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礼记·学记》系统地阐述了一套教育的原则和教学的方法,其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教学相长也。”这就告诉我们在实际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语见《礼记·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故曰教学相长也。」《学记》是战国时期思孟学派对当时贵族私人讲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包括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内容。这里「旨」指「味美」,「至道」指「最好的道理」,即所谓「明人  相似文献   

3.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是我国最早的教育经典《学记》中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这里的“教”与“学”并不指“教师”与“学生”,而是指“教学”与“学习”。或者说,这一论述应该理解为,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教师自我的学习与施教于学生,对加速其成长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通过“学”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易建国 《师道》2006,(5):22-23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如何把“素质教育”贯穿在每一节课中,更是值得探讨的课题。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像姜太公钓鱼那样,“愿者上钩”,绝对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的。《学记》中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不管你的课讲得如何好,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思维关闭着,其它的一切是很难注入到学生的心坎的。…  相似文献   

5.
对学生自我反思能力的认识早在先秦时期的教育学专著《学记》中就有记载:"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虽然对"教学相长"的理解存有分歧,但其中所蕴含的对"反思"的关注却是毋庸置疑的。秦汉以来,几乎每一个时代的教育家也都非常重视教学反思的重要作用。王夫之认为,学生所做的事情是"引教者之意而思之以反求于致此之由者",把学习过程视为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正>《礼记·学记》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早探讨教学论问题的专著,比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了1 800多年。它系统阐述了教育的意义、目的和任务,教学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我很喜欢其中的一句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其原文是:"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7.
办平民学校     
《札记·学记》里有这样一段话: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段话用现代的话说,大意是这样:“虽然有好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真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然后知道自己不够;教人,然后知道自己不行。知道不够,才能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知道不行,才能发愤钻研,不断前进。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提高的。”  相似文献   

8.
教学相长     
<正>【出处】虽有嘉肴(yáo),弗(fú)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解析】虽有好的菜肴,但如果不去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最高明的道理,但如果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只有通过学习,然后才能了解自己的不足;只有  相似文献   

9.
《礼记·学记》中有这洋一段话:“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然后知困”,差不多每个教师部会有这样的感受。这个“困”是怎样产生的呢?主要原因是:其一,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有了自知之明,认识到自己的知识缺陷,于是自强不息,边教也学,重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教学的需要。例如,英国大生物学家赫胥黎,一八八五年担任了与占生物学特别有关系的生物学原理的教学。在教学中,他深感自己缺乏  相似文献   

10.
<正>1.教学相长。《学记》引《兑命》云: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意谓,教师教学的过程也是自己学习提高的过程。又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应是一种平等的关系。2.启发引导。《论语》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继承和发扬了孔子启发式的教学传统,提出:故  相似文献   

11.
《礼记&#183;学记》讲到“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意思是说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相互学习.不但学生得到进步。教师自己也得到提高。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常常会被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难住。最近。我就遇见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 1.研究背景 《论语》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还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在我国,人们很早就重视学与教的交流了.  相似文献   

13.
教师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从本质上说就是教师的成长。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职人员,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能力,就必须不断的学习与探究。美国的布莱克曼指出:“不论时代如何演变,不论是自发的,还是受赞助的,教师始终都是持续的学习者,……”教师的成长过程就是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持续学习与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首先,为师者,惟学然后能教,惟教然后需学。《学记》曾有精辟论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委员…  相似文献   

14.
张少波 《现代教学》2006,(12):18-18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故日教学相长。”两千年前《礼记·学记》中的教育理想直到今天依然充满着生命力。作为教师,常常抱怨学生好高骛远、  相似文献   

15.
在《礼记·学记》中有这样一段话:"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以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即使有深远的道理,不经过自己的钻研,就领会不了其中的奥妙。因此,只有经过学习实践,才会发现自己的知识水平不够;只有通过教学,才会发现自己有不懂之处。  相似文献   

16.
《礼记·学记》有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对于教师而言,每份教案后的教后反思就是教师研究自己该如何教、如何学、如何在教中学、如何在学中教。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的根本工作是教与学。教育工作者只有自觉地掌握和运用教学的客观规律,才能克服教学工作中的盲目性,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我国古代的教育著作《学记》上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生从师学习后才知道自己  相似文献   

18.
谈教学相长     
顾萍 《教育与职业》2004,(24):36-36
教育与职业在新一轮教育改革中,教育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但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们本着扬弃的原则,继承了我国教育的优秀传统,教学相长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教学相长最早从我二知多年前的长一部教育著作———《学记》中提出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段话,以相素简洁的语言,提示了教学相长的客观规律。教师要靠边教边学才能教好,学生要靠教师引导和自己主动学习才能学好,师生相互促进,教学彼此相长,这是古今中外教学存在的普遍真理。要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起着决定性的因素。首先…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教学”一词最早出现于古代的《学记》中,曰:“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数学为先”。又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要进行教学,就要讲究教学的方法和艺术。纵观历史几千  相似文献   

20.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共同组成的活动,只有通过教与学,学生才能在教师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指导下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创造能力,教师才能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陶冶思想情操。《礼记·学记》中有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一、教学结合,实现师生互动现代心理学理论指出,学生在学习中总有一种力争上游的竞争意识存在,如果在教学中让老师学生互动质疑,再从所提问题中根据自己所关注的信息、情感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