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气候”     
记得去年也是这个时候,我写了篇歌颂一位劳动模范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短报告文学,面呈给某报编辑。那位编辑看了良久,惋惜地对我说:“哎呀,这篇稿子写得倒是挺不错的,事迹本身更是令人感动。只可惜现在不是‘气候’哟……”。看到他那诚恳的惋惜之情,我还能怪他么?是“气候”不对嘛!一年之后,我把那篇旧稿从故纸堆里拣了起来,在文字上稍作改动,加了一个“新闻由头”,又送给了那位编辑。这次,他当即拍了板,说:“好,正是‘气候’,马上发!”果然,我那篇“大作”很快在报上刊登了。我这篇稿子“死而复生”的遭遇,两次都碰上了一个“气候”问题。那到底什么叫“气候”?我说不太清楚。一  相似文献   

2.
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一年来,感触很多,而得益最深的莫过于第一次送稿。初干报道工作,对新闻猎猎懂懂,稿子写了几十篇,篇篇似泥牛入海.全无音讯。有好心人“指点”:稿子都是送出来的,你整天呆在家里哪行。我如获至宝,仿佛得了“真经”,加班加点,把两个月来写的自认为比较满意的20余篇“大作”匆匆整理出来.便跑到了军区前卫报社。然而,报社一位编辑看过我的稿子后,一句不冷不热的话,让我心凉了大半截:“稿子一般化,再深挖一下,写好再寄给我。”回到住处,我躺在床上想:这位编辑是不是在“卖关子”,看来需要“那个”一下。我…  相似文献   

3.
张羽 《今传媒》2003,(6):57-58
暑假期间,我到陕西省政法委主办的西部法制报社,进行了为期一月的实习锻炼。我跟随经验丰富的老记者外出采访,在资深的老编辑指导下编稿,努力尝试着将所学的书本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能力,受益匪浅。 在思路上下工夫 “看稿子”是一个基本功,我从被编辑老师扔掉的稿子看起,一是看这篇稿子为什么会被扔,二是看这篇稿子有什么优点和可取之处,三是如果让自己来操作该怎么办。看完之后,再同编辑老师交流,主要是寻找一条清晰的思路。接下来就是看被编辑老师改过的稿件,看他为什么要这  相似文献   

4.
近来,我时不时有一些小稿被各种报刊采用,周围一些战友总爱问我:“你有什么亲戚在报社,关系一定很硬吧?”对此,我只是一笑了之;我在报社根本没什么“关系”更没什么亲戚呀!当初我刚到团报道组当报道员时,由于上搞心切,就给自己定了目标,每天一篇稿。一晃三个月过去了,我满怀希望地把近一百篇自认为“得意”的新闻稿寄向各级报社,结果泥牛入海,杳无音信,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块搞新闻的料。这时,周围战友的议论也飘到了我的耳中:“现在报社上稿全靠关系,报社没人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好也不会被编辑采用。”于是,我写稿就开…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人到三十不学艺,可我正是这个年龄走上了新闻写作这条路的。1998年秋天,我所在的河北省清河县农发行行长看我文字基础还可以,让我搞宣传报道。我自知才疏学浅,可又不敢推辞,只好硬着头皮干了起来。凭着自己干什么工作都尽心尽力的热情劲,半年时间就赶写了几十篇稿子寄出去,结果仅是在《邢台日报》上看到一篇几十字的“火柴盒”。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搞报道的“料”。迷茫之时,我被农发行邢台分行推荐,于1999年初参加了《邢台日报》新闻培训班,经过编辑老师们的点拨,我很快悟出了:写新闻,光有热情还不够,关键…  相似文献   

6.
甘厚兵 《军事记者》2008,(10):63-63
最近,笔者到基层采访与一些报道员接触时发现,他们中的一些人稿件出手不几天便给编辑打电话询问:“我那篇稿子收到没有?内容怎么样?能不能刊用?要不要再修改补充一下?”这种变相逼编辑回答的做法不妥。我认为,稿件刊用不刊用,不要问编辑。  相似文献   

7.
我初写稿时,非常勤奋,一门心思扑在稿子上,一天一篇投稿试图用自己执着的诚心和坚韧的恒心来打动编辑。半年过去了,在期盼和等待中伴随我的却仍然只是失望。我想:是报社没人还是编辑有问题?于是,我慢慢对报社和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正在我四处抱怨报社时却无意听到这么一个小故事:一个非常热爱新闻写作的战士,也和我一样,一天一篇稿子寄到报社去。但几个月下来,都只见退稿,未见上稿。时间长了,他产生了怀疑:是不是战士写的稿子,编辑压根就不看。于是他再寄稿子时留了一个心眼,把稿子的第一页跟第二页右下面用胶水粘了一个角。…  相似文献   

8.
小的不做,大的又做不来,这是一些人的一种通病。我想起了我自己写稿的一些经历。记得我工作后,也是我有生以来发表的第一篇稿子是在山东省教委《中学生报》“青春短笛”栏目里发表的一首自由诗,一共16行,150多字。那时我的学生都争相传阅那期报纸,读那篇稿子。一位老哥说:“这样的稿子也能发表,好,咱也写!”我还半带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其实有些稿子很容易发表,就看你写不写。你只要写,就能发表。”而我,  相似文献   

9.
通讯员园地     
最近到某报社去,与老编辑们谈通讯员投稿的问题,他拿出一叠稿子,让我瞧一下,一看真让人“开眼界”:首先是用纸很不规范,其表现为有的用信笺,有的用白  相似文献   

10.
办了多年报纸,有些问题却一直没弄清楚或者说没完全弄清楚。   比如,报纸该登什么稿 ?   有时,记者发来一篇稿子,编辑看了说,这稿子,没啥意思,不登了 !有时,报纸登了一些稿子,记者看了说,这样的稿子也能见报 ?没劲 !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公理”何在呢 ?   从读者心理出发,想了一个比较简单因而可能也还适用的公式,叫做“三要两不要”标准。 标准一:要登读者“很想知道”的稿件   报纸该登什么稿 ?当然该登新闻稿。然而,我们每天抓了不少新闻,也登了不少新闻。为什么读者还是不感兴趣或者兴趣不大呢 ?  …  相似文献   

11.
谢顾问;我是军报第7届函授学员,有一个问题向您请教。每当我采写了新闻稿件给同行看或寄给编辑时,人家总是说我写的稿子缺乏血肉,很“空洞”,这是什么原因呢?有办法克服吗?55310部队杨少清杨少清同志:“空洞”,就是言之无物。你能在同行和编辑的帮助下认识到自己的稿子存在“空洞”的毛病,这很好。“树有根,水有源”,稿子的“空洞”也是有原因的。——讲道理太多,必然空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稿子主要靠摆事实取胜,+。果在一篇消息(一般8O0字以内)中,议论过多,甚至超过了事实所占的比重,那就会给人以“空”的印象。—…  相似文献   

12.
不当嘴把式     
编辑自然是以编稿为主的.不像记者以写稿为主。那么,是否编辑只会改别人的稿子,或指导别人改稿子,就算合格了呢?不然。先听听一位作者在日记中写的一段话吧:“我尊敬每一位编辑,但不佩服每一位编辑。有的编辑不过是嘴把式,谈起别人的稿子头头是道,鸡蛋里也能找出骨头。可自己呢,却拿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你既然不会写,又有什么资格修改或指导我修改我的文章呢?”话虽尖刻了一些,然而对我们编辑来说,实属苦口良药。其实,从来都不会写文章的编辑是没有的,绝大多数编辑都有从写到编的经历,只不过有的人自当了编辑之后,手变做…  相似文献   

13.
一篇稿子能够发表,自然是好事。可有人为上一篇稿子,要找编辑“磨”几次、十几次、甚至几十次。有的在电话里“磨”,有的写信“磨”,有的找到编辑部去“磨”,甚至有的还到编辑家里去“磨”;有的不但自己“磨”,还  相似文献   

14.
一篇稿子能够发表,自然是好事。可有人为上一篇稿子,要找编辑“磨”几次、十几次、甚至几十次。有的在电话里“磨”,有的写信“磨”,有的找到编辑部去“磨”,甚至有的还到编辑家里去“磨”;有的不但自己“磨”,还  相似文献   

15.
每当我发表文章时,就会想起那位不知名的军报编辑。入伍第3年的冬天,不知是什么原因,我开始向军报投稿。服役期间能在《解放军报》上见一篇稿,这是我当时最美好的理想。然而,和多数初学者一样,幸运之神没有光顾我,等着我的是一次又一次的“石沉大海”和各种非议:“没那‘金刚钻”揽哪门子‘瓷器活’”;“就看他那字,编辑也不会喜欢。”离退伍时间越来越近,我很着急,复员前见报一篇的梦想怕是要破灭了。尽管如此,我仍不灰心,又鼓足勇气写了第200篇稿子——(战友之交谈如水),并给编辑部写了一封信。曹敏的编辑部请同志:你们…  相似文献   

16.
初做新闻报道工作,往往把精力用在钻研写作技巧上,不注意研究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思想方法。技巧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思想方法不对头,就会走许多弯路,据我自己的体会,起步伊始,要注意“三忌”: 一忌“未会走就学跑”。记得我刚搞新闻报道,看到老同志在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十分羡慕.手痒痒的。于是也拿起笔来,第一次就写了篇三千多字长稿子,是消息还是通讯,自己也弄不清楚,送给老同志看,他们笑得前仰后合。后来,我学“乖”了一点,看报纸上登什么,就写什么;別人写小说,自己也写小说;老同志写诗,自己也  相似文献   

17.
那是去年冬天在北京军区战友报社学习的时候,刚刚从事新闻报道不久的我写了一篇反映新兵班长问题的稿件,寄到解放军报社发表后,几位与我在一块学习的战友首先发现了。他们跑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你是不是上不了稿急昏了头啊,反映问题的稿子也敢写!”“写文章要多吹捧领导,少反映问题,不然干不下去。”“干不下去还是好的,没准得受处分。”我听了后心里直发毛,没想到我反映的问题给我们单位抹了黑,自己心里感到惭愧,非常害怕领导以后不让我再写稿子了。当时,我的心里很乱,想到我所在的北京军区某集团军政治部的刘福连主任非…  相似文献   

18.
谢顾问:我在采写稿件时,常碰到这种情况:抓到素材之后,不会提炼。盲目写吧,又往往是现象罗列,没有角度和深度,编辑不买帐。请]司,怎样才能从“沙”里淘出“金”来,写出让编辑满意的稿子呢?54885部队张泽文张泽文同志:你说的“沙里淘金”的问题,实际上是对已掌握素材的选择、筛选和提炼的问题。这个过程是稿件写作的关键,但由于不同的作者所面临的不同情况,不容易用很简单的语言就能说清楚。这里,只能就带普遍性的问题谈点意见。一、要从“沙”里淘出“金”来,首要要检验一下,你所拥有的“沙”是不是“金沙”—一即合金的…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看了《新闻与成才》新开辟的“编辑看稿札记”专栏,作为报道员,我感到眼前豁然开朗,心里透明了许多,以前对军报太多的偏见也随之烟消云散。“编辑看稿札记”为报道员和编辑架起一座“连心桥”。说实话,当我们把一份份稿件邮给你们,都希望自己的稿子能变成铅字,可是过了很长时间仍然不见稿子上报,心里面便会产生很多对编辑们的偏见和不切实际的看法,而这些看法的理由大多是:编辑跟咱不熟,稿子再好也不会上报;给编辑们送点礼稿子肯定能登;再加上一些谣言:某团宣传干事花了多少钱才在报纸上登了个“豆腐块”;“要想稿…  相似文献   

20.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走上了新闻报道工作这条路。2001年5月的一天,我还在连队当副指导员。突然接到团政治处主任的电话。让我到团部去一下。原来,前卫报社的一位编辑来团里采访。因我平时偶尔发表几个“豆腐块”,故给我个机会当面向编辑请教。我不失时机地拿出刚采写的两篇稿子送去.不成想编辑看后说了旬:“你如搞新闻,有潜力可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