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以前读书没人指导,遇见什么就读什么。拿历史书来说,开始只知道读一些野史、演义之类的书,后来才晓得这些书远不及《史记》、《资治通鉴》等名著、原著好,但已浪费不少光阴了。在古典文学方面,我一开始读了些不太好的选本,许多优秀作品如《水待传》、《红楼梦》等,反而没有读过。进入高中,老师介绍我看了张之洞的《书目答问》、梁启超的《国学人门书要目及其读法》,视野开阔了,这时才知道选择一些“要著”来读。由此,我不禁想到达尔文。他小时候不愿读愚蠢的教会书籍,考试成绩还不如他妹妹。当他爱上大自然后,读的书也并不多…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 宝宝今天挨打了。事情是这样的:孩子的爸爸给宝宝买了一把小剪刀,我又给宝宝找来些没用的扑克、纸、塑料袋,让他只准剪这些东西。宝宝开始在沙发上还玩得好好的,突然他放下剪刀,抓起离身边不远的一本书,使劲撕起来,再迅速跳下沙发,边逃边叫:“不打!不打!一起补,一起补。”他逃到爸爸身边。当时我还没弄清楚宝宝为何要撕书。我拿着撕破的书走向宝宝,边走边问他为什么要撕  相似文献   

3.
我一生最大的嗜好就是读书。还是在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就课外读完了《水浒传》和《西游记》。读书伊始,难免有许多看不懂的地方,读得多了,慢慢地也就看得懂了。如此,我读书的兴趣更加浓厚。于是,我“目睹”江姐、许云峰等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染红了的岩石(《红岩》)。经过一场《暴风骤雨》的洗礼,知道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来,我“结识”了八路军侦察员肖飞(《烈火金刚》中的人物),和他一起“深入”敌后(《敌后武工队》),过了一把“打”日本,“除”汉奸的瘾。  相似文献   

4.
知道雷夫·艾斯奎斯这个名字是在2010年,读他的书也是在2010年,比知道他名字稍晚些,因为学校暑假开展读书活动,我选择了他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一书。雷夫创下辉煌战绩,北京、成都、常州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激情演讲,让中国教育者好像看到了民族教育的希望。各类媒体,包括知道他和读过他的书的人,对他献身教育、为孩子快乐成长作出的不可思议的创造性教育教学活动大加赞赏,溢美之词不胜枚举。我很佩服他,也很感谢他,是他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教育教学创意。但我最看重的,是从他的传奇故事中得到了什么,我们毕竟不是雷夫,也不生活在同一国度。  相似文献   

5.
家有书香     
我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山村,家里没有上好的家具,更没有昂贵的汽车,唯一拥有的就是书。也许因为这个原因,全家人都对读书十分痴迷。 爸爸是个“读书狂”。用他的话讲,“宁可食无肉,不可家无书。”走进爸爸的房间,床前案头,都堆满了大大小小的书,种类繁多。有文学类、科普类、历史类,甚至还有儿童漫画……你看他茶余饭后,总是书不离手。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爸爸不仅看的书多,还出版过书呢。我的作文指导书就是爸爸亲手编的。尤其让我自豪的是,爸爸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我知道,是读书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范刚 《教育文汇》2014,(8):39-39
读李希贵老师的第一本书,是《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李希贵出生农村,勤劳、善良、宽厚的家风打牢了他做人的基础。他的爷爷不懂教育,却知道知识的重要,父母一天书没有读过,却执意供养着儿子专心读书。多年来,  相似文献   

7.
举世闻名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一书的作者柯南道尔,有一次在巴黎叫了一辆出租马车。他先把旅行包扔进了车里,然后爬了上去。但还没有等他开口,车夫就说:“柯南道尔先生,您上哪儿去?”“你认识我?”作家有点诧异地问。“不,从来没有见过。”“那你怎知道我是柯南道尔呢?”“这个  相似文献   

8.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俗话说:“棒打出孝子。”其实,对性格特别的孩子会适得其反,越打越不听话,只能智取而不可强攻。我班上,一名学生性格特犟。一天放晚学,他一溜烟跑到邻居家看电视去了。回来后,爸爸说了几句就大闹大叫,还把做好的家庭作业本给撕了。第二天他爸爸将此事告诉我。说实在的我也挺恨他这个倔脾气。我就编了一个故事《爱生气的小熊》讲给  相似文献   

9.
我出生在穷乡僻壤,浙江平阳的山区。家前屋后都是山。我父亲是种田的,很穷,没念过书。但他常在富裕人家门口听人读书,识了一些字,还能记账。父亲很知道读书识字的好处,他对我们教育很严。每天晚上,父亲从田里劳动回来,吃过饭,就要查我们的功课。有一次,哥哥念不出,给父亲狠狠打了一顿,我见了很是害怕。我九岁那年,有一次,一个"足"字我不会  相似文献   

10.
马晶 《教书育人》2010,(1):78-79
一次乘火车去济南,我手捧一册《钱学森学术思想》打发时光,这是一册难啃的大部头,且不说学识宏富,包罗万象,光那六百多页密密麻麻的文字,翻起来就令人头晕。这时,不,那时,我的邻座,一位四十来岁的汉子,似乎也对这书满怀兴致。我拿眼瞄他,他拿眼瞄书。我停止阅读,问:“你知道钱学森吗?”他答:“知道一些。”“说说看,你都知道些什么?”我立刻进入即兴调查。  相似文献   

11.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读书对教师教育素养和学生学习愿望的重要作用。他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提出:"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不仅如此,他还认  相似文献   

12.
我的孩子很爱读书。5岁半的他已能阅读很多文字,理解力也较强。孩子爱读书的良好习惯得益于我们从小对他的培养和熏陶。 早在孩子1岁的时候,我们就常给他买书,主要想让他从小就拥有自己的书籍。那时候,他把书当玩具看待,我们就给他买撕不坏的手掌书。这些书画面鲜艳,文字不多,而内容基本都是经典、美好的童话故事,比如《丑小鸭》、《野天鹅》等。孩子的小手托着小小书,像模像样,虽然有时把书都拿倒了,还经常对书进行破坏,但我们认为,这都不要紧,在折腾书的过程中,可以培养他对书的感情、感觉呢。  相似文献   

13.
我国名的学家郭沫若,在学、历史学、考古学、书法艺术等领域都颇有建树。这与他善于读书是分不开的,他在《我的读书经验》一书中介绍了他读书的方法——“四为”读书法:  相似文献   

14.
张娟 《早期教育》2000,(12):13-13
一天下午,儿子从幼儿园回来.我如往常一样教儿子如何整理小书包,突然发现儿子音乐书的前几页被拦腰撕坏。我刚问:“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子就“哇”地大哭起来。原来.同伴硬要看他带去的连环画《黑猫警长》,他不给,同伴就把他放在桌上的音乐书撕了。听到这里.孩子的爸爸顿时气由心生,对儿子吼道:“你咋这么呆.由着人把你的书给撕了!明天.你到幼儿园趁他不注意,也把他的书撕了。”  相似文献   

15.
也说书趣     
任芳文 《老年教育》2009,(12):43-43
今年10月号的《老年教育·长者家园》发表了《书趣》一文,说的是读书的乐趣。而我说的“书趣”则是书法的乐趣。  相似文献   

16.
还书     
星期天吃过早饭,妻子见我从书架上取下一本《青春之歌》,就笑我:“都多大岁数了,怎么又想起看《青春之歌》了?”我说:“我不是要看,而是要把这书给人家还回去。”妻子仍笑着说:“这么老的书了,你还给谁?”我把书打开后,指着扉页上:“赠树人同学:愿你早日成为文学家。同学晓林于1965年7月20日”的字对妻子说:“你看看,我就是要把这书还给这个赠给我的人。”我从懂事起就喜欢看书,但因为家里生活艰难,一直到中学时代,从来也没有买过书。1965年3月的一天,正在初中三年级读书的我向同学晓林借了一本《青春之歌》,并答应只看三天就还回去。可是快…  相似文献   

17.
季羡林先生说:“如果读书也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他小学中学阶段,最爱读的是“闲书”(没有用的书),比如《彭公案》《施公案》《三侠五义》《小五义》《东周列国》《说岳》《说唐》等等,读得如痴如醉。“读这样的书是好是坏呢?从我叔父眼中是坏。但是,我却认为是好,至少在写作方面是有帮助的。”所以,他反复说到张元济先生(出版家)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因为人类之所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季羡林先生除了学术与翻译外,在散文创作上也有相当  相似文献   

18.
不知是为了培养我良好的读书习惯,还是我与书有缘,从我记事起,我家到处都是书:我的卧室、爸妈房间、客厅里有书,甚至卫生间也能找出两本“防水”的儿童书。晚上回家,爸爸在看书,妈妈在看书,我家几乎取消了电视。今天的我也成了书海中的“善泳”者了,因为,我的特征之一是,随时拿着一本书。我知道有一本书叫《孩子一生的读书计划》。我一直没有看到过,但我从小到现在的读书计划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代诗歌散文以及中国神话、世界童话、科幻小说等。因而,我不仅知道李白、杜甫,也知道徐志摩、余秋雨、韩寒……我是一部“阅读机”,…  相似文献   

19.
教育文萃     
宋代教育家朱熹,一生中有50年从事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提出过许多读书方法,归纳起来,可分下列几点。第一,要“循序渐进”。他举学习《论语》《孟子》二书为例,主张先《论》而后《孟》,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他要求各人就能力所及,订出学习计划,严格遵守。读书,要理解每个字的意思,懂得每句话的意义;前面没有弄懂,不要去读后面的;这个道理没有弄通,就不要去研究那个道理。这就是循序渐进。第二,要“熟读精思”。他认为读书  相似文献   

20.
<正>第一次听到方有林教授的“一周一书”读书活动,我觉得这个提法特别好,读上去朗朗上口,好听好记。我甚至还和方教授冒昧提议:“您贵姓方,您的阅读推广活动或者也可名之曰‘读书有方’?”作为“一周一书”活动的亲历者,我不吝于承认自己的菲薄:我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虽然“身在此山中”,但对方教授阅读推广活动背后的思考并未深思。近日,方教授《阅读力晋级:“一周一书”启示录》出版,拜读之后,我意识到了“一周一书”这个概念的不可取代性及其背后深刻的学理性因素,许多实践操作背后所依托的思想殿堂在我眼中也逐渐连成一片,呈现出清晰的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