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06年央视《百家讲坛》节目走红至今,地方性的电视讲坛类节目的数量也与日俱增,形成了一股"跟风"的潮流。然而近一两年,人们对讲坛类节目审美疲劳,此类节目的收视率急剧下降。种种迹象表明,讲坛类节目在电视节目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面临的生存压力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2.
汪春荣  王倩  李月 《视听界》2009,(4):111-112
顺应讲坛类节目形态广受关注、历史人文类节目题材深入人心的电视文化节目发展热潮,高淳电视台认真研究论证讲坛类节目在区县台开播的可行性,借鉴吸收此类节目在经营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找准节目内容选题的切入点,于2008年11月7日在南京市区县率先推出了一档既具有传统文化特质、又被观众所喜闻乐见的讲坛类节目——《话说高淳》,以演播室讲座为主,辅以解说、画面、字幕等多种电视元素;以高淳方言为演讲预言,以地方文化名人为主讲成员,  相似文献   

3.
业界关于讲坛类节目的研究颇多,但大多是讨论内容,对其制作过程的研究并不多。甚至很多人认为讲坛类节目是众多影视节目中制作较为简单,且制作成本较低的节目形式。本文以山东教育电视台《名家论坛》①为例,对讲坛类节目的制作进行分析。选题理念:实用为先,娱乐为辅《名家论坛》是一档定位比较高端  相似文献   

4.
李烝烝 《今传媒》2007,(7):33-34
尽管现在的电视屏幕上节目种类繁多、五彩缤纷:有综艺类节目的热闹欢庆,选秀类节目的倍受关注,益智竞猜类节目的刺激有趣.但是相对较温和的名人访谈类节目依然有很高的收视率,有一些此类节目可以说是该电视台的名牌栏目,甚至也可以说是"镇台之宝",比如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中央电视台的"面对面""艺术人生"等等.  相似文献   

5.
张露 《东南传播》2014,(6):94-96
伴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和压力的不断增加,综艺类节目的需求与日俱增,快速的发展暴露出综艺类节目存在的种种弊端,对综艺类节目的策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文章首先通过节目分析总结综艺类节目存在的弊端;进而通过运用内容分析和个案研究的方法,明晰综艺类节目背后产生问题的根源;最后以《我是歌手》节目为例从内容理念、创新模式、主持创新、社会影响四方面来分析探寻综艺类节目,为解决弊端提出节目策划方法,从而打造更多精彩成功的综艺类节目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6.
自1979年央视开办的服务类节目<为您服务>开始,到1997年北京电视台开播一套常态节目<希望>,电视公益节目才开始兴起.1999年湖北卫视<阳光行动>开播,电视公益节目概念进入学术界并受到公众关注.此后,央视<春暖2007><共同关注·圆梦行动>、湖南卫视<勇往直前>、北京卫视奥运公益节目<志愿者>等一系列电视公益节目进入公众视野.2007年中国电视公益节目发展尤为迅速,因此被称为"公益年",目前公益类节目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节目形态.  相似文献   

7.
中国"电视讲坛"节目的生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国“电视讲坛”节目的发展历程,分析了该节目类型目前的生存状态。文章认为,此类节目顺应了当前中国社会大众的心理需求,其“热”则是几个因素导致的综合结果。文章特别指出,不应给此类节目过高的文化期许与责任负担。  相似文献   

8.
叙事学认为:叙述的魅力不仅在于讲述了什么内容,还在于这些内容是怎样被讲述的,电视栏目激烈的生存竞争,使得科教节目也一再强调观赏性、趣味性、娱乐性,讲坛类节目也不例外.电视讲坛类节目主要靠主讲人的讲解构成节目的主体,主讲人的讲解是节目的灵魂和核心,在半个小时甚至40多分钟的收视时间内,如果主讲人简单地沿用传统的讲座或大学课堂的教学模式,那么即使主讲人煞费苦心、滔滔不绝,输送的信息密度大、速度快,观众也并不一定愿意接受,从<百家讲坛>最初收视率的一蹶不振到最后几近被央视的末位淘汰制逼出10频道就可以得出:将专家学者的讲座直接搬到电视屏幕上,不进行叙述策略的变革和转换,主创者的一厢情愿并不会换来观众的认可和追捧.  相似文献   

9.
月度大事     
《传媒》2009,(1)
管理广电总局下"整改令"严打情感节目低俗风在对涉案剧、选秀节目、涉性节目、观众参与整容类栏目发出"禁令"后。广电总局日前下发了一则"整改令",要求各大卫视及地方台对旗下情感类节目"自查",禁止情感类节目低俗化。而此"整改令"也是继2007年"叫停"深圳卫视《超级情感对对碰》后,对低俗情感类节目的又一次严打。  相似文献   

10.
刘倩 《新闻三昧》2006,(12):30-32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于2001年10月推出的一档学术讲坛类节目。节目开办以来,一直未引起太大关注。然而在不经意间,这档只有午间和深夜才出现在屏幕上的讲课式栏目竟然火了起来,节目收视率节节攀升、品牌知名度迅速扩大,乃至成了一种众说纷纭的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刘倩 《青年记者》2006,(22):61-62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于2001年10月推出的一档学术讲坛类节目。节目开办以来,一直未引起太大关注。然而在不经意间,这档只有午间和深夜才出现在屏幕上的讲课式栏目竟然火了起来,节目收视率节节攀升、品牌知名度迅速扩大,甚至成了一种众说纷纭的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电视谈话节目可分为"交谈式"和"访谈式"等几种类型.在众多的主持人节目类型中,对主持人综合素质与技巧要求最高的就是谈话类节目,任何一档成功的谈话类节目都离不开深受观众喜爱的主持人.  相似文献   

13.
从1995年上海东方电视台创办的中国内地最早的谈话类节目<东方直播室>算起,我国谈话类节目已经走过了12个年头,其间谈话节目不断涌现,<实话实说>等节目更是久盛不衰.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种节目形态以其鲜明的人际传播特性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平等交流的心理需求,把大众从"宣言时代"带入了"对话时代".这种节目形态的功能实际上是一种人际交流和人际传播,只有根据这两种模式的传播特点才能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4.
早期的电视讲坛节目大都将受众定位为高端人群,欲以质取胜。实践证明,这种策略只能导致曲高和寡。在此背景下,《百家讲坛》开始变脸,将学术讲座演绎成“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观众”都能听懂的文化俗讲。这种面向大众的传播转型,不仅使受众增加,而且对讲坛类节目的文本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8月6日下午,题为《两岸三地交流中的大众传媒》的讲座在"东方讲坛"上海市档案馆举办点举行。此次讲座由东方讲坛办公室、上海市档案馆、上海辞书出版社联合举办,邀请凤凰卫视著名时事评论员曹景行先生来沪开讲。曹景行,上海复旦大学毕业,现任凤凰资讯台副台长、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曹景行先生不但为凤凰卫视创造了多个深受欢迎的时事节目,如《财经论坛》及《中国人今天说不》等,还透过《时事开讲》这个长寿节目,尽情展现他个人对国际时事及两岸三地新闻的独特见解。2003年初《时事开讲》获《中国电视节目榜》"最佳新闻类节目"。上海市档案局馆长吴辰,上海市社联党组书  相似文献   

16.
单霁翔 《传媒》2021,(17):18-19
今年7月16日,国家广电总局在郑州组织召开"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暨文化类节目座谈会,总结推广近期河南卫视优秀节目创作经验,交流文化类节目创新创优成果,部署推进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化类节目创作播出工作.笔者有幸应邀出席会议,谈了自己对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如何让文化遗产走近亿万观众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7.
自从2013年以来,在真人秀娱乐节目、网络综艺节目充斥荧屏之际,《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一批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异军突起,推动了文化类节目的又一次热潮.但是,近年来的文化节目基本采用传统的竞赛问答模式,虽然有一定的游戏性和趣味性,但节目设置总体上并未做到推陈出新.2017年央视推出的《朗读者》让我们看到了文化类节目的传播生机,该节目由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担任制片人和主持人,历时两年倾力打造,其新颖的传播模式和浓厚的人文情怀,引发了业界和学界的热烈讨论,成为具有创新传播意义的"网红"文化节目.  相似文献   

18.
随着广播专业化程度的加深和受众对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广播的专业化服务类节目呈现出多样态、多品类、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但专业化服务类节目的大量开设,使该类节目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形成专业化服务类节目的壁垒,阻碍了节目的良性发展.突破专业化壁垒,使节目保持长久生命力,需要在创新上不断下功夫.本文以当前广播界特别是河北省台广播节目的创新实践为例,从抓住"变量"、深挖信息,预设主题、建设专家团队,塑造伴随性样态等三个方面探讨了专业化服务类节目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丁智擘 《传媒》2015,(11):49-51
2015年3月16日,浙江卫视推出了8集系列人文纪录片《一本书一座城》,首开“读书+行走”类文化节目之先河.其实,我国电视荧屏上从来不缺高质量的文化类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北京电视台的《书香北京》、上海星尚频道的《今晚我们读书》、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坛》等.这些节目给观众的印象仍停留在格调较高、形式单一的层面,收视率与话题量都无法与占据着大部分观众视野的综艺娱乐节目相媲美.  相似文献   

20.
姜常涵 《青年记者》2012,(14):42-43
我国的电视新闻性节目虽然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迅速,但在娱乐性节目和社教类节目日益浓厚的平民化倾向反衬下,不少电视台的新闻类节目总体上仍然显得呆板有余而灵活不足,说教有余而信息不足,套路有余而"卖点"不足.电视新闻类节目依然走在发展的路上,怎么提升它的可视性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