的心态和边缘人的抗争三个角度去探讨女性的精神状况与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7.
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及其妻子梅琳达·盖茨在2014年的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用"乐观进取"一词来概括斯坦福大学精神,称斯坦福大学最为成功之处是:"创新几乎可以解决任何问题"的信念一直在校园中广泛传播,并代代传承。为什么这样的信念能广为流传,并内化为斯坦福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这和斯坦福大学作为世界范围内创  相似文献   

8.
善心手拉手     
《小读者》2006,(8)
世界首富全心投身慈善事业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现任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近期宣布,他将于2008年7月正式淡出微软公司的日常管理工作,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慈善事业与全球健康和教育工作当中。盖茨表示,淡出微软日常事务对他来说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他对慈善事业有着同样的热情,并且认为这也是一份十分重要和具有挑战性的事业。1975年,盖茨与保罗·艾伦一起创立微软公司。30多年来,微软公司发展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软件企业,盖茨自己也因此成为全世界最富有的个人。盖茨说:“伴随巨大财富而来的是巨大责任,现在是把这些资源回报社会…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演进,夫人外交作为女性参与公共外交的创新形态进一步发展。相比传统外交,夫人外交具有低政治化、强情感化、女性色彩浓厚等特点,在增进国际友谊、塑造国家形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女性的性别角色对夫人外交的内化定位与外在参与上产生一定影响,从性别视角分析,把握夫人外交具有强烈女性符号色彩的社会角色定位,从而深层发掘现行夫人外交政治参与中由性别壁垒所导致的局限性,剖析文化建构基础上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性存在地位在夫人外交中的体现,并从全性角度立论,为女性政治参与,尤其是外交领域的政治实践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弗吉尼亚·伍尔夫以意识流的手法、人类中心主义与父权制战争的视角对女性与自然、女性与世界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以达洛维夫人的一天作为叙事背景,详细叙述了一天内浓缩的一个女人的一生,通过达洛维夫人在三十年中的妥协与挣扎,从而唤醒女性意识的存在。丁玲女士继鲁迅先生塑造的子君这个具有悲剧命运的知识分子后,以日记的形式讲述了莎菲女士的一生,并通过这个形象体现其灵与肉的挣扎,使女性意识得以苏醒。无论是伍尔夫塑造的达洛维夫人还是丁玲塑造的莎菲女士,均是女性悲剧角色的存在,亦均具有女性解放的含义。本文通过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与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人物进行对比,从而对两部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