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参与冯友兰学术思想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4年,萧萐父、李德永、唐明邦三位老师已经同意我以冯友兰先生的哲学思想为题写作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该年12月,在去北京参加中国文化书院举办的文化问题研讨班学习期间,有幸能当面聆听冯先生的指教达一个礼拜之久,使我初步更为直观、系统地涉及冯先生的思想学说。从1986年开始至今,我对冯友兰先生学术思想的研究逐步深入,开始不断形成自己的认识成果,研究成果也日益被学术界所接受。冯友兰学术思想研究即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回顾数年来对冯友兰思想的研究,觉得对于冯友兰其人其学的解析与评断仍然需要拓展,也感受到了在冯友兰研究中自己的幸运,对前辈和朋友长存感恩之心。在今后的岁月里,我仍然会关注海内外学术界对冯友兰先生人生与学问的解析与评断。并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形成一些有关冯友兰先生学术思想研究新的认识成果,尤其是形成一些系统比较现代新儒家人物学术思想的认识成果。  相似文献   

2.
冯友兰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他一生孜孜不倦追求的,是他的座右铭“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所涵摄的实践理性和生命体验。哲学之目的是为了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提高人类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以及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身体力行,“以身载道”。在认识上永远摸索着,在实践上永远行动着,使自己能真正生活于自己建构的哲学中,遵守自己的哲学信念而生活,从中体验到超道德的精神境界,找寻到精神安顿之所。  相似文献   

3.
冯友兰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一生中约有60年时间从事教育。在20世纪的中国,在那个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冯先生以一个知识分子对国家和民族的强烈责任感,怀着“旧邦新命”和“智山慧海传真火”的爱国热忱,对中国的教育作了孜孜不倦的探索,撰写了大量有关教育的论著。在这些论著中,许多方面涉及人的道德教化问题,探究冯先生这方面的思想,对于今天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仍然有许多有益的启示。概括地说,冯友兰的德育思想倾向于无形的教育。“大概关于知识方面的教育是非用有形的教育不可的;至于关…  相似文献   

4.
师刚才学习了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谁知道冯友兰是什么人?(生无言。)师冯友兰是当代数一数二的哲学大家。是我们南阳人,他和他弟弟妹妹,都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称为“冯氏三兄妹”。这么亲近的名人,我们为什么不知道,这是因为我们对哲学非常陌生,我们所接触的哲学只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比之下,冯友兰的只是民间哲学。现在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够接触到像冯友兰这样的哲学家。师闲言少叙,书归正传。考虑第一个问题:冯友兰认为哲学的任务是什么?生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师第二个问题:冯友兰认为精神境界可分为几种?都是什…  相似文献   

5.
谈及人大附中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想说的话很多。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两句话:"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从几千年中国哲学史上提炼出来的,冯先生认为这两句话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精神。我从事教育工作40多年,  相似文献   

6.
2005年11月4—6日,“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这次大会由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冯友兰研究会、北京市社科联、北京市哲学学会、南阳市人民政府、南阳师范学院、南阳理工学院等单位联合举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丁石孙,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著名学者任继愈,冯友兰先生的女儿、著名作家宗璞,北京大学副校长吴志攀,冯友兰家乡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的代表,和来自多所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台湾地区以及美国、韩国等地的专家学者100多人参加了大会。  相似文献   

7.
冯友兰早期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实证主义的人生目的论、理性主义的人生意义论和现实主义的人生动力论。冯友兰早期对人生哲学的探讨,是他的全部学术思想的基础,他的早期人生哲学思想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他的"打破界限"、"平等对待"、"比较研究"的主张和实践,对文化研究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冯友兰先生早期人生哲学中有不少自相矛盾的论述,也有很多问题未能展开并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8.
蔡仲德先生作为冯友兰的女婿,以其特有的优越条件在冯学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他编纂的第二版《三松堂全集》是目前收最多最全的冯友兰集;他编撰的《冯友兰年谱初编》对冯友兰的生平事迹与学术活动做了忠实的纪录;他最先提出了“冯友兰现象”,并对冯友兰恩想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化原因和个人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冯友兰现象”的深刻含义和历史意义;他继承了冯友兰思想的精髓和化使命感,并把它发扬光大,直至耗尽了自己的全部生命。  相似文献   

9.
境界是中国人生哲学的一大特色,它是中国人追求的理想人格之权至的一种精神状态、精神天地。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中,将人生境界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如果一个人只能顺其本能或社会风俗去做,对自己所做之事毫无觉解,他的人生境界就是自然境界。如果一个人做事,动机是利己的,其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功利的境界。如果一个入自觉地是社会整体之一员,他自觉为社会利益做各种事,所做的事都有道德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道德的境界。如果一个入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  相似文献   

10.
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中国哲学简史》开篇中便说:"从前在中国,一个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学方面的启蒙教育……"。这段话至少在三个层面上让我进行深入  相似文献   

11.
冯友兰的哲学思想是与唯物史观所关注的都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冯友兰哲学思想可在某些方面补充唯物史观。特别是其境界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唯物史观所不曾提及的精神境界的修养问题。  相似文献   

12.
冯友兰德育思想对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琳 《教学与管理》2006,(12):47-48
冯友兰先生是我同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一生中约有60年时间从事教育。在20世纪的中国,在那个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冯先生以一个知识分子对国家和民族的强烈责任感,怀着“旧邦新命”和“智山慧海传真火”的爱国热忱,对中国的教育作丁孜孜不倦的探索,撰写了大赞有关教育的论著。在这些论著中,许多方面涉及人的道德教化问题,探究冯先生这方面的思想,对于今天末成年人的道德教育仍然有许多有茄的启小。  相似文献   

13.
冯友兰先生是研究中国哲学和中国哲学史的一代宗师,在他看来,人生问题是哲学家们的课题,哲学家不能离开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去玄谈,而应关注时代,关注人类的灵魂。因此冯友兰先生在他的《新原人》这本书中提出了人生四境界的说法,他认为人生境界,就是人对生活的体悟和思辨。  相似文献   

14.
冯友兰先生的天地境界既不同于道家境界,又不同于宗教信仰,而是建基于理性的支撑之上,通往精神自由的哲学信仰之路。天地境界是真、善、美的统一,它在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中展现出人与宇宙万物的和谐之美。天地境界是出世与入世的统一,冯友兰以庄子"游"的方式讲儒家"成圣之道",兼有儒家的入世情怀和道家的出世气度,"极高明而道中庸"。天地境界是理性和信仰、信仰和践行的统一,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5.
冯友兰先生通过对境界一词的范畴进行借用,来将人们的主观精神世界进行构建,其在构建的过程中,从本体论到人生论,由觉解作为枢纽,构建起了新理学的人生境界说。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中对人与自然界的生态观以及人们的价值观进行了境界上的阐述,认为人与自然归为自然境界,人与价值归为功利境界。从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中,宇宙人生对于人而言会产生不同的意义,进而构成人的境界,这便是冯友兰先生对境界一词的内涵界定。  相似文献   

16.
冯友兰先生的直觉观源自对柏格森绵延直觉说的探究,经历三次变化后最终认为"直觉是一种负的方法"。柏格森同样看重"直觉"的方法论意义,但与"负的方法"并不等同,二者的处理对象与方式皆有差异;梁漱溟先生同样注重"直觉",但与冯友兰先生以"负的方法"解读直觉不同,梁以"良知良能"解释直觉。冯友兰"负的方法"有独特的意义,但也应注意其限度与前提。  相似文献   

17.
"天地境界说"对生态伦理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说对现代生态伦理的建构有很深刻的启示,最重要的启示有三点:人不仅应对人类社会承担责任,而且应对宇宙承担责任;人类不应一味地征服自然,而应该顺应自然;人应有对世界神秘性的体验,对自然心存敬畏,做自然的守护。  相似文献   

18.
《人生的境界》(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课)一文中,冯友兰先生将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其中“天地境界”是冯友兰先生最为推崇的人生境界,较之其它三种境界,“天地境界”显得较为深奥神秘,抽象难解,以下试从四个方面对“天地境界”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19.
算命     
《初中生》2009,(6):15-15
一算命先生号称铁算子,十分灵验。一天,有三个进京赶考的书生来算命,问三人中谁能考中。算命先生闭着眼朝他们伸出一个指头,却不说话。书生们不知其意,求先生说明。先生笑一笑,说道:“天机不可泄露,到时自然明白。”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中国文化史上,冯友兰先生既是一位哲学家、哲学史家,也是一位教育家。本文拟从“新学生与旧学生”“学术独立”“大学教育”这三方面解读冯友兰的教育理念,对冯友兰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作以研究,希望能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