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宋代文人的称号,多为"居士""道人""先生"等雅称。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自号"醉翁"并沿用至晚年,颇令世人费解。在"盗甥"案之前,欧阳修就已屡次遭遇亲人亡故的大不幸;从朝廷贬知偏远小城滁州,更令欧阳修跌入人生谷底。欧阳修重视"立德",以"醉翁"自称,是欧阳修的自嘲,也是对艰难人生的超越,更代表着欧阳修新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2.
历来后世学者对欧阳修晚年作品《秋声赋》的意旨持因政治生涯苦闷而悲秋或与人无争、养生保命的消极思想。笔者从欧阳修的人生经历及创作《秋声赋》的背景中探求新的解读视角,从而还原一个"夷险一心"、追求不朽的欧阳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欧阳修的人生历程、文学创作历程来观照他的生命哲学。夷陵和滁州时期的欧阳修,盛年而号“醉翁”,是“清醒的醉翁”,虽处山水亭林间,仍“心忧其君”,“醉翁之乐”是与民同乐。“六一居士”时期的欧阳修,已届晚年,回归本真回归自我,“六一居士之乐”是人生在世的有所寄托,有所归宿。  相似文献   

4.
欧阳修十首《采桑子》词作,为其居于颍州期间所作。这十首词创作时间不一,在他晚年才重新进行归纳整理。词作疏隽淡然,不仅仅是山水景物创作的典范之作,还熔铸了作者生命感悟的哲理之作,从词作中的生命意识这一角度,从两个方面探讨欧阳修的人生观感:一是认为在飞扬与沉静的景物观照中,体现了作者沉稳淡然的人生姿态;二是认为作者在山水之乐中寄意了自己醉意人生的洒脱,体现了其成熟的人生观感。  相似文献   

5.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也是宋代从诗人的角度讨论诗歌创作而提出了系统理论的第一人。欧阳修对诗歌创作的见解,主要体现在他晚年退居颍州时所编的《六一诗话》中,其他的多散见于一些诗文及宋人的笔记、诗话。  相似文献   

6.
欧阳修荐贤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晚年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神宗时,他上书推荐可为宰相者三人,而这三人都曾与他有过矛盾。第一人司马光。司马光在1065年的“议濮”事件中与欧阳修意见相左。“议濮”,是英宗为其生父赵允让尊崇谥号时的一场大辩论。英宗为仁宗养子,因此产生了如何尊奉其生父濮王  相似文献   

7.
面对贬谪,欧阳修曾备感屈辱与痛楚,但是最终他在滁州找到了人生的归宿感.《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先后以“醉翁”“太守”“庐陵欧阳修”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这称谓变化的背后透露出的正是其人生归宿感:旷达乐观与执着坚守.  相似文献   

8.
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就词学研究领域而言,学者关于欧阳修词的思想艺术及其词史地位的评述甚多。其实,欧阳修对词体文学的贡献与其说在于题材的开拓与风格的嬗变,还不如说他更注重词的格调与审美情韵。"人生自是有情痴"的欧阳修合乐而歌的情怀和至情至性的人生,为词学注入了高雅的情韵美,而这正是欧词研究所不可忽略的。  相似文献   

9.
欧阳修是宋代著名词人,是北宋重要的思想家与政治家,其一生历经波折,所创作出的诗词作品不仅是深受前人的影响,更是表达了其处世态度。欧阳修的人生无疑是成功的,其作品流传至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读者可以从欧阳修的作品中了解到欧阳修的人生哲学。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对欧阳修作品中的处世哲学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欧阳修处世哲学的文化价值以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欧阳修之乐     
文中所谓欧阳修之乐,指其"曾点之乐"、"孔颜之乐"、"隐逸之乐"。此三乐构成了欧阳修快乐潇洒的人生观。它提醒世人:在执着于事业时,别忘了自己应当享有的一些常人之乐;在遇到挫折时,应当自强自乐,别怨天尤人;在感到身心疲惫时,不妨去亲近自然,体味那清净无为的逍遥人生之乐。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人士大夫与佛教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备受学界的关注。近年来,随着对欧阳修研究的深入,不少学者开始将眼光投向了欧阳修与佛教的关系。从总体上来看,主要是围绕欧阳修终生排佛思想及其表现以及欧阳修晚年是否归释两个问题进行研究。在对欧阳修与佛教关系研究的情况加以系统、全面观照的基础上,认为目前的研究多以欧阳修的诗文为研究对象,缺乏从其他文体中挖掘其与佛教关系的传记;另外,研究的关注点多集中在欧阳修与佛教关系的态度上,而其思想的变化却较少重视。  相似文献   

12.
《居士集》是欧阳修晚年亲手整理过的著作集,《居士外集》(以下简称外集)则是后人搜集整理而成的欧阳修著作集。二集中关于正统思想的观点并不一致。就其本人而言,早期大体上是肯定后梁的正统性而晚年却持否定态度;就其早期正统观而言,对后梁正统性的认定出现过反复;就当时正统思想的潮流而言,欧阳修前期的正统思想与主流正统思想是一致的。但随着儒学复兴运动的深入发展,主流正统观逐渐发生转变,因此产生矛盾。欧阳修前期的正统观直接影响到他与尹洙合撰《五代史》;后期正统观既是对他亲自参与过的儒学复兴运动的呼应,也是对其早期矛盾正统观的修正。  相似文献   

13.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他的《新五代史·伶官传》写的序言。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改号六一居士,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  相似文献   

14.
轻松课间     
【课间故事3分钟】欧阳修快马追字佟士平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他是宋代闻名遐迩的文学大师,是当时文坛盟主,诗、词、文均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的创作态度十分严谨,每一篇文章,他都要反复锤炼推敲,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这也正是他创作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宋代,一些达官贵人在亭台楼阁建成时,总喜欢请文坛大家作文或题字。欧阳修有一位老朋友叫韩琦,当时在相州任职,曾建造了一座别墅。他便请欧阳修帮忙写一篇文章,以记录别墅画锦堂建造之事。并请欧阳修在文章写成后立即交给来人带回,以便在重阳节前镌刻堂…  相似文献   

15.
北宋名臣欧阳修于皇祐元年移知颍州,从此便对颍州产生难以割舍的情感并最终选择终老于此。欧阳修的颍州情结不仅与颍州的自然风物的丰美、较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关,更与欧阳修幼年经历及其求隐思退的心理有很大关系,某种意义上说,颍州既是欧阳修物质意义上的家园又是他精神层次上的归宿。欧阳修众多颍州诗歌的书写也从多方面反映欧阳修对颍州的钟爱与知颍、思颍及归颍前后情感心理上的微妙变化,为我们更好了解欧阳修晚年心境提供一个较好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是作者欧阳修晚年致仕后退居颖州(今安徽阜阳)时所写。欧阳修早年曾贬知颖州,晚年又归隐于此,对这里的山山水水有深厚的感情。州城西北,在颖河与泉河汇流处,有一天然水泊,人称西湖,风景十分优美,是当时的名胜之地。欧阳修退居颖州时常来此游玩,并写下 10首《采桑子》词,这是第四首。笔者从小就爱读这首词,每读之,眼前便浮现出西湖群芳过后特有的美景来:落英缤纷,和风习习,柔柳弄姿,白日里笙歌冶…  相似文献   

17.
欧阳修是个君子意识很强的人,以之为切入点,可看到他特有的思想个性和人生风貌。欧阳修认为,人之贵于万物,并不是先天具备了道德潜质,而是因为人的生理机能决定他有能力成就一番事业,有能力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欧阳修是与老子站在同一起点来认识人类的,但往前跨一步,在人的终极目标的追求上出现了差异,欧阳修依据儒家的人格标准,追求的是道德化的人生理想,此即为君子。欧阳修不仅在理论上清晰地勾勒出君子特征,而且以主体行为认真实践自己的认识,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人生魅力。  相似文献   

18.
《秋声赋》是欧阳修的一篇经典散文。欧阳修在一唱三叹、摇曳多姿的行文中抒发了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笔者在分析课文时,主要调动学生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通过吟咏对文章进行鉴赏、悟读,从而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  相似文献   

19.
庆历党议与欧阳修的文学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庆历党议是北宋儒学复兴运动的产物,这一政治文化运动对欧阳修的人生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庆历党议的议政精神使欧阳修在党议期间创作了近百篇议论煌煌的政论大文。党议失败后,欧阳修经历了仕途与人生的痛苦,文风低沉委曲,并进而形成了风神萧飒、含蓄蕴藉的六一风神,玉成了欧阳修散文大家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流寓至夔州时,杜甫已是遭历了人生的大苦难,对人生、社会及历史都有了更为广阔而深刻的体验,一生理想与现实的激荡也已尘埃落定。此间的农事诗尽管是其晚年夔州诗的一部分,但为农夔州,充分地蕴含着近乎一个普通农民的诗人面对一切现实的悲欢忧乐,因而也较为集中地反映出诗人晚年的主要思想,即儒道高度统一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