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938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为了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解决战争所需的巨额军费,同时平抑当时伴随战争而来并日益恶化的物价问题,促进后方的经济建设,国民政府亲自发动并竭力督导了一场真正全民性的影响深远的节约建国储蓄运动(后文简称节储运动)。本文拟就节储运动发起的社会背景和国民政府的节储措施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增税、发钞、举债和外汇管制等财金政策是应付大规模战争的国际惯例.在我国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困难而实施了一系列的战时财金政策,这为抗战的继续乃至最后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这也就从一个侧面支持了中国的抗战事业.当然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夺取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能对三个法西斯轴心国中的二号强敌日本,坚持抗战八年并夺取最后胜利,这不仅是爱国官兵在前线的军事决战,而且亦是爱国人民在后方的经济决赛。如果没有后方源源不断地供应前方粮食军械,坚持抗战胜利是不可能的。抗战爆发后,我国沿海沿江工矿业发达地区,相继沦陷,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大西南和大西北的十省一市便成了抗战的后方。国民政府为坚持抗战并夺取胜利,领导后方人民,对后方工矿业进行全面开发和建设,基本上保证了战时供给,为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4.
国民参政会是抗战初期国共合作的产物,是国民政府创造民主气氛,进行民主抗战的体现。它的成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民政府的政治态度和抗战政策的变化,顺应了广大人民抗日的政治愿望,推动了抗战的进程。但是,由于国民政府的专制独裁统治,国民参政会成立不久便表现出了极大的局限性,原本能作为反映民意、决定国家大政方针的代表机构,却成为国民政府控制下的一个无职无权的民意咨询机关。  相似文献   

5.
国民参政会是抗战初期国共合作的产物,是国民政府创造民主气氛,进行民主抗战的体现。它的成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民政府的政治态度和抗战政策的变化,顺应了广大人民抗日的政治愿望,推动了抗战的进程。但是,由于国民政府的专制独裁统治,国民参政会成立不久便表现出了极大的局限性,原本能作为反映民意、决定国家大政方针的代表机构,却成为国民政府控制下的一个无职无权的民意咨询机关。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财金政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增税、发钞、举债和外汇统制等财金政策是应付大规模战争的国际惯例。在我国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实施了一系列的战时财金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中国的抗战事业。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抗日战争中,作为抗战最主要的组织者,国民政府发挥自己作为中央政府的角色,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对敌宣传工作。国民政府的对敌宣传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抗战胜利后,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陪都各界功不可没。主要表现为国民政府适时地把收复台湾确定为重要国策,中共中央南方局热情帮助台湾同胞建立武装和统一组织,陪都台湾同胞踊跃参与国民政府接收台湾的各项具体准备事宜。除此之外,一些国际文化团体也竭尽所能让更多人知道中国政府和人民一定要收复台湾的意愿,一些重要媒体及时传出中国政府和人民决心收复台湾的强大声音。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安徽省按照国民政府的决策和部署,在国统区实行了严格的粮食管理,主要措施包括实行粮食调查统计、办理田赋征实、供应军公民粮等,有效保障了国统区人民的基本生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支撑了安徽战场,为坚持抗战并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国民政府将大西南作为抗战大后方的认识过程、大西南成为抗战后方的历史背景及实现经过,并分析了将大西南作为抗战后方对国民政府抗战态度、抗战发展过程及战后国内形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教会对战地的慈善救济--以民国时期的湖南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湖南的兵灾主要发生在南北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时期.在湘的教会力量积极参与每次重大的兵灾救济,通过治疗伤病兵、救济难民生活等方式,缓解了战争给社会正常运转带来的压力.教会进行的兵灾救济还在推进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培植非国家力量、增进国人对西方文化的理解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教会的兵灾救济活动是湖南近代灾荒救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20年代末,绥远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政府和社会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救济工作,灾民也采取了力所能及的自救措施,但是由于政局动荡等原因,救灾效果很不理想,饿殍遍地、人民流离失所。本次旱灾救济工作,在防灾方面的教训是能够抗御旱灾的水利设施严重废弃,面对旱灾,广大人民束手无策;同时由于政局动荡等原因,民间存储虚空,无力应对连续四年的大灾。在救灾方面的教训是政府忙于战争,无心也无力救灾;交通不善,严重地制约了救灾工作的开展,土匪横行既加重了灾荒的程度,也限制了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公费制是国民政府战时创立的一种教育救助制度,主要目的是为救济战区流亡青年,后来由于战争的扩大,许多非战区的贫苦青年也可享受此待遇。公费制的最初表现形式是贷金制。1943年,国民政府公费教育制正式确立,此后又对其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公费制的实施对于维持教育的正常运转,救济流亡学生和保持整个中国教育的延续性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抗战中,成都市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广大市民积极响应抗战需要,力行节约,过上了节衣缩食的抗战生活。但成都市民生活方式的惯性十分强大,生活方式沿袭战前的闲适状态,也存在少量浪费、奢靡的现象。节约和浪费的斗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斗争,市民的生活总体上适应了抗战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清初由于连年战争,各地防灾抗灾的能力明显减弱。康熙帝作为我国古代较有作为的君王之一,轸念民艰,体恤民生,采用了“积谷备荒、藏富于民”的积极防灾理念,并探索有效的实现途径。透视康熙帝的防灾思想,以史为鉴,对当今我国的防灾救灾活动或可成为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中枢。1942--1944根据地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和蝗灾,中国共产党人以人为本,采取了一系列的发展生产等自救措施,他们一方面同敌人作斗争,一方面开展生产救荒活动,通过具体的计划和救灾措施,不仅粉碎了敌人的封锁,而且渡过了这场罕见的灾荒。这次救荒也为今后战胜灾荒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试论近代慈善事业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兴起有其复杂的自然因素和社会背景。近代以来,频发的自然灾害和惨烈的战祸兵燹造成大量缺衣乏食、无家可归的灾黎难民,迫切需要慈善事业进行急赈与其他形式的救济。近代经济环境的变动,都市工商业的繁荣又为慈善事业的善款提供了经济来源。中西慈善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则进一步催生了近代新型慈善组织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汉画中有很多悬挂兔肉的画面,也有很多捕猎兔的画面,说明汉代兔信仰是因兔有食用的价值。汉画中的捣药兔成为一个固定的形式,陪伴在仙人西王母身边。这说明兔有药用价值;可以说,捣药兔是汉代人对于远古发现中医药部族的怀念和记忆。汉画月中兔形象既表现了汉代人的天文月相知识又表现了汉代人的养生修炼观念和长生成仙的愿望。北京地区的兔儿爷崇拜,正是汉代兔信仰的现代依存和活化形态。  相似文献   

19.
增祺与日俄战争前后的兵灾赈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俄战争,给东北三省之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作为盛京将军,增祺在日俄战争前后,都进行了赈济活动。日俄战争期间,他首先设立机构,救济难民,并招集流亡;其次,创办粥厂,解决难民口粮问题;第三,与俄国照会,为难民争取更多生机;第四,多方筹资,资济难民。在赈济过程中,增祺竭其力慰民心,安民生,众多难民得以幸存于涂炭之中。目前学界对增祺的研究因其被迫与俄国签订《奉天交地暂且章程》问题而多有指斥,这显然有失全面,其实,增祺在日俄战争前后赈抚难民之功,应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20.
明太祖在总结常平仓、社仓等救荒仓政的基础上创立了预备仓政,形成了重要的仓储备荒体系。明朝统治者通过设立预备仓,一方面解决了远距离运粮的问题,避免了赈灾粮食的转运之苦,减少了救灾中粮食运输的消耗,且为灾民就近取食提供了条件,使灾区人民的生命得以维持。另一方面,预备仓的建设为实行“先赈后闻”的荒政政策创造了条件,避免了因报灾——勘灾——赈灾途中时间的消耗,加快了救灾的进程。避免了灾害来临之时流民成群、饿殍遍野的境况,为明朝前期政权的巩固提供了保障,成为了明朝重要的仓储救荒的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