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讲故事”近年来成了电视荧屏上一种蓬勃兴起、方兴末艾的“叙事”样式节目。看惯了煽情、眼泪、刀光、剑影,人们似乎更想在电视上看到自己的喜怒哀乐、凡人的酸甜苦辣,于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在一夜之间走进了千家万户,从中央到地方,讲故事之风吹遍了每一块荧屏。它使人们穿越虚假矫情,真实地看到了自己额头上打下的烙印、眼角边岁月留下的沟壑、眼睛里流溢出的欢乐,而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但是许许多多或悲或喜、或远或近、或平淡或曲折的故事中,有的让人过目不忘,有的则如耳旁微风,看来,故事并非全都好讲,关键看你如何选择,怎样…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讲故事”成了电视荧屏上一种蓬勃兴起的节目形态。从2007年开始,沈阳电视台新闻频道在中午12点推出一档法治节目《法行天下》,以“说法治,讲故事”的全新定位,迅速成为沈阳地区午间时段收视率的领头羊。那么,如何才能讲好故事,让观众喜闻乐见呢?  相似文献   

3.
目前日益繁荣的电视节目在“新闻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细节人物化”引导下.“听电视讲那过去的事情”越演越烈。四川电视台更是把四川卫视定位成“故事”频道——“四川卫视.故事从这里展开”。目前“故事”获得了焕发光彩的全新契机.它颇有点突如其来地坐上了中国电视节目创作领域的醒目席位。不仅影响电视节目生产的模式,并且成为中国电视节目生存的有效手段.甚至内在地影响到电视节目美学新质的形成。欣喜之余.应该看到,节目从一个极端正走向另一个极端:20 分钟左右的节目.数次被人为割裂开来;“故弄悬虚”的“钩子”、不断减慢的节奏、不厌其烦的“情景再现”、“真实再现”充斥荧屏;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说评书、说相声、讲方  相似文献   

4.
张新胜 《视听界》2010,(5):109-111
从讲故事,到讲“好故事”,再到“讲好”故事,电视新闻故事化的进程在一步步延伸,“讲好”故事已成为电视媒体争夺受众的法宝。  相似文献   

5.
讲故事这一艺术手法在时下的电视屏幕上屡见不鲜。新闻说故事、栏目讲故事、探索解谜类的题材打的还是故事的牌,相比之下纪录片也在努力地追赶,以故事形式出现的纪录片也不少。中央电视台《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开创了国内电视专栏的纪录片在具体创作上讲故  相似文献   

6.
口述新闻在专题新闻报道中的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苹 《传媒》2006,(7):52-53
近年来,“口述实录”这种记录个体情感故事的报道形式风靡武汉各传媒。“口述实录”这种报道形式已在广播、电视及报刊中广泛运用,而且采用“讲故事”方式报道新闻的做法也越来越多。有报纸更在做专题新闻策划时,借用口述实录的表达形式,采用口述新闻,使小版面上有了大容量,做足做活了新闻,赢得了读者好评。口述实录最佳的表现形式就是忠实记录,原汁原味地讲述故事本身。由此可见,“口述新闻”是一个再确切不过的好名字,因为它“讲”故事、“说”新闻,而不是通过记者的展示来呈现故事。口述新闻找到了一种恰当的方式,由“讲述人用语言把目击的新闻和发生过的故事讲出来,与读者共享。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的创立,使电视纪录片开始登上中国的电视荧屏,因其比电视专题片更客观真实、更自然流畅、更接近生活、接近社会、接近群众而倍受观众青睐,从而使电视人认识到纪录片并不仅仅是电影的专利。90年代中期,以中央电视台《生活空间》为代表的电视纪录短片的出现,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成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口头禅。渐渐地拍摄电视纪录片成为广大电视人的一种追求,将它看作改变电视说教形象的一贴催化剂,让普通百姓在荧屏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理想途…  相似文献   

8.
近来,在电视荧屏上,出现了大量“故事”类栏目。其中,有些直接以“故事”命名,如央视二套的《财富故事会》、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湖北卫视的《中国故事》、山东卫视的《天下故事》、辽宁卫视的《王刚讲故事》等。还有一些在栏目名称上虽未明示,但在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上,与上述“故事”类栏目并无二致,如央视二套的《经济与法》、东方卫视的《真情实录》、吉林卫视的《人生一刻》等。以上列举的只是“上星”的,还有大量各地面频道的“故事”类栏目,如南京台的《周涛讲故事》、  相似文献   

9.
王文 《记者摇篮》2005,(7):55-56
古今中外.千百年来,故事就在民间流传,生生不息。有人诗意地形容:“我们的岁月有多长,故事就有多长。”虽然人们一直在讲故事,听故事,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讲故事的方式在变,听故事的心理在变。这个“讲”和“听”已不仅仅是你说我听了,而是听觉与视觉等感官的全方位体验。  相似文献   

10.
新闻故事化正风靡中西方新闻媒体。媒体的记者编辑一遍又一遍地被告知,要“讲故事”。在新闻故事化风潮下,读者的确看到了听到了不少可读性强的新闻,然而,仔细研究研究“新闻故事化”,我们会发现,人们在对新闻故事化的理解上存在很大差异,因而在具体操作上难免走入误区。  相似文献   

11.
喜欢“听”故事早已成为人们的习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人获得知识、接受信息是一种很好的传播渠道。讲故事不仅是作家的权利,新闻记者在记录新闻事实时也可以使用它,让自己写出来的新闻故事化。  相似文献   

12.
中央电视台每晚的电视《新闻联播》,吸引了广泛的观众。人们通过电视荧屏这个新闻橱窗,可以迅速地看到国内外各类新闻现场的图景,可说是“身在荧屏前,目睹天下事”。但是,就联播的国内新闻看,多少还有单调、刻板、公式化等缺点。要把电视新闻办得更有特色,更吸引人,在促进四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认为,电视新闻一定要讲究可视性。要讲究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就要根据电视  相似文献   

13.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故事”走俏中国电视荧屏。为数相当多的节目、栏目、频道纷纷打出故事牌。除了铺天盖地的电视剧在讲着各种各样虚构的故事外,新闻有故事化新闻(四川卫视的《新闻连连看》),纪录片在讲述真实的故事(中央台的《讲述》),谈话类节目故事化趋势越加明显(中央台的《聊天》、湖南台的《真情》)。法制类节目更是以案件重演的方式大张旗鼓地讲故事。甚至于其它类型的节目。如少儿节目、服务节目、科教节目等等也在故事化。一些频道如四川卫视、重庆卫视则大摆龙门阵,把“故事”升格为频道定位的高度。为什么在电视界会出现这股“故事”热潮?面对这个新现象。应该如何正确地看待“故事化”电视节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在谈到新闻写作时说:“新闻里面一定要有故事!“新闻写作就是讲故事。”提出了用讲故事的手法写新闻的观点。有的新闻里面有故事,有的新闻写作就是讲新闻故事。但是否所有的新闻里面都得孕含故事呢?这无疑值得进一步探讨。不过,李教授的新闻观点倒是给我们以启示:在某些广播评论中,是否也可以在讲故事中说理呢?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现在电视荧屏除了娱乐节目大比拼外,"讲故事"已经成为当下电视的潮流,甚至连深度新闻报道、谈话节目、民生新闻、综艺节目、选秀节目,都越来越具有故事性。有专家认为,现在的电视节目已有"全民故事化"的倾向,大有"荧屏故事大会"论英雄的架势。在全国非常有影响力的讲故事类节目中,据权威机构CSM(央视索福瑞)数据显示,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的收视率较为突出。那么,《传奇故事》为什么会如此赢得观众?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人们看电视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的观众形象地讲“已习惯像牛一样被各种各样的电视节目牵着鼻子走”,有的说“一天少吃一餐饭,似乎还感到无所谓,但一天不看电视,似乎就觉得更饥饿”。电视已经成为一种化正潜移默化影响着现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随着现代电视化的发展与繁荣,电视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大,那么究竟电视化在哪些领域改变和影响百姓的生活呢?  相似文献   

17.
打开电视,不难看到这儿那儿出现的语言文字差错。观众对此啧有烦言,有的观众干脆不客气地直斥电视台“缺少文化”、“误人子弟”。也许正是注意到了我国荧屏存在的这一严重情况,国家厂电总局领导在回顾1999年宣传工作日寸,将“语言差错太多”列为厂播电视特别是电视宣传中应引起重视的问题之一,郑重其事地提了出来。然而,电视界对此似乎没有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有很多故事是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更有很多故事是发生在我们周围人的身上;有许许多多的故事代代相传至今,人们听起来或读起来永远会有无尽的回味。故事艺术是这个世界的文化主导力量,而电视艺术则是这一辉煌艺术的主导媒体之一,在拥有全世界最多电视观众的中国,看电视是人民群众今天最普及的家庭娱乐方式。小小的电视荧屏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是中国人了解世界和与世界沟通的最好工具,电视曾带给我们数不清的欢乐,但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广大的受众对电视节目的指责一天天多了起来,这表明人们对电视艺术的需求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不满足于每天在现…  相似文献   

19.
蒋晓蕾 《视听界》2007,(4):105-105
新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写新闻就是“讲故事”。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的调查表明,当今年轻人的阅读口味正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在电视普及、网络无处不在的情况下,读者更希望记者把他们带到故事中去。  相似文献   

20.
冯佳 《视听界》2009,(6):104-105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通过记者身临其境的“镜前”叙述及对当事人或有关人员的现场采访,以声音和图像的双重优势,使观众产生同步感、现场感和参与感。但是在我们平时的工作实践中和电视荧屏上总能看到一些似是而非的现场报道,我们不妨把它称之为“伪现场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