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情感"是语文教学中的纽带和桥梁,它连接着教师、文本和学生这三个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情感"还是"催化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重要条件。要想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就要去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  相似文献   

2.
陈亚男 《现代教学》2009,(12):51-51
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任务在于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借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饱含着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和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的是,新课程标准在确定语文学科为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倡导人文性,意味着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阅读是语文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等功能,也是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文性",强调语文教学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学科性质定位的一大飞跃,它将极大地改变语文教学的方向,转变语文教学者的思想观念,促进语文教学在新世纪的改革中不断发展。人文性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也是完善语文学科教学方向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努力体现人文性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刘夕琴 《现代语文》2010,(10):21-22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新课改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这些新理念给我们当代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思考。我认为语文的人文性是通过工具性体现的,工具性又是人文性的基础。语文课程就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实用能力。  相似文献   

7.
步珍龙 《考试周刊》2012,(83):35-35
一堂优秀的语文阅读课,必须有"味",方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滋润学生情感的幼芽,使之"流连忘返"、"心旷神怡",获得认识的快乐、探究的快乐、成功的快乐、优化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到底应该给学生带去些什么呢?翻开《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课程标准对语文的这一定位中不难看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解读语文的关键。语言是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点,抓住了"语言",也就抓住了"工具"和"人文",也就抓住了语文学习的个性、本色和本体。由此推理,"语文味"就可以解读为:在具体的语境中引领学生立足语言,品评文字,在读中悟写。  相似文献   

9.
李红荣 《考试周刊》2010,(39):59-60
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语文课本里的选文蕴含着丰富多元的文化因子和美的元素,是学生人文素养积淀的营养剂,是学生语言习得的试验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语文教学要把美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田。《夹竹桃》就是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设计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10.
"创新一词"都不陌生,在语文教学领域里如何抢占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唯有创新,否则,语文教学就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如何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体味语文的魅力,唯有在课堂设计上下工夫。语文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引领学生用生命和情感去重新诠释语文教学的内涵。语文教学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孩子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心灵的火花。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披文以人情”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当好课堂情感的“调度员”,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  相似文献   

12.
胡美娟 《广西教育》2010,(28):27-27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情感渗透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注重情感体验"。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性处理,探究能激发学生情感的有效手段,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使学生情感处于流动状态,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成为他们人生成长的心灵鸡汤。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爱意的课堂,富有诗意的课堂,饱含情意的课堂,体现创意的课堂。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工作在小学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我颇有感触。因为教学实践证明,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  相似文献   

15.
1.本次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答:(1)坚持语文课程对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价值追求,坚持"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系统。(2)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情感是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目标,培养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教材提供的是丰富饱满、异彩纷呈的情感世界,为语文教师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感教育,注意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让学生在情的感召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起来,轻松起来,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披文以人情”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当好课堂情感的“调度员”,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学生的成长和终身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掌握语文工具,又要接受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完成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也就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把作品的情感传达给学生,让他们产生共鸣,完成作品思想与学生情感的交流,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  相似文献   

20.
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现代汉语词典》),《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给语文教学以适当的人文关怀,无论是对学生的成长还是教师自身人文精神的回归都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作为从事语文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弘扬人文精神,从而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的理念是我们应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