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声屏世界》2012,(7):168
历经市场的惨烈厮杀,国内视频企业已从鼎盛时期的四百多家减少至十多家,到2012年,整个行业优胜劣汰和不断整合的迹象愈发明显。今年初,在优酷和土豆合并后不久,就先有上海东方传媒集团(SMG)旗下的新媒体公司百视通入股风行网,试水台网融合蓝海,后有腾讯视频、搜狐视频和爱奇艺达成版权采购同盟,对抗愈演愈烈的版权价格非理性上涨。台网融合成为视频行业的发展趋势与当下业内常见的台网联动合作不同,风行网与SMG的战略合作则旨在实现更深层次的台网融合。互联网独立发展视频业务的时代已经过去,电视与  相似文献   

2.
视频网站与电视台——从对立走向共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建瓴  张鹰 《新闻世界》2010,(11):18-19
视频网站的崛起对传统电视业形成了巨大挑战,视频网站非法盗用版权内容成为电视收视率和广告收入的直接杀手,而更值得忧虑的是,网络视频的收看模式正在从根本上影响和改变着受众的收视习惯,长远来看,对电视媒体造成了更深层次的威胁。同时,电视台向网络视频行业的进军,对当前主要由民营网站主导的网络视频行业竞争格局产生了冲击。在未来的视频媒体竞争中,无论电视台与视频网站哪方占据上风,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合作是共赢的底线与原则,未来主流的传播形态必将是多媒体融合的传播形态。  相似文献   

3.
2011年,网络视频行业一路高歌猛进。伴随着激烈的竞争,视频网站影视剧网络版权费价格的不断攀升成为行业内的热点话题。进入2012年,比之于2011年的喧嚣,网络视频行业似乎沉寂了许多,但也不乏波澜,视频网站间的版权之争和合作探索并存。此时,静观网络视频行业的起伏变化,换一个视角对行业进行观察和思考应不无裨益。本文从微观的受众市场层面,以实证调查数据为依据,探讨网络视频对电视受众造成分流的表象下,网络视频受众和电视受众源于收视形态和收视内容的高度关联所形成的相互依存的实质关系并提出网络视频和传统电视殊途同归的媒介融合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4.
王颖怡 《新闻前哨》2022,(18):72-73
目前,依托互联网数字技术而异军突起的短视频行业面临着抄袭泛滥的侵权危机,不论是站在推动媒体融合深度发展的高度抑或是站在促进文化行业繁荣发展的维度,短视频版权都亟需建立治理机制。然而,现有的短视频版权治理机制存在法律规范依据不足、治理主体单一、权责划分不明等漏洞,使得最终治理效果甚微。为此我们需要在短视频版权保护中引入合作治理机制来克服现有的治理障碍。具体来说,应当通过重塑短视频版权治理法律体系、鼓励多元主体共治、创新现有版权治理方式和完善有关程序等措施来建构短视频版权合作治理机制,从而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视频行业主要有有线网络、IPTV、互联网视频和手机视频四大传播渠道。2009年以来,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IPTV、手机视频等新兴视频平台实现了快速增长势头,视频行业盈利模式日趋多元。近两年,有线网络视频行业平稳增长。  相似文献   

6.
<正>当前,中国视频行业主要有有线网络、IPTV、互联网视频和手机视频四大传播渠道。2009年以来,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IPTV、手机视频等新兴视频平台实现了快速增长势头,视频行业盈利模式日趋多元。近两年,有线网络视频行业平稳增长。2010年该行业收入约506  相似文献   

7.
第七届《综艺》新媒体高峰论坛于10月26日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视频中国·台网联动,旨在观察和推动三网融合、3G等新环境下视频行业的趋势和创新,探讨媒介融合带来的受众、内容、渠道、商业模式发生的变化。在往届论坛的基础上,本届论坛新增了新媒体(视频行业)样本调查环节,通过对广电、视频平台和运用平台的调查采访,《综艺报》推出了特别专题《视频中国·台网联动——2010.10-2011.10视频行业样本调查》。调查显示,行业格  相似文献   

8.
微博之营销     
《视听界》2014,(3):13-13
@互联网信徒王冠雄V(知名IT经理人、天使投资人):湖南卫视宣布今后旗下节目不再与其他新媒体合作,全部芒果TV做。今年世界杯,中央电视台也不向任何视频网站开放直播权,而是只通过自家CNTV。据悉浙江卫视、江苏卫视都可能跟进,视频网站们悲剧了……以前互联网通过视频抢入口,乐视通过电视抢,现在电视台用节目抢!多屏、互动、众筹,行业变局!  相似文献   

9.
《声屏世界》2013,(7):73-74
构建"全媒体",实现"多向接触""洗牌"和"重组"将是2013年整个网络视频行业的关键词,由此带来的将是一场生存考验。而风行网与SMG达成的深度合作,以及通过二者在策划、制播、推广、营销、采购等五个纬度进行的联合,正是风行网能否在这场考验中生存下来并谋求到更广阔发展空间的关键所在。在目前视频网站行业纷纷讲"合"的今天,单打独斗显然已经无法适应愈发激烈的竞争环境,而风行网与SMG的基因融合可以说是风行网进行下一步战略部署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继优酷土豆合并之后,腾讯视频、搜狐视频、爱奇艺也迅速成立了一个版权联盟,一时间网络视频行业掀起了一场同业整合的热潮,但是这两种同类企业合并或者在某一领域内合作的方式是不是视频行业的唯一出路呢?源于风行对行业的认识,我们认为电视  相似文献   

11.
2013年,国内移动短视频应用广泛渗透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结合当前国内外移动短视频发展状况,从移动短视频自身媒体价值、与新闻业的互惠互利、与广告业的共谋发展以及与多行业技术的融合四个方面,探讨了移动短视频在我国融合发展的新方向,为移动短视频长远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帮助。  相似文献   

12.
一部优秀的课堂教学视频档案的制作,是由人与人和人与设备两大方面的完美合作完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又可分为三个方面,即:制作方的合作(包括导演、摄像、编辑等工作人员)、被制作方的合作(授课教师和学生)和制作方与被制作方两者之间的合作(沟通与协调、相互融合与默契配合);人与设备的合作,表现在熟练使用摄像、编辑、通讯等设备。当这两大方面协调、融合后成为一个整体,一部优秀的"课堂教学视频档案"较完美地展现在受众面前。  相似文献   

13.
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来临,不同的传播形态相互融合在一起,为新闻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多元的渠道。在这一背景下,一些媒体开始积极谋求与网络的合作。新华视频便诞生在这一背景下。新华视频具有权威性和主流化的定位,本文从新华视频的定位入手,分析了新华视频的内容建设和视频来源,并对新华视频的品牌塑造和品牌营销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王齐欣 《青年记者》2021,(4):115-116
从媒体融合的趋势看,移动短视频为传统的主流媒体延伸了话语空间,同时创造出了新的舆论引导形态。在看到短视频给行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同时,主流媒体工作者要思考如何优化自身的传播策略,积极用好短视频对媒体融合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何白 《青年记者》2017,(17):88-89
我国网络视频行业发展至今,已走过十余年的历程.尽管行业规模增速迅猛,但大部分视频网站长期陷于高投入、低盈利乃至亏损的现实困境之中.面对高额的服务运营成本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媒体行业内部乃至跨产业的整合来获取内容、资金、用户、广告等资源的协同以及拓展多元化的业务模式,已成为许多视频网站的战略选择.在媒体融合、产业融合的大趋势下,视频网站拥有广阔的整合空间.  相似文献   

16.
主流媒体作为一类特有的媒介形式,其内涵也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而产生变迁。当前,地方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的热点聚焦于政策引领、技术迭代、新闻视频化、跨界合作与资源共享。通过分析地方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案例和存在的不足,提出创新发展的策略:创新理念,深化媒体内部机制改革;差异竞争,建设多元产业经营链条;加强自律,完善行业规制与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背景下,中国文化的英式表述在短视频传播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究发现:融合语音、文字、图像于一体的短视频模式更适宜中国文化的英式表述;英语教学改革中的线上课程需要抓住短视频传播"风口",在短视频课程品质中下足功夫;短视频传播为以英语开展的中国文化的西方式表述带来全新机遇.与此同时,行业融合是打...  相似文献   

18.
白兰 《新闻前哨》2011,(2):57-59
电视媒介正面临着网络视频的挑战,本文分析了电视与网络视频不同的播出特点,出现的广告形态,及各自优势,指出电视必须和网络视频媒介寻求合作和某种融合,以解决电视出现的问题,寻求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9.
短视频是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在传媒领域的运用和创新,以易传播性和社交性逐步成为大众广泛使用的精神文化产品。基于短视频的流行,各大短视频平台也不断增强自身头部资源与商业化模式相匹配。为了更好地分析短视频各主体间相互融合而构建起的商业化产业链,本文以短视频行业里较为代表性的"抖音"为研究案例,主要分析短视频的运营环节、发展壮大后产生的商业化产业链的大致路径以及该行业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如今的视频网站不再是单一传统的视频网站.从播放小视频到投拍大电影;从自主终端和应用的生产以及购买视频内容到出资投拍摄影视作品,视频网站对内容控制力的渴求将掀起行业的新一轮媒介融合形式,而乐视网正在其中探索着自己新型互联网生态系统的实践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