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身为记者,谁都想写出独家好新闻并获新闻大奖,但是真正做到着实不易。事实上好新闻常常就在身边,关键记者没有“慧眼”。下面,我们结合多年的新闻实践谈谈发现好新闻的点滴体会,以及如何“磨”亮发现的“眼光”。  相似文献   

2.
杭州市从2002年开始举办“十大环保好新闻”评选。评选活动每年一次,经专家投票,产生年度杭州市“十大环保好新闻”十篇(条)。那么,什么样的作品容易获得环保好新闻呢?  相似文献   

3.
新闻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脚底板下出新闻”,是说新闻是“跑”出来的,这没错;但记者仅有“跑”的功夫还远远不够。要在跑中发现新闻,捕捉住新闻,心中必须有大局。心中有大局,眼中才有新闻。否则,只能任由新闻从眼皮底下滑过,却抱怨“我那里总是没新闻”。有了大局意识,即便是“新闻贫矿”也能开采出源源不断的好新闻。记者的大局意识往往决定其发现新闻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写出更多好新闻,是每一名财经记者的梦想。从笔者多年的新闻实践看,相对而言,“小中见大”的作品获奖的可能性较高。学会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用好“大”“小”辩证法,既是财经记者的基本功,也是斩获好新闻奖项的法宝。  相似文献   

5.
常听编辑讲:“过去好新闻照片很多,现在好新闻照片,新闻性较强的照片越来越少了!”  相似文献   

6.
简讯     
《新闻爱好者》2005,(9):28-28
为提高全县新闻写作水平,内黄县委宣传部成立了“好新闻”评选委员会:今年7月9日,评委会对上半年在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发表过的新闻稿件进行评选,从500多篇作品中评选出了10件“好新闻”作品,并对这些“好新闻”作品进行讲评和奖励,进一步提高了基层通讯员多写稿、写好稿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在每年的各级好新闻评选中,我们总会发现这样一个独特的新闻现象:在获得较高的奖项上,总会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独家新闻入选,如《郑州亚细亚商场集团兴衰的调查报告》(1998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林州争注“红旗渠”商标》(1999年全国好新闻三等奖)、《龙门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2002年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等。这些好新闻都具有明显的当地特色,事件也基本具有一定的知名度。阅读这类作品,不仅感到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指导性强,读来可亲,同时又有信手拈来,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感。为什么地方性强的独家新闻能获大奖,这里面有无一些独特的…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界,有句行话叫“处处留心皆新闻”。这里所说的“留心”,是指我们的记者(通讯员)善于用心去“找新闻”,即善于用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眼光去发现和捕捉各种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进而深入采访,写出鲜活的好新闻来。  相似文献   

9.
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新闻报道实质上就是一种发现。古人说,为文者,观察积累也。新闻报道也同样如此,是观察与积累的结果。要想作一名合格的电视记者,除了要练好笔头功夫和镜头功夫外,还要练好第三种功夫,提高新闻发现能力,这样才能找到好新闻,做出好新闻。这第三种功夫该如何练就呢?笔者以为,牢牢掌握“三贴近”是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采写的一些新闻报道多次获得中国晚报好新闻奖、华北晚报好新闻奖和山西好新闻奖。作为一名记,谁都想出新闻精品。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好新闻呢?我认为,好新闻是记厚积而薄发,吃透“上头”和“下头”.用心思考、用心观察、用心采写而来的。现结合我的从业经验,粗浅谈些采写好新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安宇 《新闻传播》2004,(8):47-47
在一些人看来,所谓新闻精品,不外乎是新闻作品被评上哪一级“好新闻”。其实这种观念给我们多出精品、全面提高新闻质量带来很大误导——就“好新闻”而抓新闻,忽视一般性的新闻基础工作,这很容易将新闻工作引入狭隘的新闻功利的泥沼。  相似文献   

12.
记者要增强自身的新闻发现力,主动出击,挖掘和利用好新闻资源,最大限度的开发新闻资源的价值,采写出群众爱看的好新闻。  相似文献   

13.
王振祥 《视听界》2000,(1):50-51
新闻评论《岂能“一卖了之”》先后获’98江苏广播新闻一等奖、中国广播好新闻二等奖、至此,我已有52件用品在全国、省级年度好新闻评比中获奖。作品有的得到中央有关部门领导同志的批示;有的成为报刊专题讨论的“导火索”;有的被20多家报  相似文献   

14.
正作为一名新闻记者,采写出优秀的新闻稿件是永远的追求,能采写出优秀的新闻稿件,前提是要有好的新闻线索。那么,好的新闻线索从哪里来?如何得来?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新闻前辈告诉我,新闻记者要有能上天、能入地的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好新闻。在新闻采编一线工作10余年,结合多年的采访经验,笔者想谈一谈"如何发现好新闻"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15.
汪洋  王思佳 《新闻前哨》2023,(16):35-36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新闻奖获奖消息作品,发现其共性和特征,进而提出好新闻靠敏锐捕捉,也需要记者调研和“发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操守存折     
一位极具新闻敏感的年轻记者,一个有着新闻天赋的新闻从业人员,在采访中发现了一个好新闻,稿子写好后不是先给本新闻单位,而是将新闻捅到网上,被兄弟新闻单位的一位记者发现做了一条好新闻。结局并不出人意料:后者得到本报领导的夸奖和业内人士的好评,前者当然要为轻率的不  相似文献   

17.
新闻好写,写好新闻就不那么容易了。“抓活鱼”,才能捕捉到有价值的好新闻。笔者将其归结为“五官”采写法。  相似文献   

18.
新闻圈里往往有这样两类记者:一类是有着用不完的线索、写不完的新闻,善于从常人司空见惯的事情中发现好新闻的“富记者”;另一类是经常为找不到线索、题材而发愁,甚至“身在宝山不识宝”,还抱怨自己所跑的区域和口子不出新闻的“穷记者”。他们之间的“贫富差别”其实就在于“新闻敏感”的强弱。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简单谈谈如何培养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19.
值班最高兴的事是什么?是发现了让人眼睛一亮的稿件。每每发现那种新闻性、可读性、贴近性等几种要素兼备的稿件,做夜班的“夜猫子”们精神也会为之一震,倦意顿消,大家像对待宝贝一样仔细推敲稿子、斟酌标题,就是稿子“上”了版面还要议论比较,唯恐亏待了它。这种“好新闻情结”,使“夜猫  相似文献   

20.
所谓再生新闻是指记者根据各类媒介已形成文本或图像的新闻传播内容和新闻传播效果,充分挖掘各种新闻资料,对其进行第二次“开发”,由此发觉新的价值。 现在,通过二次开发获得再生的新闻报道在各类新闻媒介上已屡见不鲜。因此,并不是说一定要抢到独家新闻才是好新闻,别人报道过的新闻经过二次开发同样可以做成好新闻。当然要做好对新闻信息的再生开发,并不是一件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