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对历史文化的缺失。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有选择性的虚无化,以"理性探讨"为幌子批判中华文化,否定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渗透,以文化信仰为契机,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坚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对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自信,牢牢把握文化自信话语权,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坚持文化创新,以高度的文化自信筑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防线。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等研究领域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已成为危害国家政治安全的重要因素。回溯历史虚无主义的40多年演变史概貌,历史虚无主义主要呈现为政治化形态、时尚化形态和学理化形态的历史虚无主义3种形态。特别是学理化形态的历史虚无主义无论是历史观的"范式转换"还是实证史学方法的包装,均违背了基本的学术规范。当前应当进一步加强史学批评,增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3.
东西的小说是一种在虚无主义肆虐的后传统、后革命时代下的寓言化写作.<耳光响亮>关注的是1976年文化精神和家庭生活意义上的"父亲"弃世或出走之后,那些"时代孤儿"的成长过程和生存境遇.<后悔录>所关注的重心是主人公从禁欲到纵欲时代的"性"的磨难,从中可以看到后传统的人神主义禁欲文化和后革命的虚无主义纵欲文化对人性的异化和扭曲,以及个人良知在这种异己的、他律的伦理秩序和虚无主义的纵欲狂欢中的复苏和觉醒.  相似文献   

4.
《宜宾学院学报》2016,(3):34-40
"下半身写作"是20世纪90年代末重要的诗歌写作与文化现象,他们通过身体的去蔽与在场体验,以文学审丑颠覆传统的审美话语,不断打破既定的文学、思想秩序,走向了存在自由与精神解放,但其一味的口语化、欲望化书写也暴露了"下半身写作"的虚无主义倾向与语言的粗俗化、色情化的趋势,对当代诗歌书写易产生误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历史文化是国家政治制度合法性的重要来源,要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贯彻落实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使之入脑入心,从而实现道路自觉、理论自觉和制度自觉,必须注意澄清近现代史领域的虚无主义观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为实现中国梦夯实历史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6.
文化生成的实质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生成内在地要求文化自觉。当前中国社会文化的自觉既面临着传统文化糟粕因素的挑战,又面临着西方文化虚无主义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一方面要坚持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要发挥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防止文化虚无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西方现代性进程的必然产物,它伴随着现代性在全球扩展来到中国,并以不断变化的形式贯穿于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寻求解放和复兴的历史过程中。作为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历史虚无主义具有"虚无"中国传统文化、否定中国革命、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历史倒车的严重危害,因而需要我们予以系统的分析和批判。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极力贬低英雄形象,抹黑新中国开国领袖,歪曲中国革命史,其根本目的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在高校思政课中积极开展英雄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了解中共党史、新中国史,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增强"四个自信",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和传播具有重要的抑制防范作用。因此,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三个方面探索英雄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路径,以期创新英雄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9.
历史虚无主义从来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的侵蚀和攻击。在新时期中,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文化、中国革命、中国道路进行歪曲和否定,实质上是要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批判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就要坚定历史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  相似文献   

10.
文化虚无主义是虚无主义在文化领域的现实表现,是一种更具渗透性和颠覆性的错误思潮。它以虚无对象多面化、叙事手法多元化、传播策略多样化为表现,意图在资本增殖逻辑、文化帝国主义、意识形态斗争推动下,消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损害文化自信、弱化党的领导。对其进行批判,要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生存论的四重维度去驳正它对中国文化精神及价值的遮蔽。同时,要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建设文化强国为基础、树立文化自信为关键、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牢牢掌握文化建设的领导权、话语权、主动权和管理权。  相似文献   

11.
历史虚无主义近年来重新泛起,并呈现出形式日益隐蔽多样、危害日趋严重之势,严重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批驳历史虚无主义。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从三个维度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理论维度上,剖析了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实质、政治本质和价值特质;历史维度上,厘清了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脉络;现实维度上,指明了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整体策略。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对于廓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强化意识形态安全、坚定"四个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虚无主义是人对现实世界不断否定、批判达到的逻辑后果.它不仅包括哲学对现实世界的否定、批判而造成的世界的虚无化,也包括哲学在否定之后于"虚无"之上重建"真实世界"的努力.西方哲学与虚无主义存在一定的历史关联,在这种紧密的关联中,虚无主义依据内在逻辑不断演进.  相似文献   

13.
大众文化发展的"泛娱乐化"倾向,实质是大众文化人文教育功能的异化,干扰着现时代精神生活的合理化建构,冲击着社会价值观的健康发展,助长着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蔓延。从"现实的个人"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境遇、文化消费的市场逻辑三个层面展开,才能深入反思大众文化发展的"泛娱乐化"。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内含着对健康积极的大众文化的期待与诉求,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发展方向,要积极促进大众文化主体从"自在"转向"自为",要以严格的商业资本制度规范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着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渊源。新的历史时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传承好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必要性及重要意义。当前对于如何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存在"全盘西化"和"全盘复古化"的错误认识。客观分析错误认识产生的原因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消极影...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这是对其进行批判继承的根本依据。在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思想能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并推进社会进步作为评判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根本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只讲批判不讲继承是对传统文化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会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失去思想基础;但继承也只能是在批判基础上的继承,只讲继承不讲批判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全盘肯定的态度,会导致马克思主义封建化、儒家化。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还不能代替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更不能代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虚无主义实质上所反映的是特定历史阶段上,因"最高价值的自行废黜",客观上所导致的个体主体之"私人性生存"与"公共性生存"之深度的价值紧张状态.对当代中国的市场化制度安排之历史实践和话语现实向我们呈现的虚无主义,必须围绕现实个体之生存价值的坐标原点的理性定位问题,真正把准其实质和脉象.而泛文化公共性的分析视角和拟生存论的阐释路径,则是必要的学理性选择之一.现代性文化背景下中国和谐社会建设,本质上是对一种新的生存与生活共同体的实践创造过程,对新的先进文化及其公共性价值生存逻辑的再发现与不断的主体性认同过程,同时更是在和各种虚无主义的渗透和侵入的艰难博弈中,一个现代公序社会主体所必须的优良心灵习性和精神秩序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17.
依据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事实逻辑,当前比较教育研究存在着学科边界的无序僭越化、价值定位的极端功利化、实践尺度的文化虚无化等倾向。为此,我们必须适度地对比较教育研究中的“文化虚无主义”持警惕态度。理性地回应对几十年中国教育发展全盘否定的不良倾向,坚决地为基于中国“本土生长”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辩护。  相似文献   

18.
在世界交往的过程中,西方文化不断向我国传统文化渗透.毋庸置疑的是新思想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我国人民的眼界,我国的经济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推动力.然而在文化渗透的过程中,有心怀不轨者企图以文化传播之便对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是消极的,既违背历史研究的实事求是原则,也违背了研究的全面客观原则,打着学术旗号否认历史发展规律、扭曲中国历史、影响中国共产党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更易接受新的文化,然而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他们也极容易受历史虚无主义影响,进而产生消极思想,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文章围绕"反历史虚无主义视域下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展开讨论,希望能够为创新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当代民居建筑景观中存在着"历史虚无主义"泛滥的现象。原因主要是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妄自菲薄,以及对西方外来文化的顶礼膜拜。当代中国民居建筑景观应体现本土性与民族性,在满足现代居住功能的基础上体现民族特色、地域文化和建筑文脉。  相似文献   

20.
"整本书阅读与学科核心素养"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重要内容,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其中"文化传承与理解"旨在培养学生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整本书阅读"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合适自己的读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