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人对待疾病的一种态度是:得病也是我生命中 的一部分,要让它尽量过得正常,过得愉快  相似文献   

2.
读者来信     
“即便美国政府的政策有误,但美国人是无辜的。他们和我们一样过着平凡的日子,一样有疼爱他们的人。而且,在9·11事件中,美国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是坚强,是充满温情的相互鼓励和支持。作为‘世界地标’的曼哈顿双塔不仅仅是美国人的,也是地球人的骄傲。如今它突然倒塌,上千条生命瞬间化为灰  相似文献   

3.
美国,好运     
这部影片对美国人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提醒他们,历史上曾真实发生过的事件,以及它被重演的可能。Good night,and good luck(晚安,好运) 是莫罗在《现在请看(see it now)》中特定的结束语,也是克鲁尼对美国人耐人寻味的祝愿  相似文献   

4.
吴飞 《新闻大学》2002,3(1):33-38
“明显和即刻的危险”是美国人最为熟悉的司法标准之一,在宪政学说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学界围绕它的论争也没有停止过,有人认为这一原则明显有违于第1修正案,因而是违宪的,但也有一些人对此持赞同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我曾经收到过一篇稿子,是谈美国人凯瑞的传播仪式观的.传播居然还有"仪式",当然要看看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好在作者也甚为读者着想,介绍说:  相似文献   

6.
1896年第一属奥运会至1928年第九届奥运会,中国都未参加比赛,当然也没派过记者。1932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第十届奥运会时,中国虽曾首次派出三人组成的代表团,但运动员只有短跑选手刘长春一人,因此也未派遣记者。直到1936年8月在柏林举行第十一届奥运会时,中国才正式派出了130余人的代表团  相似文献   

7.
岁月匆匆。今年初,我结束了在美国的四年记者生活,回到新华社国际部工作。回想这几年,既紧张艰苦,又充实难忘。在美国当记者,机遇多,挑战和考验也多。在那里,我采访过许多人,值得回忆的事情也不少。下面几段经历,是印象最深的。 长岛采访王嘉廉 出国长驻的人都说,回国之前特别忙。去年底,当我接到总社的调令准备回国时,也颇有同感。但我想,再忙也要去采访一个人,那就是美国联合电脑公司(简称CA公司)董事长兼执行总裁王嘉廉,他的英文名字叫Charles(查尔斯)。  相似文献   

8.
还记得去年美国某网站搞过一次投票,结果绝大多数人认为Vista定价过高,其中有62%的人选择了“在路边花10美元买一张盗版”。  相似文献   

9.
奥运盛会期间,笔者饶有兴趣地浏览从巴塞罗那发出的报道。其中一条美联社消息《美国运动员的新绰号:“丑陋的美国人”》,文笔流畅,引人入胜。这条消息写得朴素,因为记者只是在平铺直叙地摆事实,不加评论,用精练的文字,记述了美国一批著名运动员在短短五天中的一连串大多已为其他新闻媒介报道过的丑闻。作者像一位出色的画家,不是浓墨重彩,也不是精雕细琢,而是用铅笔画的速写,刻画出了“丑陋的美国人”的活生生的形象。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新闻学者和新闻业主历来都喜欢把美国的新闻工具标榜为“自由”、“民主”的“商业企业”之类的,二次大战以后,随着美国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美国政府越来越把新闻工具用来推行内外政策。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就曾赤裸裸地说过:“在宣传上使用一个美元,等于在国防上使用五个美元。”曾任美国新闻处头头的理查德·艾伦也宣称过:“外交官使用新闻工具正象军人使用火药一样。”昔日那种“商业企业”之类的论调已蒙骗不了人了。美国南依利诺斯大学新闻学院一位博士研究生名叫吉奥蒂卡。雷麦普拉萨德的,把这些  相似文献   

11.
二流的“食道” 回顾一番国内畅销书的历史,《数字化生存》是从美国人那里借过来的,《心灵鸡汤》也是美国人先做过,《谁动了我的奶酪》是美国人做的,甚至于几彼得·杜拉克的管理学和《纸老虎》之类的传媒书,也是台湾先行出版的。至于村上春树的小说和日本的动漫,韩国的新小说和韩剧,则是东瀛西进。 大陆的出版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一个二流的引进“食道”。美国、韩国、日本的畅销书,通过台湾和香港,最后抵达北京和上海,而完成了一次文化的流转。明天的畅销书似乎依旧逃脱不了这一“学习”的窠臼。  相似文献   

12.
现在一些新闻专业的学生和一些年轻的记者,没有去过美国,也不了解美国,却非常向往美国的新闻自由,向往做一名美国式的新闻记者,以为在美国做一名记者如何轻松、自由、骄傲,可以天马行空、我行我素,甚至可以藐视一切、目空一切。实话说,我也没有去过美国,也不了解美国,但最近看了一个美国已故著名记者10年前在清华大学与同学们的交流,很有感慨:其实在美国做记者比在中国要求更高,更难!  相似文献   

13.
35年前,卡特说,他知道承认红色中国是一个非常困难也是非常不受欢迎的决定,35年后,中美建交的决策,不仅使中国人,也使美国人因此过上了更好的生活。回顾中美关系,卡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我们应该将重点放在彼此间的相似之处,而不是那些已经存在的分歧差异  相似文献   

14.
采访前的准备,是采访成败的一 个重要前提。但准备的核心、准备的灵魂是人,是了解与研究采访工作的对象。美国新闻记者杰克·海敦说过:“新闻事业是一个跟人打交道的行业。大约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人提问题——为基础写成的。” 因此,采访的成败与否,关键也就在于  相似文献   

15.
美国人对中国的电视节目是很不了解的。如果你问美国学生 :你看中国的电视节目吗 ?你知道在北京举办哪一场比赛 ?你能够说出一个中国的奥运金牌运动员的名字吗 ?他们中没有几个人能够回答出来 ,除非他本身就是中国留学生 ,或者他曾经来过中国。美国的电视节目卖到了全世界 ,当然 ,中国也到处都是美国的电视节目。但是 ,美国却很少从别的国家购买电视节目 ,至今为止 ,还没有从中国购买过。为什么我们现在要探讨这个题目 ?我认为 ,中国的电视节目有很大的潜力 ,完全能够在美国电视上播放。特别是中国争取到了2 0 0 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 ,来自中…  相似文献   

16.
在克林顿以前,上一位到过越南的美国总统是尼克松:1969年他对越南作过一次为时6小时的访问,宣布美军将撤出那场无望战争。 克林顿在离任在即的时候到访越南,其意在鼓励美国人把越南视为一个友好的国家和一个美国商品的潜在市场,而不再是一个输给过对方的敌人  相似文献   

17.
沿着刚刚洒过一阵雨水的街道,我们来到纽约西66街47号。这是美国广播公司(ABC)新闻部所在地,也是我们要在纽约访问的最后一家。作为美国东西方中心的“杰弗逊学者”,我们四个来自亚洲不同国家的新闻记者,在美国从洛杉矶、丹佛、俄马哈到华盛顿、纽约,已游历了两个多星期。我们对美国中西部人的热情和东部大都会某些“大人物”的冷漠,感触良深。ABC是美国首  相似文献   

18.
借助媒体,我们看到“占领华尔街”社会运动正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蔓延.马克思如果活到今天,不知道他老人家会作何感想?一个名叫维尔纳·桑巴特的德国学者曾写过《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的小书.他有点搞不懂美国,按照马克思的理论逻辑,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美国,应该有社会主义运动,其工人阶级应成为最激进的社会主义的支持者.但实际上,美国没有社会主义.如果硬是说有的话,也仅仅是一些颓废的德国人.  相似文献   

19.
华平 《视听界》2001,(4):50-51
我没有去过美国,但看过栏目《大千世界》美国尼亚加拉大瀑布的精彩镜头。白水青山,汹涌澎湃,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令人惊心和动魄。电视是以画面为主的,而画面也往往有一个“落差”的问题。讲反差,讲对比,往往反差越大,对比越强烈,给人的印象越深,效果也就越好。在接到拍摄《费孝通》片的任务时,我们在分析这部片子  相似文献   

20.
“人人生而平等”,这是启蒙时代的信念。不过,人们往往认为这只是一种抽象的理想状态。 揆度人类历史,的确从未存在过所有人完全、绝对的平等状态,然而却存在着社会成员相对而言更加平等的社会类型。其中,最为典型的无过于“草创”于1776年的美国社会。这是理解美国社会、甚至美国对外政策的关键,也是在哈佛大学任政府学教授多年的路易斯·哈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