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武昌 《考试周刊》2013,(34):31-31
人们在阅读作品时,可以从作品中得知一定的道理,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愉悦。就文学作品而言,这两种功能同时具备,教师在教学文学作品时不能只停留在求知的层面上释然,还要在审美层面上获得愉悦。本文从审美心理出发谈谈文学作品教学,旨在突出作品的个性,提高学生乃至教师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中职语文教育中,教师应为学生构建与文学作品沟通的桥梁,以此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加强个人审美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介绍了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思路分析,并进一步介绍了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3.
肖远骑 《江苏教育》2013,(10):15-16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在语言表达形式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自然要通过语言来实现。文学作品的审美教学重点在其审美属性。文学作品更能发挥语文审美教育的作用。文学作品的审美教学要让学生在对比品味中反复吟咏、研读涵泳、含英咀华。  相似文献   

4.
基于接受美学关于“文学作品的结构模式”理论,本文分三个方面就英美文学学习中的审美能力教育问题展开讨论。为了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目的,我们可以运用作品的形式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运用文字的反常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运用作品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5.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的欣赏要从培养学生具备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指导学生善于在文学作品中发现美、理解美、感悟美,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作品美的真谛,进一步提高个人的文学修养和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6.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中多处提出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要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最好让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作品的鉴赏,特别是对教材中描写忧愁的文学作品的鉴赏来培养和提高。描写忧愁的文学作品也就是“愁”文学,它有着独特的情感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阅读的审美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初中学生按照一定的审美要求,充分挖掘文学作品的审美内涵和因素,引导初中学生进行体味、联想、想象和创新,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感和理性的启迪,培养初中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富有创新性的审美能力。”所以,初中语文阅读活动中的审美教育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的美育目的,由此看来,进行审美教育己成为我们今后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审美”就是领会事物和艺术品的美。在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中,选入了大量的古今中外作家的典范作品,尤其是其中的文学作品,具有审美意识的特质,要“使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以其特殊的鲜明的审美风貌显示出来”(见钱勤来的《文学概论》),就应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文学作品的这一特殊性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只有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9.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的欣赏要从培养学生具备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指导学生善于在文学作品中发现美、理解美、感悟美,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作品美的真谛,进一步提高个人的文学修养和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说明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感教育作用,指出了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讨论了诱发学生审美情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莫素鸾 《教育艺术》2008,(12):47-49
高尚的审美情趣是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高雅的审美情趣要靠有效的美育来培养。语文学科具有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文质兼美,含有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把课堂中的气氛与美育融入一体。做到和谐统一。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我认为一要培养学生对形象的感知能力,做美的发现者;二要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即提高识别美丑的能力;三要培养审美想象能力,给审美插上翅膀;四要诱发审美的情感,学会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文学作品的教学最宜借鉴接受美学原理,实施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在应用接受理论时,要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学法指导。在实施审美教育时,可以通过吟诵带动审美感知,想象带入审美情境,理解深化感情,创造升华思想,去完成文学作品的教学。  相似文献   

13.
冯俊京 《现代语文》2007,(4):114-114
语文课文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着美,闪烁着美的光彩。尤其是文学作品,更是把美作为追求的目标。因此,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体验是主体调动自身的各种心理能力观察、感受和评价审美对象,进而产生审美快感的过程。在语文课中,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学习也是一种审美体验。教师应注意把握好这些特点,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利用文学作品陶冶自身情感,净化自身思想,完善自身品格。  相似文献   

15.
审美教育,或称美感教育,主要运用优美的形象给人以精神上的审美享受,让人沉浸在优美形象的审美欣赏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精神上的感梁和熏陶,自然而然地提高审美趣味、情操品质和精神境界.就中学语文课本耐言,其中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作为文学作品的主要特征和作用就是给学生以审美欣赏的精神享受,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美感教育作用.如果忽视了这点,就等于忽视了文学作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教学蕴涵丰富的审美教育内容,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美的道德行为和高尚的思想情感.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评价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把审美教育寓于其中,利用文学作品蕴含的美育因素诱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审美能力。一、在品析课文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符合学生阅读的优秀文学作品。然而,  相似文献   

18.
职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相对普通高中学生低.尤其是面对文学作品中的反面人物形象.他们不知如何区分、鉴赏,甚至会模仿、学习.这样会影响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品健康。为此.语文教师应引导他们学会区别文学作品中的反面人物与现实生活中的坏人,了解作家在反映现实和塑造反面人物形象时所倾注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文学作品的教学最宜借鉴接受关学原理,实施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在应用接受理论时,要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学法指导。在实施审美教育时,可以通过吟诵带动审美感知,想象带入审美情境,理解深化感情,创造升华思想,去完成文学作品的教学。  相似文献   

20.
吴昱 《时代教育》2015,(4):169+172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中外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教材,同时结合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和审美经验,采取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等多种方式将审美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入理解的同时,能更好地去体味、感受作品中的色彩美、意境美、语言美、形象美等,最终形成理性、全面的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