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许多武侠小说、武侠影视作品中,武林高手在探讨武术的真谛时,往往会说“武”字由“止”字和“戈”字组成,意思是“停止干戈相向”:因此中国武术的修炼目的和最高境界都是消弭搏杀与争斗,达到人际的和谐相处。这样的说法历史悠久。东汉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就采用了春秋以后流行的“止戈为武”的说法为“武”字释义,认为“武”的字意是使战争停止。  相似文献   

2.
在许多武侠小说、武侠影视作品中,武林高手在探讨武术的真谛时,往往会说“武”字由“止”字和“戈”字组成,意思是“停止干戈相向”。因此中国武术的修炼目的和最高境界都是消弭搏杀与争斗,达到人际的和谐相处。这样的说法历史悠久。东汉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就采用了春秋以后流行的“止戈为武”的说法为“武”字释义,认为“武”的字意是使战争停止。“止戈为武”这样的释义,是中华民族对武力的独特领会,从中也可以窥见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有些教师在给武字释义时也采用这种说法。然而,如果从汉字的造字意图细细追究起来的话…  相似文献   

3.
“武”这个字,是由“止”“戈”两个字组合而成的会意字。左下是止,右边是戈,右边戈字的一撇移到上面,就形成“武”字。戈是武器的代称,止是停止,合起来就是放下武器不打的意思。武术、武功从无到有,是渐进的,古圣先贤早就悟到了无生有、有生无的道理,举凡天地万物之间,都存在着“有无互换”的道理。所以,把武功练到最高的境界,不是用来攻击或制服他人,而是根本不打了。不打,才是武德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4.
识字真有趣     
我最爱听武老师讲汉字。不管多难的字,只要她一讲,我们很容易就记牢上了。 学“金”字时,武老师让大家猜谜语,她说:“一个人,他姓王,兜里装着两块糖。”  相似文献   

5.
战争与和平     
《左传·宣公十二年》上有一句话:楚子曰,夫文,止戈为武。意思是说,武是由止、戈二字组成的,就是停止干戈,即制止战争。事实上,武是一个会意字,在古文字里,止像一只脚或脚印,引申为行走之意,武表示一个人在持戈行进。楚子说的话显然是  相似文献   

6.
形训     
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义。如:“武”字的字形是从“止”从“戈”(本来写作“(?)”),只有停止干戈才够得上称为“武”,即所谓“止戈为武”的说法。《韩非子·五蠢》说,苍颉造字的时候,把“厶”字(即“私”字)写作环绕着自己的样子,表示为自己打算。“公”字是“厶”字上面加“八”,“八”等于说“背”,“背私”就是跟私相反,所以是“公”.“蛊”(毒  相似文献   

7.
“会意”,是六书的一种,是指字的整体意义由部分的意义所合成。如: 信,是由“人”和“言”所合成,表示人说话要讲信用。武,是由“止”和“戈”所合成,表示能够制止用兵器(戈等)来打仗。休,是人靠在树边。伐,是人拿着武器。裕,是有衣,有谷物等粮食吃,所以是富裕。  相似文献   

8.
对《左传》“以乱易整,不武”中“乱”“武”二字,目前有多种解释,但终因施于文句不协而难成定论。文章从字义、文意等方面进行了考辨,否定了前有解释,提出“乱”为“内战”“战争”,“武”为“使用武力应遵循的道义准则”的说法。  相似文献   

9.
说“小”     
“小”,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又经常使用的字,但仔细探究一下,也有不少的可说之处。首先,“小”这个字,我们的祖先在创造它的时候是很有意思的。我们看下面甲骨文中的“小”这个字,好像是三个细小的点,是不是古人就用这些小的点来表示“小”呢?不完全如此,在《说  相似文献   

10.
老人掉齿     
《家教世界》2013,(10):40-40
两口子带着爷爷去医院看病。丈夫看到挂号单上年龄的“龄”错印成“令”了,就对大夫说:“这个‘令’字漏掉一个‘齿’字。”“是漏掉个‘齿’字”,大夫说,“因为我们这是老年人门诊嘛!”  相似文献   

11.
唐太宗很喜欢虞世南的书法。有一次,他临写了虞世南的一幅字,其中有一个“戬”字,因“戈”旁写不好,就空着那个“戈”旁,叫虞世南补上。写完后,唐太宗拿给魏征看,让他品评。魏征细细看了一会儿说:“皇上的书作,只有半个字像虞世南。”唐太宗说:“哪半个字?”魏征回答说:“只有‘戬’字的‘戈’法最像。”唐太宗听了感叹不已。——见(宋)无名氏《宣和书谱》  相似文献   

12.
有些汉字意味极长:“错”与“读”即是。先说“错”,错明明是一种糟糕,但“错”字里头却偏偏带个了“金”字。邪了!难道“错”真的有金子般的价格?细细地想想,还真的是这么回事。这就是错误乃是一种教训,能从反面给人以启发,每经历一次错误,也就聪明了一点,这便是“错”字带“金”的道理。我们所说的“失败乃成之母”和“吃一堑长一智”,是说“错误”有用,它能使人猛醒。从这一点上,也的确其价如金。让我们再看读书的“读”字。“读”这个字左侧为“言”,这好懂———书中的确有“言”。人们读书时,的确能读到不少“至理名言”。那么,为什么…  相似文献   

13.
丁元番 《湖南教育》2005,(11):39-39
批改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利用笑话批改,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尤为深刻。学生把“一顿饭”写成“一吨饭”,我就说“:一吨等于一千千克,只有鲸鱼才吃那么多。”学生把“兔子”写成“免子”,我就说“:兔上面的一点是小白兔的短尾巴,小白兔没有短尾巴就不可爱了,你千万别把它免了。”学生把“嘴”写成“觜”时,我就说:“‘口’旁好比人的嘴巴,没有口旁就等于没长嘴巴,吃饭只能从鼻孔进去。”学生把“武”写成“武”时,我就开玩笑说“:你是怎么把打虎英雄武松的腿打断的呢?请你告诉我!”学生“士”、“土”不分时,我就用老百姓改对联…  相似文献   

14.
现在的人,大多数有“名”无“字”,所以当我们说到“名字”的时候,通常指的仅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数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还有“号”。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名和字有什么内在联系吗?又怎样使用名和字?其实,了解这些,不但增长了我们的古文知识,更有助于我们阅读古文。  相似文献   

15.
<正>戊、戌、戍、戎这四个字,外形看起来非常相似,就像孪生兄弟一样,稍不注意还真会弄混淆呢。它们都是“戈”部,“戈”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因此这四个字最初的本义应该都跟战争有关系,所不同的是左半边或点、或横、或叉,因此有人编了“横戌点戍戌中空,十字交叉就念戎”这个顺口溜,来帮助区别和记忆。戍(wù):戊本来是一种兵器,  相似文献   

16.
覃琼 《广西教育》2009,(25):39-39
学生常常写错字、别字,除了粗心大意,不认真对待字形外,主要是受到其他汉字字形的影响。例如学生在写“武”字时,常会想到“我、找、或、成、栽”这些字的那一笔长钩上都有一撇,再看自己写的“武”字没有那一撇,好像缺了点什么,于是就再添上一撇,又或者是因为写惯了“我、找、或、成、栽”这些字,钩完后顺手再来一撇。  相似文献   

17.
“说”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字,在上古也是一个高频字。但是,上古“说”的用法极为复杂,除了“谈说”“喜悦”等义外,还有“游说”“止息”“解脱”等义。在字形上,也常和“悦”“脱”“税”等字混杂。  相似文献   

18.
今天的生活,我们的选择多了,却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心灵更快乐。我们每一个人面临的是心灵的安顿,我们的心到底想要什么呢?我想到觉悟这个词,“觉”下面是一个“见”字,“悟”是“心”旁加一个“吾”,我想它最根本的含义应该是“见我心”,也就是说真正的觉悟是你自己看见自内心的真正愿望。人这一生,有多大眼界就有多大世界。有些人终其一生,有梦想,有使命在肩,有情怀在胸,一直希望在这个世界上建一座城池,能够安顿他人,也能够安顿自己。  相似文献   

19.
止知     
海岸 《学习之友》2009,(10):41-41
李叔同有幅字:“知止。” 我们一般说“知足”,我觉得“知止”比知足境界更高一层。 知足是人家给多少,你“虽不满意,但可接受”;知止是自己看着到了某个程度,伸手去挡住,说:我不要了。  相似文献   

20.
田恒 《文学教育(上)》2008,(24):146-147
会意,六书之一,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方法。许慎《说文解字》:“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比,系两个事物(字),会合它们的意义,来体现造字者的意向。如“休”字,由“人”和“木”合成,表示人在树旁休息;“看”字,由“手”和“目”合成,表示手放在目上方,好挡住光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