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通过对《四书章句集注》注音材料的研究、分析,认为这些材料与被注字之间的关系复杂.这些注音材料大概有以下几种作用:指出被注字的异文、本字、通假字、同源字,辨析形近字等.  相似文献   

2.
《汉诗音注》注音体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蜜 《文教资料》2011,(36):100-102
《汉诗音注》十卷,是清初学者李因笃评点汉诗之作。,该书音注主要以《诗经》音为参照,对那些古音韵异之字加以解释,同时对古今音同的字也作了注音。本文旨在对该书注音作分类阐述,呈现其丰富的注音体例。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注杜音释的三原则:明确注音范围、遵守注音规范、力求注音准确。  相似文献   

4.
明代学者对陈寿《三国志》与裴松之注进行研习,撰写了不少著述,有对三国史中”魏蜀”正统之争进行论辨,对陈寿《三国志》、裴松之《三国志注》进行评述和考证,取得一些成果。其中一些分析结论,与明代当时的理学、心学相适应,强调义理名教思想;特别是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如胡应麟、朱明镐、周婴等对《三国志》与裴注进行考证,大多注重证据,通过归纳解决问题,这开启了清代考据学的学术潮流。  相似文献   

5.
崔磊  雷家宏 《襄樊学院学报》2011,32(3):10-12,31
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三国志注》并行流行于世,由于《三国志》过于简略的缘故,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广征博引,补充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史料。裴松之的注开创了史注新的研究范式,发展了历史考证法,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侯华敏 《文教资料》2014,(30):147-149
《官话口语语法》是英国伦敦会传教士艾约瑟所编撰的一部描写汉语口语语法的著作。此书以南京音为基础来给汉字注音,当北京音与南京音不同时,则会在圆括号中注明北京音。本文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方面对书中所注南京音与北京音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三国志)和裴注句法专题研究》是一部句法专题研究性质的专著。此书运用穷尽描写与历时、共时比较相结合,形式分析与语义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对《三国志》(下称《三》)和裴松之《三国志注》(下称《注》)中的若干句法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为中古汉语断代史乃至整个汉语史的构建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和阶段性的成果。此书的讨论虽立足于《三》和《注》,  相似文献   

8.
诸葛亮七擒孟获地新考:湖南靖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观点认为,“七擒孟获”在云南,这与《三国志》及《三国志注》有矛盾。《三国志注》所注“泸水”当在今广西境内。以靖州县为中心的湘黔桂边境区域发现大量诸葛南征遗迹;《三国演义》所述诸葛南征地理风物与靖州实况惊人吻合。湖南靖州最有可能是孟获故里和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发生地。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关于《玄应音义》注音的依据说法不一,本文对各家所说作了评述,认为玄应惩前代所出经论诸音之弊,所撰音义旨在求正存雅,注音以公认的语言规范为准则。玄应注音既引《韵集》也引其它韵书表明其并未以某一韵书作为注音的依据,而是根据当时的通语读书音。他在释义时往往指出北土、江南、中国、山东等地域之别,以方言与通语相对,这表明他解释词语是有标准语观念的,并以之为准则来注音。  相似文献   

10.
在《经典释文·古文尚书音义》中有一些音切比较特殊,它们不是为字头注音,而是为字头的他本异文作音,我们把这些以注音形式标识的他本异文称之为“音注异文”。音注异文与字头之间关系非常复杂,主要有通假字、古今字、同源字、义同换读、异体字、讹误字等,它们在研究文字、音韵、训诂、校勘、古今文之别、明经解义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需要倍加重视。  相似文献   

11.
本文属《三国志》裴松之注引书杂考的系列文章之一。王沉《魏书》是一部佚书,现仅片断的见载于《三国志》裴注及几种类书的引文中。由于陈寿《三国志》所载过略,裴注乃侧重于引书补注,而在所引的诸书中,以王沉《魏书》的条文最多,说明裴氏是以王书为补充《三国志》最重要的史料。文章主要在于论证其对《三国志》的重要补充(亦即其史料价值),并作某些必要的考证。  相似文献   

12.
卢弼和他的《三国志集解》涂宗涛卢弼著《三国志集解》六十五卷,古籍出版社1957年出版(中华书局1981年据以缩小影印),约二百万字,将前人对《三国志》的校勘成果和批注内容,广采博收,并断以己意,是一部带总结性的著作,为目前《三国志》最详的注本,是研究...  相似文献   

13.
孙盛曾对《三国志》做过系统的专门研究,并且有他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方法义例体系.可是,史学界对于他在《三国志》研究史上的拓荒之功及其时裴松之《三国志》注例形成的借鉴价值,一直以来并没有引起重视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对孙盛《三国志》研究的探索和考论,既有助于为还原东晋的《三国志》研究史提供科学依据,也有助于重新认识和评价裴松之注《三国志》引用文献的来源以及体例取法的样本依据,进一步繁荣和发展《三国志》研究.  相似文献   

14.
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中的人和事,经过后世小说戏曲的敷演,其中真假虚实,需要辨析。卢弼《三国志集解》虽涉及,尚有疏忽之处,本文为之补证。  相似文献   

15.
《楚辞》今注本中字词注音存在诸多分歧。今注本《离骚》中的字词注音也有差异,其差异表现有声调的不同、声母的不同和韵母的不同等。产生注音歧异的原因至少有注音依据不同、多音字、异体字和反切今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清人马国翰根据《经典释文》《齐民要术》《水经注》《太平御览》等书所注辑佚而成《尔雅犍为文学注》一书,现收存于《续修四库全书》1203册。此书中出现了直音注音与反切注音的例子,笔者以此来推断,早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即西汉中期,直音和反切就可能已经作为汉字注音的方法了。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历史上,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和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都是广为流传的经典之作。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两者已经融为一体。目前,史学界对注书的研究取得了比较可观的成就,但还主要集中在对其中一部书的个别研究。试将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与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放在时代背景下,从注书的背景、方法和所引书目三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8.
初二册附录古代诗词注释商兑周照明不念bie《折杨柳歌辞》:“跋黄尘下”。课本注音为bie。是古汉语中也少见的冷僻字,《辞海》、《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均未收。对这个字的注音也很不一致。《辞海》注为bi,而在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又注为pi。...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对《三国志》裴氏“臣松之”注例进行研究,梳理出十八种形式,反映裴松之注书的灵活。另对前人讥评裴注“嗜奇爱博,颇伤芜杂”等不当之论提出批驳,并揭橥裴氏“臣松之”注例具有折中异载、疑者存疑、以“理”之违合评论史实史料的特色,故裴松之对完善《三国志》和复原三国历史全貌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20.
王明春 《德州学院学报》2006,22(2):31-33,43
高诱注中有着十分丰富的注音资料,为后人研究汉代语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高诱在给古籍中的字注音时使用较多的注音术语,系统地研究和梳理其使用的注音术语是研究和使用其注音材料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