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皮亚杰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视角下,语言不等于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决定语言,这些观点对幼儿教育中的语言发展与思维培养有着重要启示。基于皮亚杰的观点,在语言发展中培养幼儿思维,应从保护幼儿的原声音、重视内部语言和培养直觉思维力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一目前,西方不少心理学家在儿童自我意识发生和发展方面进行了某些研究。较有代表性的有下面几种观点。 1、皮亚杰(J·Piaget)注意到二、三岁儿童的各种感官运动图式开始内化(internalize)而为表象或形象图式,尤其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促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重现外部活动,由内化的模仿而出现的“表象的思维”、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性。皮亚杰认为,儿童意识、智力的形成,有赖于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  相似文献   

3.
海内外学术界由于常把皮亚杰(J·Piaget 1896—1980)和布鲁纳(J·S·Bruner 1905—)相提并论,说他们在哲学上都是结构主义,在心理学上同属认知学派,在方法上都强调整体系统论,有人便认为:关于儿童发展的理论,布鲁纳的观点基本上是和皮亚杰相同的,他对皮亚杰的理论,实际上只是对同一问题在相同观点上从另一侧面作了补充。其实,布鲁纳  相似文献   

4.
一、K—W—L教学策略的内容和特征教学策略K—W—L含义为:K—知道,W—想知道,L—已经知道,分三个步骤帮助学生对课文信息进行阅读和理解;教学时使用一张包括知道(K)、想知道(W)和已经知道(L)三个分类栏目的表格。使用该策略去刺激学生先前获得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所包含的观点,将新的信息与有关主题的个人知识连接起来。该策略有助于学生加强对怎样去学习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对学习进程进行控制。二、K—W—L教学策略在社会课活动教学中的初步实践皮亚杰是20世纪杰出的认知发展心理学家和发生认识论专家。皮亚杰关于儿童如…  相似文献   

5.
<正>1范希尔(Van Hiele)几何思维层次理论在有关学生的几何概念发展与学习的研究中,范希尔的几何思维水平体系是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基于格式塔心理学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范希尔于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几何思维发展水平的理论,认为学生几何思维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发展水平:视觉层次(visual)、分析层次(analysis)、非形  相似文献   

6.
对皮亚杰的“图式”学说、活动理论、双重建构思想,学术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对皮亚杰及其学派自始至终极为关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的关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却没有进行专门的探讨。要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发生认识论,就必须深入地研究和正确地理解皮亚杰关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人们开展思维活动、进行交流的工具。从埃利斯(R.Ellis)的关于第二语言习得(外语学习)的观点来看,在第二语言习得或外语学习过程中,语言输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获取语言信息主要是通过课堂阅读活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的形式来完成的。因此课堂问题设计的合理与否则关系到语言教学手段的成败和课堂效率,也影响学生言语思维的提高。本文结合职高英语阅读教学,探讨问题的设计原则及其实施要领。  相似文献   

8.
陈曜 《考试周刊》2007,1(29):42-44
俄罗斯文艺理论家米·米·巴赫金从语言的本质角度,把文本的创作与阅读概括为对话关系,提出了文本不仅仅是写和读的最终产物,而且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对话交流过程,先有对话,后有审美。他的这些观点是集前人在哲学、语言学、心理学方面的经验而发展的成就,克服了新批评主义只重文本不重审美,和文学接受理论只重主观审美而忽视文本客观话语的缺陷。在米·米·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指导下,本人将对《红楼梦》两个译本及原著三者进行比较研究,试图研究英汉文化历史背景对译者理解小说中对话的影响,以及译者的母语文化历史背景对其在另一文化历史背景中再现原著的对话的过程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一、自我中心言语理论的简要概述(一)皮亚杰关于自我中心言语的主要观点1926年皮亚杰发表了《儿童的言语和思维》一书,首次提出了“儿童自我中心言语”这一概念。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言语是儿童不明白他的话是说给谁听的,也不在乎别人听不听,对方也不易听懂他说话的意思。自  相似文献   

10.
幼儿的自我中心言语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是幼儿心理发展和语言学习的必经之路。认知心理学关于前额叶发展、执行功能发展和幼儿思维发展特点的研究能有效地解释幼儿自我中心言语产生的原因。皮亚杰、维果茨基等理论家对幼儿自我中心言语的研究则给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1.
在研究皮亚杰理论时应当明确的两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研究皮亚理论时应当明确的两个基本问题:首要的基本问题是皮亚杰的理论体系从整体上或根本上说是哲学理论。第二个基本问题是皮亚杰关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的观点是其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其根本之点是包括“转换”和“建构”在内的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论。只有正确把握了皮亚杰关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的根本之点,才能明确皮亚杰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然后才能够在研究中弄清皮亚杰理论中的两条逻辑路线,从而领悟皮亚杰所走过的“生物学—哲学—心理学—发生认识论”的学术道路,以期最终从哲学的高度在整体上把握皮亚杰的理论体系,取得确有成效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让·皮亚杰是当代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瑞士人。他最初的兴趣在于探讨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和研究认识论问题。六十年代后开始写有关教育的专著。他的教学基本观点如下。他认为教学不仅要使儿童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智力的发展,提高思维能力。西方有人按照这个理论创办了一种“思维学校”。他以为教学工作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他强调教学  相似文献   

13.
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构主义的由来与发展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学生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学生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  相似文献   

14.
自言自语(privatespeech)一词在台湾被译成“私语”,早在20世纪早期就引起了皮亚杰、维果茨基以及其他一些理论家的关注与研究。但在关于这种语言的性质、功能等问题上,他们的观点并不一致。皮亚杰对它更多地持一种负面的态度,认为它是“自我中心的”,是认知发展不成熟的标志。维果茨基反驳道,自言自语在儿童的发展中扮演着非常特殊而重要的角色,它是儿童“自我规范的社会本源”。本文无意对此作评述,但我们知道,今天,人们更倾向于接受维果茨基关于自言自语的观点,而且,几乎所有近代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都是在维果茨基的范畴下进行的。[1]有…  相似文献   

15.
一 引言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瑞士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对生物学、哲学、心理学和逻辑学都有精湛的研究.他从认识发生和发展的角度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理论不仅对世界心理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而且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本文重点探索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平衡化观点,以及怎样结合教学实践把我们对它的理解应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意大利瑞吉欧课程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瑞吉欧课程的基本理论瑞吉欧的课程是在开放的时代下广纳多种营养之后的一种生动的实践,对这种实践影响最大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有杜威、皮亚杰、维果茨基。除此之外,布鲁纳的教学思想、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onner)的教育生态学观点、加德纳(H·Gardener)的多元智力理论、Kayo关于成人的辅导作用、Shaffer关于语言和社会互动的关系、G.Mugny关于表征的起源和人际的认知建构以及社会语言学对于成人和儿童如何共同建构意义情境的研究、社会学象征符号互动论、社会建构主义的“支架教学”理论等等,都是瑞吉欧教育的“营养源”。(顾…  相似文献   

17.
皮亚杰学派与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儿童认知发展观点之比较陈英和在诸多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中,皮亚杰(J.Piaget)的儿童认知(在这里所用的认知等同于皮亚杰理论中的思维)发展观可谓独树一帜,对世界各国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描述儿童...  相似文献   

18.
一、发展心理学的概念美国心理学家阿琴巴其在所著《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概念、策略、方法》一书中,认为凡运用了发展变化的观点的心理学就是发展心理学,故S—R 派的行为主义、皮亚杰派、精神分析派、生态心理学派都算作发展心理学之列。他还认为自苏联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后,引起美国心理学界的震惊,掀起了改革旧的和发展新的心理学的浪潮,于是一时出现了“发展心理语言学”、“发展心理生物学”、“发展心理病理学”及“一生的发展心理学”等(贵州心理学通讯1980)。  相似文献   

19.
作为当代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发生认识论专家,皮亚杰的心理学偏重于儿童认识、智力和思维发展的研究,他的发生认识论理论、游戏理论以及其他的一些教育思想和观点对当前学前教育改革有多方面的启示意义。本文以他的理论和思想对学前育教育改革的影响为出发点,力求比较全面地探讨他的儿童心理学思想对学前教育改革的启示,以期对当前学前教育改革的趋向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0.
<正>教学设计是教学的基础。好的教学设计或预设能将课堂带往美妙之地,而教学设计中最核心、最关键的是问题的设计。情境的创设也好,小组合作的尝试也好,最终都是为问题服务的。好的问题设计,不仅能统领教学主线,使课堂结构呈现简约之美,而且能充分张扬学生的思维,增进师生的情感,真正达成互动对话的美好境界。一、问题设计的类型及价值问题的价值与问题的功能分类密不可分,常见的有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J.W.盖泽尔依据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