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植物抗病的物质代谢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植物在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除了会遇到周围环境中一些物理、化学因素影响外,还经常会遇到一些生物因素的危害,导致生病,影响政党生长发育过程,严重时甚至死亡,植物病害是致病生物与寄主(感病植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论述了当植物受到病原体侵害时,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植物通过各种代谢途径在体内形成各种抵抗病原物危害的物质,以抵抗外来病原体的侵害。  相似文献   

2.
水杨酸在植物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杨酸是一类酚化合物,它除了诱导植物对病原菌等生物胁迫产生抗性外,还参与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本文介绍了近10年来有关水杨酸在植物非生物胁迫中作用及其机理.  相似文献   

3.
干旱胁迫下植物的渗透调节及脯氨酸代谢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渗透调节是植物适应干旱胁迫的重要机制,也是植物抗旱生理研究最活跃的领域。脯氨酸作为植物渗透调节的重要物质,在植物渗透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综述了干旱胁迫下植物的渗透调节作用、植物体内脯氨酸的代谢特别是茶树脯氨酸的代谢变化、植物体内脯氨酸的合成途径以及干旱胁迫下植物脯氨酸代谢相关酶基因的表达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高等植物固定二氧化碳的生化途径有3种,即卡尔文循环(C_3途径)、四碳二羧酸途径(C_4途径)和景天科植物酸代谢途径(CAM途径)。根据光合二氧化碳固定方式的不同,高等植物可分为C_3、C_4植物和CAM植物。在C_3途径中,碳素同化的最初产物是三碳化合物三磷酸甘油酸(PGA),C_3途径因此而得名。以这一途径来同化碳素的植物有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等。在C_3植物中,二氧化碳的接受体是核酮糖-1.5-二磷酸(RuBP),通过羧化、还原、更新三个阶段形成单糖,同时RuBP得到再生。动力学实验  相似文献   

5.
植物病理学是研究微观和宏观世界客观规律的学科,是针对由真菌、细菌、病毒、植物寄生线虫等生物因素引起的侵染性病害而言的,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人们肉眼看不见的病原微生物及寄主植物受害后的病理现象。结合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采用动画模拟植物病原物侵染植物的微观过程来展示知识点,化难为易,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准确地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介绍了植物病原菌侵染过程动画制作的基本过程,分析了近10年来植物病原菌侵染过程动画模拟方法的教学效果,总结了相关经验,并对植物病原菌侵染过程动画模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高等植物固定二氧化碳的生化途径有3种,即卡尔文循环(C_3途径)、四碳二羧酸途径(C_4途径)和景天科植物酸代谢途径(CAM途径)。根据光合二氧化碳固定方式的不同,高等植物可分为C_3、C_4植物和CAM植物。在C_3途径中,碳素同化的最初产物是三碳化合物三磷酸甘油酸(PGA),C_3途径因此而得名。以这一途径来同化碳素的植物有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等。在C_3植物中,二  相似文献   

7.
植物抗病反应的信号传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由抗病基因介导的防卫过程存在一系列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反应,这些反应从病原菌浸染点开始的超敏反应(HR),并延伸到远处组织的系统抗性或获得性抗性(SAR),受制于一种信号传导网络的调控。这个信号系统有抗病蛋白和病原菌非病毒性蛋白,在一种配体-受体的互作模式下激发,并由信号分子H2O2,NO和系统信号分子SA,JA和乙烯,通过关键调控基因传递和放大,最终诱导一系列防卫反应基因的表达和代谢的变化而产生抗性。植物防卫信号的产生类似于动物免疫系统因子的介导,并可由非寄主病原菌或诱导子诱发。这些信号途径所产生的广谱抗性为植物抗病基因工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植物几丁质酶的生物学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龙 《生物学教学》2002,27(7):26-26
几丁质酶广泛存在于多种生物中 ,包括含有其底物几丁质的真菌、昆虫等生物中 ,也存在于不含几丁质的植物中。在植物中 ,几丁质酶不仅存在于被子植物中 ,也存在于裸子植物中。在植株中 ,几丁质酶分布于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中 ,其中种子中的酶活性高于其它器官。在正常情况下 ,植物中几丁质酶活性较低 ,但经病原物侵染等锈导因子诱导 ,活性会迅速升高 ,它主要通过水解病原菌的细胞壁以抵御侵害。近年来 ,由于其抗真菌的作用而倍受关注。1 植物几丁质酶的生物学特性植物几丁质酶主要水解几丁质多聚体的β- 1,4 -糖苷键 ,产生N -…  相似文献   

9.
植物查尔酮异构酶的结构与功能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中查尔酮异构酶(chalcone isomerase, CHI)是黄酮类物质合成途径的第二个关键酶,上调查尔酮异构酶基因(chi)的表达可以增加植物体内黄酮类次生代谢物质的合成。黄酮类次生代谢产物在抗血栓、降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以及肿瘤防治等药物设计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对CHI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花色改良、药用成分提高,而对其分子结构及功能方面研究较少。本文主要对CHI的分类、功能以及基因结构等方面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0.
水杨酸(SA)在植物体内能诱导抗病反应的生理现象早有报道,但其机理却未曾阐明,本文根据国外最新研究资料,讨论了水杨酸(SA)通过与水酸结合蛋白结合而诱导植物系统获得抗性(SAR)反应的机理-即活泼态氧在其中起到第二信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在盐胁迫条件下外源水杨酸(SA)对水稻幼苗耐受性应答的影响.本研究以水稻为材料,用1 mmol/L的外源水杨酸对水稻幼苗叶片进行喷雾处理,静置24 h后,经SA处理后的水稻幼苗再经过100 mmol/L的NaCl胁迫处理0-48 h.结果表明,经外源水杨酸处理的水稻幼苗,能显著增强体内脯氨酸(Pro)、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等保护酶的活性,显著降低丙二醛(MDA)的含量.表明在盐胁迫条件下,外源水杨酸能增强水稻幼苗自身抗氧化系统中酶的活性,减轻和缓解盐胁迫带来的伤害.  相似文献   

12.
水杨酸浸种对NaCl胁迫下辣椒种子活力及抗盐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辣椒种子为实验材料,用不同浓度的水杨酸(SA)浸种和对辣椒幼苗进行根部处理,研究100mmol/LNaCl胁迫对辣椒种子活力及抗盐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浓度SA可以缓解辣椒种子盐害,提高其发芽率、发芽势,保护细胞膜的通透性,降低种子浸出液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缓解辣椒幼苗细胞膜脂过氧化.但超过一定浓度的SA则会抑制辣椒种子的萌发,使种子浸出液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13.
从皖北不同地区采集土壤样品,利用宿主结瘤法获得大豆根瘤,并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不同地区大豆根瘤菌株,共31株,对其进行染料及化学药物抗性、耐酸碱性、生长温度范围、耐盐性、抗生素抗性等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从31个菌株中筛选出总体抗性水平最为突出的菌株AWCS 13-4,其表现抗染料及化学药物能力最强;在pH4-pH12条件下生长良好,具有较广的酸碱度适应范围;在50℃条件下,仍可以缓慢生长;在6.0%NaCl处理下仍能生长,显示出很强的耐盐能力;并且在供试5种抗生素的不同浓度条件下均生长良好,表现出极强耐抗生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以水杨酸为原料,氯磺酸为磺化剂,在四氯化碳溶剂中反应制得5-磺酰氯水杨酸(5-SO2Cl-Sal),然后用锡和浓盐酸还原,合成了5,5’-二硫代二水杨酸(5,5’-DTDS)和5-巯基水杨酸(5-SH-Sal).用5-SH-Sal与氯化汞反应得到了1∶1型和2∶1型的巯基与Hg(II)键合的两种Hg(II)配合物,而5,5’-DTDS在乙醇/水混合液中与Hg(II)离子不反应.发现了一种以苯系磺酰氯为原料,还原制备二硫代二苯系物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We cloned and characterized a rice gene OsBIABPI encoding an AMP-binding protein. The full-length cDNA of OsBIABP1 is 1912-bp long and is predicted to encode a 558-aa protein. OsBIABP1 contains a typical AMP-binding signature motif and shows high similarity to members of AMP-binding protein family. OsBIABP1 is expressed in stems, leaves and flowers of rice plants, but is not expressed, or expressed at a very low level, in rice roots. The expression of OsBIABP1 was induced by some defense-related signal molecules, e.g., salicylic acid (SA), benzothiadiazole, jasmonic acid (JA), and 1-amino cyclopropane-1-carboxylic acid, which mediate SA-and JA/ethylene (ET)-dependent defense signaling pathways,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the expression of OsBIABP1 is activated by the infection of Magnaporthe oryzae, and the induced expression is quicker and stronger during early stages of pathogenesis in incompatible interaction than that in compatible interaction between rice and M. oryzae.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OsBIABP1 may be a defense-related AMP-binding protein that is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defense re-sponse through SA and/or JA/ET signaling pathways.  相似文献   

16.
Liu  Zhijing  Xu  Cong  Tian  Ran  Wang  Wan  Ma  Jiage  Gu  Liya  Liu  Fei  Jiang  Zhanmei  Hou  Juncai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B》2021,22(7):533-547
Lactic acid bacteria(LAB) are a representative probiotic. As the dominant flora in the human intestinal tract, LAB can regulate the balance of human intestinal flora and improve host health.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solate and screen LAB that are well suited to the intesti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population, with excellent probiotics and high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fter 16 S ribosomal RNA(rRNA) homology and phylogenetic tree analysis, potential probiotics were tested for their antibacterial activity, resistance to artificial gastrointestinal fluid and drugs, surface hydrophobicity, and safety.Three strains of LAB with acid resistance, bile salt resistance, 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and no multidrug resistance were selected: Lactobacillus salivarius, Leuconostoc lactis, and Lactobacillus paracasei. Analysis of the antibacterial active substances in the three strains and their fermentation broths revealed that the main antibacterial substances of L. lactis were organic acids, whereas those of L. salivarius and L. paracasei were organic acids and bacteriocins with broad-spectrum antibacterial activity. These three strains of probiotic LAB with high antibacterial activity were identified as bacterial resources that could potentially be used to develop probiotic prepar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intestinal diseases caused by intestinal pathogens.  相似文献   

17.
据国际上的最新研究成果 ,论述了在全球环境变化引起的UV -B辐射过程中 ,植物对UV -B信号的感受和传导机理 ,其中包括细胞中UV -B信号受体 ,各种信号分子 (诸如活性氧、水杨酸、茉莉酸、乙烯和一氧化氮等 )的级联放大传递以及对于基因表达活性的影响 ,提出了UV -B胁迫信号传递的信号分子级联模型 ,从而为有效防护环境变化引起的UV -B辐射增强对于植物体的伤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就RNAi技术在玉米抗病性、品质改良、转化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重点评述RNAi阻断病毒基因表达,提高玉米抗病性;沉默代谢途径中的某些特定基因,提高直链淀粉或氨基酸的含量,改良玉米品质,农杆菌和基因枪介导玉米遗传转化等研究.RNAi技术开辟了玉米遗传改良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以玉米为材料,研究水杨酸对盐渍条件下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喷施一定浓度的水杨酸能够缓解幼苗盐害。表现为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作用能力增强,可溶性蛋白含量上升,叶片渗透势降低。同时,幼苗鲜重、干重增加。  相似文献   

20.
水杨酸对PEG胁迫下商麦5226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商麦5226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浓度(0.65、0.75、0.85 mmol·L-1)外源水杨酸对水分胁迫下小麦的生理影响。结果表明,0.65-0.75 mmol·L-1外源水杨酸可以促进水分胁迫下幼苗根茎的生长,降低MDA含量和提高POD活性,提高小麦苗期的抗旱能力;但不同部位最适浓度不同,根的最适浓度为0.75 mmol·L-1,茎的最适浓度为0.65 mmol·L-1,浓度超过0.85 mmol·L-1对根茎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