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育是一项"爱心"事业,师生沟通的最好语言就是爱,有爱教师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只有用爱感化学生、教育学生,学生才会尊重、爱戴和信任你,才能在学生心目中享有较高的威信,从而把班主任工作做好。  相似文献   

2.
《广西教育》2013,(4):67-67
龙应台说:"我愿意等上一辈子,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像龙应台那样,用一双温柔的双眼,看着自己的学生,说:"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广西教育杂志社教研群:114795385;市县教育动态资讯群:179687145。欢迎入群交流与讨论!  相似文献   

3.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巧妙地"无为"隐退,才能获得学生的"有为"展示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把准学生学习的起点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我们一起看看一位老师教学"认识钟面"的两次教学活动。【第一次教学活动】师:现在你们可以随便玩自己带来的钟表,你能发现里面有哪些数学知识吗?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你的发现。  相似文献   

4.
吴明娟 《海南教育》2014,(20):94-95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关爱学生,热爱学生是师德中最重要的一点。他最打动我的就是他"爱满天下"的博大胸襟。陶行知先生用他为教育事业奉献的伟大一生,为我们诠释了教育的真谛,身体力行,为人师表,让教育走进学生的生活,让教育走进学生的人生。一、平等地爱陶先生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相似文献   

5.
余晓梅 《辅导员》2010,(24):32-32
案例背景 新学期,接了新班,遇见了一个带刺的"刺猬"学生,和其他同学很难相处,听不进任何人以任何形式的教育,常常因为和同学意见不合而吵架,甚至拳脚相加。更有一次,因为站路队时我让他不要插队而对我出言不逊:"你算什么,不就是老师吗?  相似文献   

6.
陈梦心 《考试周刊》2011,(46):210-211
"坚信每位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魏书生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对教育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教育是面对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最后是为了人的生命的发展的一项独特的社会事业。"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告诉我们,教师绝不是培养统一人才的车间流水线,  相似文献   

7.
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再是语文教育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吕淑湘先生说:"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阅读。"因此,构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为学  相似文献   

8.
田丽霞 《班主任》2013,(8):64-66
作为教师,我们热爱教育事业,心中装满学生。学生进步,教师笑逐颜开;学生退步,教师满面愁云,套用一句流行语就是"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但是,身为教师,我想说,师生关系的常态却是"你若晴天,他便安好"。  相似文献   

9.
教育关涉人的生活,构成为人的生活,并培养生活中的人。当回归到教育最本真的生命意义,将学生视为一个生命体时,就会生成出这样的提问:"学生,你幸福吗?你感到幸福了吗?如何提高你的幸福感?"事实上,在如此提问之前,就需要自我提问:"我感到幸福了吗?"每个人都可以如此自问,也大致能够回答"如何提高我的幸福感"这类问题。但遗憾的是,当我们真的这样去问学生,是否真的就能够发现"规律"、"道理"?是否真的能够得到回答?我表示怀疑。但是,我并不怀疑:教育实践工作者和研究者,应该如此提问,应该有此意识——因为我们是"教师",我们在从事着"教育",  相似文献   

10.
有位资深的班主任说,班主任就像一块"抹布"。这个比喻或许不够恰当,但班主任工作如同"抹布"一样又苦又累又忙,确实是不争的事实。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学生的成长方向,而在于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相似文献   

11.
"学生幸福指数"、"学生幸福感"成为今年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关键词。今天的孩子幸福吗?孩子,你感到幸福吗?孩子,怎样才能提高你的幸福感?我们的话题就是在这一系列的忧虑和思考中展开。我们说,教育不是万能的,它不能使学生不受他所生活的环境的影响,但教育必须保护孩子们心灵中巨大的、无可比拟的精神财富——欢乐和幸福。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我们面前的人是孩子,如果我们的孩子没有生活欢乐,在任何时候他都不会觉得仙鹤是蔚蓝色的。"教育的责任在哪里?教育的责任就在于珍惜并维护孩子享受欢乐和幸福的权利;教师的义务在哪里?教师的义务就在于帮助孩子提升感知幸福的能力。但是,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担忧成为实实在在的促进孩子幸福成长的行为,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倾情付出和实践努力!  相似文献   

12.
一篇课文接着一篇课文地学习,一次又一次的课堂练习、家庭作业,一次接着一次地考试,一学期又一学期匆匆而过……当我们稍作喘息时,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想想一下我们语文教学:我们语文教学到底做了些什么,学生对学习语文有兴趣吗,学生在我们的教学中能力提高到怎样的程度。一、学生语文学习现状的反思作为教师你关注的是什么呢?大概许多教师都会回答是"成绩"。对学生成绩的关注本是无可厚非的,  相似文献   

13.
吴明 《辽宁教育》2011,(1):60-61
有很多条"理由"支持班主任可以不再学习,比如:班主任工作量大,平时工作很辛苦;班主任现在掌握的知识用来教学生绰绰有余,等等。但是使我们不得不学习的理由只有一条:胜任你现在的工作!大家知道,如今家长对优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4.
姚彦 《学子》2013,(8):93-93
曾在《读者》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有智慧的教育并不在于学生有多少特长和爱好,而在于他是否有丰富的内心情感和对真善美的热切渴望。"如何激起学生"对真善美的渴望",如何培养学生"丰富的内心情感"就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回顾这几年的教育工作,我觉得,要想达到这一境界,其实并不需要什么精湛的教育艺术,只要我们平日里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捧着一颗真诚的心",适时地送上真诚的话语,  相似文献   

15.
一次课间,一个学生对我说:"老师,复习的时候,你别叫我们归纳总结,给我们时间背就可以了。" 听了她的话,我就坐在她身边:"孩子们,给你们讲一个我上中学时归纳学习方法的实例,你们听听怎么样?"学生们一听是老师过去的事情,一下子就围了过来,好奇地看着我。  相似文献   

16.
纪惠珠 《辅导员》2011,(22):25-25
作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惟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对各种教育现象举重若轻;惟有有爱心和耐心,才会在纷繁复杂的班务工作中游刃有余。争取做一名"既有发展的远见,又有诲人不倦的情怀,更有能识千里马的慧眼"的新型教师,这是我给自己的定位。常常有同事问我,你哪来那么多办法,你手下就没有一个坏学生吗?我回答:"对所有的学生,我们要有一颗母亲的心。  相似文献   

17.
一位青年学生质问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你的几何学有何用处?"他对身边的侍从说:"请给这个小伙子三枚硬币,因为他想从几何学里得到实际利益。"一个很浅显的道理:确定目标是做一件事的首要环节。没有目标何谈方向?方向错了过程又有何意义?然而一节课的目标,教育的目标,作为数学教师,  相似文献   

18.
一位教育家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你在教育时,学生感觉不到你是在教育。"我想这种理论在作文指导中也是适用的。巧妙的"导",不露痕迹的"导",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可以摧开学生写作的花苞,让他们抛开沉重的思想负担,填平不可逾越的鸿沟,走上快乐、轻松的写作大道。  相似文献   

19.
古希腊三贤之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在教育学生时以启发、追问的功夫见长.让我们先看苏格拉底与学生的一段问答.学生问苏格拉底:"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去看,怎样才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呢?"苏便问他:"你说一个干净人,一个脏人,他们谁需要洗澡呢?"学生说:"肯定是脏人."苏说:"错了,是干净人要洗,脏人不习惯洗澡,而干净人习惯洗澡.现在你再说他们谁要洗澡呢?"学生说:"是干净人."  相似文献   

20.
一、什么是教师威信在现实生活中,时常可以听到一些教师这样抱怨:“我们班学生越来越不听话了,你说他一句,他项你两句,好像觉得他有理。”“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没大没小,我有时管教他,他还说这个你不懂,有时真的很生气。”诸如此类反映出来的缺失教育效果问题,仔细推敲起来,根本原因就是教师在学生面前缺失威信,这样教师的教育效果一定不会好。由此可见,教师具有威信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条件。马卡连柯指出:“威信本身的意义在于它不要求任何的论证,在于它是一种不可怀疑的长者的尊严,他的力量和价值。”教师的威信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