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我们在参加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新征文物鉴定、编目工作时,有幸见到不少珍贵文物,其中的一件特别引起了我的关注,那就是<1948年中国国家足球队参加伦敦奥运会签名信笺>.原件尺寸:长28厘米,宽22厘米,泛黄的信笺上印有:  相似文献   

2.
前几日,母亲收到一封信,是青海省贵德县人民法院寄来的.来信是四张泛黄破损的信笺,纸龄已有50"岁"了;字是一笔一画刻印出来的,工整、庄严;信纸老得都没有了纸感,摸上去迟钝僵硬.然而当母亲的视线刚刚触及到第一行文字,顿时泪流满面.这四页纸诉说着一段久远的历史.对我,是一段曾经听说过却依然模糊的故事,而于母亲却是一段刻骨铭心、肝肠寸断的生命印迹.于是我接过母亲手里的信笺,细细地读……渐渐的,泪水浸湿了信笺的一角…… 1962年6月14日晚上9点.55岁的外公把供销社的店门再检查一遍,从里面把门反锁好,为了省电,把灯关了,点上昏黄的菜油灯.外公算不上知识分子,但是写得一手好字,加上三代贫农,所以就被政府吸收为供销社营业员.这晚他与往常一样,准备在入睡前把货物盘点一下,另外,再把账目核对一遍.  相似文献   

3.
邮政档案,是指存在于众多馆藏中的邮票以及已经用于邮政用途的信封,信笺,明信片以及信纸.档案工作人员经常为了减少体积庞大的馆藏或他们认为某些信封不值得保存而予以丢弃.  相似文献   

4.
在泛着黄色、保存完好的宣纸信笺上,毛笔写的行书整齐而清晰,信笺厚厚的一沓,一共14页,这是冷少农烈士在南京从事革命活动时写给母亲的信.该信穿越烽火年代,又经90多载岁月洗礼,作为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藏品于2012年入选江苏省珍贵档案文献. 冷少农,原名冷肇隆,1900年1月出生于贵州省瓮安县一农民家庭.6岁启蒙于私塾,14岁考入瓮安县立高等学堂,17岁考入贵州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法律科,在校期间立志出校后"做一个有人格、有良知的政法家,帮助社会上屡受摧残的苦难群众."  相似文献   

5.
亲爱的妈妈: 您好! 我把思念,随着薄薄的信笺寄给你,但承载在这封信里的内容,很厚很厚,希望那会是一种慰藉与宽心,在每一个你想我的夜晚,紧紧地包围着你.  相似文献   

6.
与童心对话     
太阳屋,一个多么温暖.多么美丽的名字!不觉间,我“入住”这个温馨的所在,主持《小记者》杂志中这个与青少年谈心的栏目已一年多了。当我化名“怡然姐姐”初“建”太阳屋时,同事曾要我做好“心理准备”——“现在的孩子,事儿多着呢,麻烦着呢!”我笑着答应了,心中却颇不以为然:现在的小毛孩儿们吃得好穿得好,还能有什么大不了的烦恼!主持这个栏目不过是用文学的语言哄孩子们开心罢了。求助的信慢慢从全省各地飞来了。面对五颜六色的信笺.不同风格的字体,形形色色的“烦恼”,我不禁大惊:这些“小毛孩”真是不简单,有这么多的烦恼!继而“大怒”:有些孩子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自私、  相似文献   

7.
通讯员园地     
最近到某报社去,与老编辑们谈通讯员投稿的问题,他拿出一叠稿子,让我瞧一下,一看真让人“开眼界”:首先是用纸很不规范,其表现为有的用信笺,有的用白  相似文献   

8.
<正>我们在生活中,总想刻意留存一些什么,尤其是与家庭或个人档案相关的东西。比如我年轻时曾经保存有上百张电影说明书和话剧戏单,每张上面都写有我当时的观赏日期、时间、地点。但随着岁月流逝,加上其他各种原因,如今已都如星流云散。然而与此同时,有些与家庭或个人档案相关的东西,我们并没想刻意保存,结果却留存了下来,比如44年前我的中学老师伍颜瑛写给我父母的一封信,今天就成为了我的家庭档案。  相似文献   

9.
母亲的爱情     
"你的笑脸像春风,给我带来了一个温暖的春天.爱的种子就这样落进了我的心田,震撼着我的灵魂,拨动着我的心弦." 帮母亲整理衣箱的时候,从箱底找出一沓信笺,那是上个世纪70年代,父亲写给母亲的情书.读着这炽热的语言,我的心怦怦地跳.  相似文献   

10.
虽然我们的杂志创刊并没有多久,但广大读者却给予了我们很多支持与关爱。那么,仅仅每期从成堆的信笺中随意抽出二十个幸运儿不足以表示我们对大家的感谢,每期仅仅二十件小礼物不足以回报朋友们的热忱,虽然那本是尽到一份心意,但我们觉得还不足以表达我们的对热情读者们的感激。现在决定开展“意外奖品赠送”活动。  相似文献   

11.
编辑坐在办公室里,每天总有许多信笺飞来,其中为数最多的,要算那些附在稿件上的“百字信”了。这些热情洋溢的短信,倾注着作者对编辑的友谊和信任。每当(?)读这些附信,会使你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表的亲切感和责任感, 如果把一件件来稿比作花朵,那么,这些随稿寄来的“百字信”,便是花朵下的片片绿叶了。然而,在我们的编辑工作中,却常常忽视这些不甚显  相似文献   

12.
自从复印件进入档案工作后,复印件的耐久性就一直成为档案界争论的话题,时至今日,复印件是否耐久,仍然没有一个权威的答案.贵刊1998年第3期王立业同志的<复印品浸泡十年字迹清晰>一文,认为"……用热固法复印的复印品……归档保存在规定的温湿度范围内,是可以做为长久保存的档案字迹材料选择的".王立业同志将复印件的几种字迹样品浸泡在水中长达10年之久,其间经历了档案馆和档案库房的搬迁,但仍然将实验坚持了下来,虽然这种工作态度和精神,这种耐心和毅力,是我非常佩服的,但对他所得出的结论,我却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3.
非常     
《大观周刊》2011,(1):28-29
大自然的信笺 树叶信笺是来自neo-green和eding post两家设计工作室的创意,树叶的造型,树叶的纹理.树叶的颜色,可惜并不是正品。正面用来写字,背面是地址栏和邮编栏,如此,便成了一个超有感觉的树叶信封,只是这年头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会邮寄传统信件呢?  相似文献   

14.
佚名 《新闻世界》2008,(3):23-23
一个在街头巷尾守着书报亭讨生活的报贩子,却能赚得月薪8000元以上。上海的一个报摊主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MBA课程。我经常到楼下买报纸和杂志,逐渐地便和摊主混熟了。前些天,这位摊主问我,你每个月要买多少杂志?我算了算,《中国企业家》、《财经》、《名牌》、《三联生活周刊》、《南都周刊》等,再加上一些影碟和旅游杂志.一个月总在三四百元。他又问:“这些杂志你都保存吗?”我说:“保存它干啥呀,全是看完就扔。”他就说:“那好,以后你不用买了,你每个月给我30元,随便你借。”  相似文献   

15.
温暖的财富     
很多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淡了,远了,被我们弄丢了……
  庆幸的是,一晃40多年过去了,期间搬家8次,碰坏砸烂的锅碗瓢盆,坛坛罐罐真不少,母亲唯一的老照片,却被我一直完好地保存着。  相似文献   

16.
读者之声     
△湖北省房县农行白窝营业所邢勇:我是《新闻与写作》的忠实读者。每月都要专程到10公里外的邮局购买《新闻与写作》。刊物上“当好通讯员浅谈”、“新闻作品评析”、“新闻写作的语言·技巧”等栏目,是我最爱看的。每次从邮递员手中接过她,就像捧着久别女友的信笺,如醉如痴地读,在与之“甜蜜温謦”的会晤中,我收获很大,仿佛上了一堂内容丰富的课。我在这位良师益友的帮助指点下,写作水平提高得很快,用稿数越来越多,今年截止10月初,我  相似文献   

17.
当我们有一些不想让别人知道的文件的时候.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对这些文件进行加密。但一些加密软件总有其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下面我就来向大家推荐一款另类的加密软件——“渗透3.O”.它能将多个文件保存在一张图片中,而且保存后的图片与保存前的图片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并且在使用了该软件提供的识别码后,文件将无法被破解,这也增强了文件的安全性。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渗透”的奥妙吧。  相似文献   

18.
今年1月份的一天 ,我刚刚走进办公室 ,就发现桌上有封寄自美国的来信 ,带着疑问 ,我打开了信笺 ,里面还夹着一张照片 ,这才使我想起了10多年前的一位同学 ,信是这样写的 :“玉龙友你好 ,现在过得好吗 ?还记得1990年5月份的一天 ,那时我们村里很穷 ,就连一台黑白电视机也买不起 ,为了看电视 ,我们俩跑到七八里以外的村子去看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 ,看的人很多 ,当时收的电视节目很少 ,几乎看不到精彩的节目 ,只有中央电视台的《正大综艺》节目。那时我们还小 ,为了看电视 ,不时被人家嘲笑 ,说我们俩是疯子 ,为了看一个‘烂电视’跑…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闻周刊》2007,(39):14-14
在清朝末年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圆明园仍然保存了相当多遗址。不过,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曹丽娟的一份调查报告却显示,圆明园园内这些保存下来的遗址,已有37处消失。[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我们一同成长  50年代中期,领导上把我调到图书馆。由于半路出家,就如饥似渴地找有关书刊读。不久,《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通讯》创办了,我自费订了一份,从头至尾,每期必读。以后的《图书馆工作》、《图书情报工作》也莫不如此,从中学了许多知识,它们是我的良师之一。40年来,虽历经几次搬迁,加上火灾劫难,但这几种刊物却都幸运地被保存下来,在书房里和我朝夕相伴,俨然一位益友。我看着它们发展,我们一同成长。  我对《图书情报工作》有感情,还因为它和我从事的工作关系比较密切。我长期搞期刊工作,1959年及以后的书刊划界讨论,把我由知其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