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者,要在党和政府与百姓之间担当起沟通桥梁的重任,9年间,我跟踪采访一对下岗创业夫妇。通过对这对夫妇的采访报道,我与他们结成了朋友,也对新闻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2.
我们放弃了近在咫尺的采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灿  李燕 《新闻记者》2005,(2):59-59
在浦东机场采访时,一对只在游泳衣外裹了条毯子的老外夫妇格外引人注目。经历了记者的第一轮“围攻”后,他们推着手推车上的两个年幼的孩子,孤零零地站到了机场商场边。他们几乎所有的行李都被冲走了,身上一分钱也没有。  相似文献   

3.
2012年春天,笔者接受北京大学校友会任务,采访抗战胜利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北京大学师生。这项任务带有抢救性质,不少亲历者已远走,活着的人也过八望九。六十多年前的事毕竟遥远,当事人满面沧桑,过往记忆漫漶一片……老校友张硕文、张群玉这对"地下党"夫妇,"走"到了笔者面前。一、一九四五年暑假,北大物理系大二  相似文献   

4.
有一个老记者曾介绍,他解放前刚参加新闻工作的,采访过一对被资本家同的解雇的夫妇.丈夫在做零工中文受了伤。为了活命,他们忍痛要卖掉亲生儿子。正当这家人痛苦万分的时候,记者进来没顾笼罩着全家的悲痛,掏出本子就要采访,当场遭到了对方的拒绝。第二天,《新民晚报》采访主任浦熙修带着这个记者又来到这家。浦熙修不带本子,进门第一句话就说:“我们听说你们夫妻俩都被裁了,心里很难过。”接着她到屋里看望了病倒的老奶奶,抱了抱将要被卖掉的小男孩。这样,气氛马上就变了,浦熙修从他们家的困难生活谈起,慢  相似文献   

5.
1959年冬,我约好到北京某一个大机床厂采访,想不到在厂长办公室外坐了将近一个小时的冷板凳,然后才得到接待.可是,采访才几十分钟,对方就说,工作忙,走了. 碰上这样的冷遇,谁不生闷气?我觉得,人家太不重视自己了,真想发火.可是,我又想到,这也是一次采访实践,一次体验,也不是没有收获啊,自己的任务是采访,不能受点挫折就要气.于是,我又耐着性子到这个厂的食堂采访炊具机械化  相似文献   

6.
沉痛的反思     
我在讦悔,我在反思,因为我在通讯报道中发过失实稿件,那是我不深入采访,道听途说写新闻得到的苦果。事情虽已过去三年,但我的心仍在发颤。我是1982年走出高中校门后在农村从事新闻报道的。刚掂笔写稿时,我对新闻的真实性认识不足,并错误的认为只要有其事,虚构些情节也是可以的。1985年秋,我听说陈庄乡三道山村董福瑞老夫妇的独生儿子死了以后,未婚儿媳主动做好自己父母的思想工作,到董老夫妇家当“闺女”,后又招女婿养活二老。我认为是个好题材,本该及时进行深入采访,查对事实进行报道。但我却认为,既  相似文献   

7.
抓问题除了政策水平和思想水平之外,还有思维技巧问题。一些善抓问题的资深记者到一些地方采访,全局在胸,善于洞察事物,采访时去掉枝蔓,很快就把问题抓到手了;而不善于抓问题的记者,往往同采访对象扯得天昏地暗,到最后,也往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问题依然没有抓到手。我在采访中逐  相似文献   

8.
暗访是新闻采访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采访方式由于记者隐藏了自己的身份和意图,不会引起被访者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易深入到事件的本质层面,了解到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有助于记者把握采访时的主动权。记者采访可以明察也可以暗访,而暗访已被业内看作记者深入采访的一种标志。在信息不对称的  相似文献   

9.
<正>达州市达川区沿河乡7村6组村民卢某夫妇在新疆务工,其女儿也跟随在新疆生活。今年,女儿该上学了,夫妇两到当地学校去咨询上学情况,按当地要求需提供夫妇的结婚证、身份证、户籍证明、务工缴纳社保等资料。但由于长年在外务工,经常变动地方,夫妇两的结婚证、当地户籍证明等资料遗失。女儿上学资料难提供齐全,夫妇  相似文献   

10.
新闻采访的主要对象是人。人的行动都受到心理的支配。记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采访活动中,必然会遇到不同采访对象的不同心理。记者怎样摸清人的心理规律来指导新闻采访呢?这是一个重要课题。有人说,我没有学过心理学,没有研究过采访对象心理,也采访到不少新闻素材,写出了较有分量的稿子。是的,有的人没有专门研究过采访心理学,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一些观察人物心理的经验,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应用,取得一些成功。在采访中,由于不了解采访对象心理,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的也不乏其例。下面是一位记者采访一名有创造发明的科技人员的一段对话:  相似文献   

11.
新闻要写得深刻有力,首先要采访深入。许许多多新闻记者和通讯员,都很重视深入采访,并从中尝到了艰苦创作的欢乐。有时候,由于种种原因,采访不深入,或想深入而深入不下去,苦恼就会接踵而来。什么才是深入采访呢?有的人说,到基层去了,沉下去了,就深入了。有的人说,花好几个月时间,熬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才采写了一篇新闻,这还不深入吗?也有人说,步行采访,爬山涉水,行程万里,观察现场,够深入的了。这些说法,不  相似文献   

12.
王保华 《记者摇篮》2009,(2):64-64,63
隐性采访在媒体的一些揭露性的报道中经常可以看到,“隐性采访”如果运用得好,往往会采访到显性采访得不到的较有价值的新闻,在使用隐性采访揭露社会黑暗的同时,记者必须坚定一条信念:“守法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底线,隐性采访自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3.
我们的新闻生涯中往往有这样的经历,当一项采访任务来临的时候,蒙了。为什么?因为对采访对象一无所知。这不要紧,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都是这样吗?由一无所知到少许知之,到知之许多,到完全了解。记对采访对象的认识,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但记的采访总是有时间性的,有时甚至是很紧张的,如果等到接触了采访对象再开始认识采访对象,那样就太仓促了。我们可以把接触采访对象的时间提前——提前从资料上采访他,提前从资料上认识他,这就是我要说的新闻采访的准备。  相似文献   

14.
暗访,就是不被采访对象事先知道的采访,也有人叫它私访。这种采访方式大大强化了记者的参与意识,强化了新闻报道的参与度,从而使新闻报道更好地发挥出舆论监督作用。我们从实践中体会到,暗访不失为批评报道中一种采访好方式。那么具体讲,“暗访”又有哪些优势呢?暗...  相似文献   

15.
去年10月12日晚,吕叔湘夫妇回到了阔别近六十年的故乡——江苏省丹阳县。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去年,又是吕老夫妇在丹阳结为伉俪六十年,这真是一个难得的采访、学习机会。我们得到消息后,立即进行了跟踪采访。  相似文献   

16.
记者参与工作,继而围绕某一领域或主题进行连续报道,是现场采访活动的基本表现形态,而现场采访有“显性采访”和“隐性采访”之分。显性采访是公开记者身份和采访目的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决定了记者暂时不公开身份,或者公开身份而不表明采访内容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记者以“当事人”的身份对某一领域、某一问题进行“暗访”,这种采访活动带有一定的主观策划色彩,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选择性和参与性。记者参与的报道可产生较强的舆论力量,也符合报纸宣传发展方向。作为军队新闻媒体也应大力提倡记者到现场采访,并追求记者参与的最…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走转改"活动的不断开展,电视媒体对于各项新闻工作也有了新的采访措施与方式,电视记者作为电视新闻采访的主体,对于真实反映基层百姓生活状况、提升新闻报道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电视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应时刻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采访出真正的"走转改"新闻,如果一个记者只是为了完成"走转改"的相关任务而刻意进入基层进行采访活动,最终其采访的相关新闻也可能不会被人认可为"走转改"新闻。笔者通过研究和分析发现,如果在采访过程中缺乏准确的角色定位,就会影响到采访效果,导致整个新闻质量不高,因此电视记者应在新闻采访中清楚自身的角色,避免出现采访活动成了旅游形式或记者过于高傲等情况。  相似文献   

18.
采访是报道的基础,而任何新闻采访都离不开记者的提问。采访中的问题设计、提问技巧,以及时机的选择把握等直接影响到采访的质量。换句话,采访提问犹如铺路搭桥,路铺好了,桥搭稳了,这节目也就成功了一大半。对农节目因其自身的特点,记者在采访报道上更应选择时机,掌握主动,激发采访对象的说话欲望,充分挖掘出足够多的新闻事实与信息,以便准确提炼主题,让对农节目出彩。一、做足访前功课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在思维上的交锋。俗话说,不打无  相似文献   

19.
从大学的毕业实习到进工作单位开始正式的记者生涯只有近一年的时间。要说进入新闻圈后,什么是感受最深的,那就要算是采访中的“第一关”约人了。 记者的工作无非分两个部分:采访与写作。写作以采访为先,采访又以约到采访对象为先。而这正是我觉得最难、最费周折的。 以前,新闻媒介还不多的时候,作为一个省级党报的记者,要采访一般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据说只要一个电话便可以了。而如今,媒介多了,竞争也激烈了,往往一个新闻事件,总有十多家新闻单位蜂拥  相似文献   

20.
新闻必须完全真实,这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报道的一项根本原则。然而,翻阅时下的某些报纸,一些捕风捉影的疑似新闻、凭空捏造的虚假报道,依然时有所见。虚假新闻何以屡禁不止?仔细分析,原因大致有这样几条:一是认识不明确。一些新闻写作者尤其是初搞报道者,弄不清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的区别,以为写报道也可以像写小说一样虚构,结果稀里糊涂地搞了假报道。二是采访不细致。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重要环节,新闻采访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新闻写作的质量。一些新闻写作者采访时不深入、不细致,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掌握的事实材料不确切,并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