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汉赋的发展 ,大致经历了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代表作品 ,或出于河南籍作家 (如贾谊、张衡 )之手 ,或由寓居河南的文人 (如枚乘、司马相如 )所作。将这些作品连贯起来 ,汉赋的发展线索清晰如绘。因此说 ,汉赋中有着鲜明的河南轨迹  相似文献   

2.
秦汉文学 1.关于汉赋受楚辞的影响。(提示)汉赋作为一种文体受到了楚辞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它的文体特点上看。首先,赋是铺陈写物的,这是汉赋,特别是汉大赋的一个重要特点。如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以及杨、班诸人的京都,园苑、田猎等赋,都极尽铺陈之能事,  相似文献   

3.
汉赋的流变发展有种种分类方法,按照汉赋的时代精神的变化,可以将汉赋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即:失志之赋、御用之赋、经儒之赋、自我刺世赋。失志之赋是把忧国忧民的情怀内化为一种自我排遣;御用之赋气势愈大,气格愈低;经儒之赋贯注着经学儒学气质;自我刺世赋以情感的丰富性和真实性体现出人的价值并同时获得了诗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宣帝赋论拉开了汉代赋论序幕,论及了汉赋研究的主要问题,如汉赋的源流、汉赋的讽谏与认识功能、汉赋的语言艺术特征等等,引发了汉人关于汉赋的深入讨论,将汉赋研究导入经学领域,并深刻地影响了两千年来的汉赋研究。汉宣帝的简短赋论既是对目益繁荣的汉赋创作总结,也是对后世赋创作的理论指导,在汉赋研究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祝尧《古赋辨体》对于汉赋的认识,包括赋之体及渊源论、汉赋价值论、汉赋艺术结构论、汉赋作家作品论凡四个方面。这些观点都贯穿于该书的汉赋序论和赋作解题之中,论述时各有侧重而又互相呼应,观点鲜明而又论证细密,纵横开阔,声情并茂,极富思辩色彩与逻辑力量。《古赋辨体》标志着我国古代的汉赋研究已从长期的低落萎靡走向了复兴的阶段。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全汉赋》讨论赋之范围,论证了“辞赋”即赋,“骚”为赋之一类,而论乃赋之平文体,用赋之手法所写的论,通于论而非论,故该书当录汉人之“骚”,而不当录《非有先生论》。汉赋之序,多为后人缀史氏等语为之,而《全汉赋》仍其旧,今辨而正之,另外,本文对该书之文字,标点及录(引)文出处,做了不少的订正,并对该书做了一些实遗。  相似文献   

7.
两汉讽颂赋是俗称的以游猎、京都为主要内容的散体大赋。它以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巨大的影响一直被人们视为汉赋的正宗,成为人们赞誉或批评的直接对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一席。两汉重要的赋家如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都以讽颂赋传名,它的兴盛促进了两汉其他赋的的发展,在与其他流向的赋并驾齐驱中,显现出独自的光辉。  相似文献   

8.
二秦汉文学1.汉赋的发展阶段与体制特点[提示]汉赋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汉初高祖时至武帝初年,是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辞赋追踪楚辞馀绪,是骚体赋时期。这时的赋体制上模仿楚辞,虽尚铺陈但篇幅不大,富于抒情色彩,句式整齐而通篇用“兮”字。(一)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是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赋家众多,赋作云涌,达于鼎盛,是  相似文献   

9.
费振刚、胡双宝与宗明华三先生辑校之《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用力甚勤,大便于汉赋之研究。然为“全”者,实非易事,此学人之所共知。故见窄识浅如愚者,亦得一二遗珠以为此《小补》云。不当处,祈方家有以启之。一、补句P150:王褒《甘泉赋》。《文选》卷35《七命》李注引有“耀照形之玉壁”一句。P159:刘向《行过江上七雁赋》。杨慎《丹铅杂录》(丛书集成本)卷10“雁赋”条引有“顺风而飞,以助气力;衔芦而翔,以避结缴”四句(题作《雁赋》)。P278:傅毅《洛都赋》。《韵补》(丛书集成本,下同)卷1:“旄”下…  相似文献   

10.
司马相如是西汉赋的大家,他使赋体真正从骚体赋前进到一代大赋,为汉赋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从司马相如赋的文学成就为视点,分别从其赋审美艺术特征、审美意象;铺陈描写,还有象征、描写等大胆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叙述这位汉赋大家为文学艺术长廊添上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1.
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可以说概括了赋的内容的两个方面。纵观两汉的赋作,体物赋数量最多,所托之物,大而至于京都、苑囿、宫殿,小而至于洞箫、长笛等等。这类赋一般都是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多角度地去“写物图貌”,却很少表现作者真实的思想感情。这类赋构成了汉赋的主流,所以提起汉赋人们便有“雕虫雾穀”之诮。但是,汉赋中还有一些言志抒情的作品,自贾谊以至赵壹,其间作者不少,也足以形成一个有统有绪的支流。我以为要想把握汉赋发展的全貌,对于汉代写志赋是不  相似文献   

12.
文学的发展在于语言之用,汉代体物大赋以铺陈夸饰为主导,而赋之体物状貌在于语词的运用。汉人作赋,必读《楚辞》以为文体仿效的格式和语词取用的资源。通过《楚辞》和汉赋之文本,可探汉代体物大赋对《楚辞》语词的接受主要表现在以稳定的形式依序递相祖述和夺胎换骨的脱化方式,体现出汉赋对于《楚辞》语词的直承与流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关于汉赋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但均未切中要害。通过考察比较发现,汉代散体大赋和纵横家散在创作动机、叙述角度、结构布局及其思想倾向、体特点等诸多方面均存在极大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因此笔认为先秦纵横家散才是汉赋的主要渊源。  相似文献   

14.
二 秦汉文学 1.汉赋的发展阶段与体制特点 [提示]汉赋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汉初高祖时至武帝初年,是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辞赋追踪楚辞馀绪,是骚体赋时期。这时的赋体制上模仿楚辞,虽尚铺陈但篇幅不大,富于抒情色彩,句式整齐而通篇用“兮”字。(一)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是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赋家众多,赋作云涌,达于鼎盛,是汉大赋时期。其体制特点是篇幅规模巨大,结构宏丽,句式参差,韵散间出,以铺陈为主,“兮”字词逐渐消失,散文意味浓厚,以问答方式展开内容。东汉中叶至东汉末是第三阶  相似文献   

15.
<正> 汉赋与先秦文学的渊源关系,是深远而广泛的,就是说,汉赋既受到北方《诗经》、南国《楚辞》的影响,又受到中原诸子散文的影响。因此,清理汉赋对前代文学的继承和发展,有助于了解汉赋对统一南北文化所作的贡献,进一步地认识汉赋在中国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笔者拟从汉赋与诸子散文、楚辞、诗经三个专题进行讨论。本文就汉赋与诗经的渊源关系,略陈浅见。汉赋的名称与诗经研究汉赋首先涉及到的是赋体名称的来历。这还得从汉赋作家说起。西汉刘向说“不歌而诵谓之赋”(见《文心雕龙·诠赋》引语),东汉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班固之说影响最大,后世论者据此而提出赋的名称是来源于《诗经》六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代文学之胜,汉代赋作常有礼仪方面内容。由汉赋文本出发,结合相关文献材料可知汉赋用礼共有二十四种,包括校猎之礼、衣裳会盟之礼、诸侯之礼、封禅之礼、燕礼、朝贺之礼、祭祖之礼、祀天之礼、瘗地之礼、朝觐之礼、宗庙之制、吊问之礼、巡狩之礼、祓禊之礼、命将出师之礼、大射礼、大飨礼、大傩之礼、藉田之礼、贽见礼、养老礼、大赦之礼、婚礼、饮至策勋之礼等。汉赋用礼有四种倾向:分布特点上,汉赋用礼频度高,范围广,名篇多,以大赋为主;作用对象上,汉赋所用礼仪大都以天子为主导对象;种属特征上,汉赋用礼以吉礼、军礼、嘉礼为主,凶礼、宾礼则少有涉及;时代兴变上,汉赋用礼以继承或损益周礼为主,以新立礼仪为辅。  相似文献   

17.
汉赋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不可能源于某家作品(如楚辞或荀赋),也不是从某一种文体里演变而来,它应是多源且逐渐融汇而成的。从汉赋的创作主体及其社会效用来考察,它起源于春秋“行人之官”赋诗言志、战国纵横家之说辞;从文体本身所蕴涵的内容与表现形式考察,《诗经》及其诗教的美刺原则影响着汉赋的创作情绪;而汉赋的表现形式、艺术风格则大源于《楚辞》及战国诸子文章。  相似文献   

18.
“劝百讽一”是汉赋特点之一,对于汉赋之所以会形成“劝百讽一-”的特点,论者多从“明哲保身”、“主’文谲谏”方面加以解释。尝试提出一个新的解释:汉赋之所以形成“劝百讽一”的特点,主要源于赋这种体裁的文体特点本身与讽谏功能具有某种矛盾。赋的文体特点决定了这种体裁特别适合描写华丽、壮美、瑰奇的事物,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汉赋的“劝百”。赋家所能做的只是努力“归之于正”。避免“讽零”,而做到“讽一”,于是就形成了汉赋“劝百讽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受儒家以“美刺”之旨规范文学,强调文学与现实政治、伦理的关系之观念的影响,自扬雄、班固以来,对汉赋的传统评价多侧重对其讽谏力度不够的批评。不能否定,汉赋作家的弄臣身份,制约了作品的批判性。然而两汉大赋也艺术地再现了汉帝国的统一和强大,表现了作家由衷的民族自豪感。并且,赋作对形式的偏重正符合了作为文学转型期,文学从学术中分化出来这一特别阶段对文学的要求。基于此,汉赋作为“一代之文学”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20.
在严可均《全汉文》及作者《汉赋通论·今存汉赋篇目叙录》的基础上,钩沉典籍,考辨真伪,补录汉赋存目17篇,辨证今传5赋或非汉人所作,或属同题异名,或作者应属唐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