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2 毫秒
1.
<正>【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依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他人的健康、生命和权利。2,能力:初步学会运用公民人身权的法律知识,观察分析社会生活中有关现象和问题,增强识别公民特别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和非法侵害公民人身权行为的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3,知识:知道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未成年人  相似文献   

2.
<正>一、法治教育之"真"教学"树立法治观念",笔者选择真实案例。通过学习,学生获得维权知识,并用之帮助他人和警示自己,在较大程度上促使自己养成法律思维。(一)案例选择真本课教学设计所选素材要体现守法与用法维权。守法的反面是违法。事实上,法治教学更多选择的是违法案例,因为违法案例才有更多讨论余地。所以,教学"树立法法治观念"首先遇到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素材作为课堂学习载体才能实现学  相似文献   

3.
《中学文科》2008,(1):51-54
【考点与热点分析】 1.考点:①隐私和隐私权的含义。②保护公民隐私权的意义。③隐私权的真谛或本质。④公民对个人隐私的支配权。⑤尊重他人隐私应该具备的意识。⑥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⑦侵犯公民隐私权要受法律追究。⑧公民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保护自己的隐私。  相似文献   

4.
<正>"法律伴我们成长"是《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课。本课教学依据是课程标准"成长中的我"之"心中有法"。"心中有法"是一句宏观性要求,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知法、尊法、守法、用法,进而明确立法的目的——法律保护我们成长。为了给抽象的法律知识教学融入适应时代需要的法治背景,引导学生依法办事、健康成长,我们可以运用校园欺凌案例突破教学重难点。  相似文献   

5.
校园欺凌一直都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校园安全问题。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复杂,既有社会变迁层面个体的自我迷失,又有学生心理层面个体受压抑产生的行为偏差,还有家庭与学校教育中德育的缺失。目前,我国反校园欺凌法相关法律欠缺,校园欺凌预防机制针对性不强,校园欺凌沟通与报告处罚机制不完善,导致未成年学生法治观念淡薄。在法律社会学视角下,对于校园欺凌的预防与监管不能仅仅依赖于传统手段,更应注重法律实践,构建多元主体协力参与的校园欺凌的体制机制,打造以法律为依据预防与惩戒校园欺凌的体系。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五课隐私受保护第一目隐私和隐私权。【课标分析】本目内容对应的课标要求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交往的品德和权利与义务部分: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能够自觉地尊重别人的隐私。【教材分析】1.学情分析(1)针对学生对个人隐私认识上的偏差。长久以来,由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整体社会环境缺乏个人隐  相似文献   

7.
【教育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明确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意义,加深对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保护内容的理解,体会未成年人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  相似文献   

8.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通过探究活动,能使学生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具有隐私意识,强化尊重他人隐私的信誉和责任感;知道法律对公民个人(包括未成年人)隐私予以明确的保护,了解个人隐私受侵害时的法律救济方法以及侵权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并自主地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相关案例,初步掌握保护个人隐私的技巧和法律手段,在实践中依法运用.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 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五课“隐私受保护”第一目“隐私和隐私权”。 【课标分析】本目内容对应的课标要求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交往的品德”和“权利与义务”部分:“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能够自觉地尊重别人的隐私。”  相似文献   

10.
随着较多恶性事件的出现,校园欺凌治理问题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关注,有学者指出,治理校园欺凌必须依靠法治,但该论述受到部分质疑和误解。这些质疑与误解源于其对法治化治理校园欺凌的重点、方法等层面的模糊认知,对校园欺凌的最终价值取向等认知存在偏差,对法治化校园欺凌缺乏实际的理性解读。结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相关法律精神,结合教育理念,提出育人是校园欺凌治理的最终价值取向,教育与保护相结合是法治化治理校园欺凌的指导原则,校园欺凌治理研究与实践需多学科有机融合等观点。  相似文献   

11.
吴锋 《贵州教育》2010,(13):13-14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基本法律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守法观念和法律信仰。 2.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知道如何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相似文献   

12.
<正>【教材分析】“法律是什么”是统编《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一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中第一板块的内容。这个板块是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法治观念”中的“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树立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观念”及“了解未成年人的权利,树立用法律保护个人生命财产安全的意识”等目标编写的。教材以感受日常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了解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认识以法律为代表的社会规则的逻辑编排,  相似文献   

13.
杭伟 《福建教育》2023,(13):54-56
<正>《知法守法依法维权》是统编《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课,包括“用好法律维护权利”“守法不违法”“依法维权有途径”三个板块。本课的前面两个板块旨在培养学生维护自身权利、尊重他人权利的观念,为第三个板块的教学奠定思想基础;第三个板块旨在为学生提供方法论上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运用法律维护权利的途径、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14.
吉海荣 《教学随笔》2007,(12):18-19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知法、懂法,有辨别违法、合法的意识。初步养成守法意识。 2.知道法律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儿童权利公约》等法律法规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15.
韦宁 《家长》2023,(31):7-8
<正>校园防范欺凌有法可依国家历来都非常重视对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教育和保护,先后颁布了多个行政规章和相关法律,以此来防范和治理校园暴力和欺凌事件。2021年的1月,教育部专门发布了《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工作方案》。从2021年3月起,《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在全国开始试行,其中专门提到:学生实施有害自己或者他人身心健康的危险行为,打骂同学、老师,欺凌同学或者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等不良行为,学校、教师应当予以制止并实施教育惩戒、加强管教;构成违法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处理。2022年1月,我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其中特别提到:要将防治学生欺凌纳入教育行政干部和校长、教师在职培训内容,提高防治学生欺凌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6.
<正>[教学目标]政治认同: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科学精神:明确法律的特征,懂得法律是生活的保障,知道公民既受法律约束,又受法律保护。法治意识: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意识,依法规范自身行为,敢于同一切违反法律的行为作斗争。  相似文献   

17.
<正>【剧情简介】初中生小林在网络上以给别人造谣为乐,被同学劝说后仍然不以为意。有一天,他做了一个梦,梦境中他成为被欺凌的对象,他切身感受到了被欺凌的痛苦,由此开始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行为是不对的,并下定决心改正。从梦中醒来后,他逐渐学会友善地对待他人。【主要人物】小林:初中男生,经常在网络上诋毁、攻击他人。  相似文献   

18.
柯常达  陈淑琼 《新教师》2020,(3):12-12,22
2019年10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下文简称《草案》)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这两部法律的修订是为更好地适应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现实需要,其背后凸显的是愈演愈烈的校园欺凌、未成年人犯罪等问题。毋庸置疑,未成年人保护需要法律明晰责任,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最后一道防线,法律更多的是起到兜底作用。因此,除却法律的政策设计和制度要求外,未成年人保护实际上也亟须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一起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增强社会责任感。换句话说,就是要在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建设的基础上,家庭、学校、社会积极形成合力,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机制的建设与完善。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标】知识方面:用事例说明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能力方面:结合有关案例,判断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思想觉悟方面: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法律观念,防微杜渐。【教学重点】防微杜渐,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教学难点】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少年与法》杂志社的记者今天来我们班采访,大家掌声欢迎。(由扮演记者的同学进行采访,学生根据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内容自行设计采访内容,略。)师:通过刚才的记者采访,我发现同学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素质,尤其能够正确…  相似文献   

20.
张淑萍 《教师》2020,(10):12-13
文章先分析校园欺凌的概念和类型,以及校园欺凌问题形成的原因。然后,分析校园欺凌问题的有效防治策略,包括学校完善校园管理制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共同教育、强化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最后,分析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的防治,注重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从小远离欺凌事件,实现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