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去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送展的一副图书封面(原书未能及时送展)受到许多出版界同行的重视,也得到不少外国书商的青睐。书名是《技术发展的历史逻辑》,作者:王克强,封面设计:王大成。该书封面用门捷列夫半身像及其周期表作底图,书名用中文简体字、中文繁体字、日本汉字拼成一三角书名图案,图内又套排英、德、俄三种文字的另一三角书名图案。此封面设计新颖别致,大大方便了不懂汉语的外国读者对书的了解,以至一阿拉伯书商提出,封面没有阿拉伯文该是一大遗憾!  相似文献   

2.
重视图书封面设计,首先要考虑书名的设计安排。图书封面上的书名.犹如人体的眼睛一样重要。封面上的书名,请领导人、名人、书法家题写,也有作者自署的,或是从古代碑帖集字而成,这在目前是十分常见的。凡是图书书名请人题写的,通常由出版者在图书的适当地方(如版权页、封底左上角等)载明“封面题字”人的姓名,表示尊重。 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就为不少图书题写书名。多少年来他为中华书局古典文史著作题写书名,一直没有中断过。但我们似乎没有见过他题写的书名有签上自  相似文献   

3.
安·斯各特·伯格用“天才的编辑”来做史克里勃纳书店著名编辑帕金斯传记的书名,含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帕金斯本人是一位天才的、优秀的编辑;另一层是说帕金斯是众多的天才作家的编辑,他的一生,是为天才们而工作的一生。应该说,这两层含义,对于麦克斯威尔·帕金斯来说,都是当之无愧的。 史克里勃纳书店是美国出版界历史悠久、业绩  相似文献   

4.
十六卷本《鲁迅全集》第九卷收入《汉文学史纲要》一书,并加说明云——本书系鲁迅1926年在厦门大学担任中国文学史课程时编写的讲义,题为《中国文学史略》;次年在广州中山大学讲授同一课程时又曾使用,改题《古代汉文学史纲要》。在作者生前未正式出版,1938年编入《鲁迅全集》时改用此名。这份说明写得很客观。现在的问题在于,因两版全集都采用而相当流行的《汉文学史纲要》这个书名,是否恰当,是否有必要加以改动曾有人以为很不恰当,应改为《古代汉文学史纲要》,其理由,或说是“按此书名大谬,不合鲁迅之本意。鲁迅原写书名是《古代汉文学史纲要》,‘古代’二字有特定含义,指从原始社会到汉代以前……‘汉’即汉代”(《对1981年版<鲁迅全集>的若干校勘》,《绍兴师  相似文献   

5.
我对书籍装帧设计是外行,去年很有兴味地拜读了出版研究年会关于书籍装帧设计的一些论文,在阳朔年会上,又有机会结识出版界装帧设计的前辈和新秀,会间休息或饭后散步,有时面谈聆教,使我增加不少知识,也触发一些感想,写下来求教于行家。封面设计是书籍装帧的重要部分,而书名在封面设计中又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设计家创作封面时,应该足够重视书名的安排,始终要把书名的设计放在总的构思  相似文献   

6.
勤奋·思考·创新徐美丽写作,是有感而发。感情、感想人人都有,不一定都能表达出来。若想有感而“发”,除了要掌握许多知识和写作技巧以外,还要勤奋、思考、创新。天才来自于勤奋。鲁迅先生不承认自己是天才,只是他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写一篇文章,要...  相似文献   

7.
试论社(刊)标徽的品牌文化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书业经济蓬勃发展,琳琅满目的报刊、图书蜂拥而至,乱花渐欲迷人眼。出版社、报刊社如何在济济书(刊)林中发出自己的强力声音?怎样才能让读者“瞬间识别”和“即时发现”自己的书刊?我们常常讲“五分钟效应”,即受众如果没有既定的选择目标,一般情况下,他在拿起书本的五分钟内,除了看书名、作者、封面设计、内容简介、目录、封底、定价等要素外,还有一个几乎和书名、作者  相似文献   

8.
封面设计“减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画家安得鲁·怀斯说过,“画面表现的东西越少,观众接受的东西越多”。他的意思是绘画要做“减法”。罗丹的学生问罗丹是怎样做雕塑的,罗丹回答说:“很简单,就是把不用的泥巴去掉。”他的意思是雕塑要做“减法”。郑板桥有副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他的意思是中国画要做“减法”。装饰画家兼设计大  相似文献   

9.
汉字的造字思维对包括书籍设计在内的艺术设计有多方面的启示。在书籍设计中,汉字设计尤其是书名字体设计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汉字设计要注意表达书籍主题和作者意图,体现封面设计的总体要求,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要根据汉字特点恰当运用各种技巧。  相似文献   

10.
高信 《出版史料》2008,(1):52-56
司徒乔是与鲁迅有着深厚友谊的油画家。他从1925年到1928年间作的书衣设计,在他不长的艺术生涯中显得很短促,虽然至今也没有发现鲁迅于此有关的评论,司徒乔自己对这些最初的作品也未见述及,但它在二三十年代出版物中的影响,它在书装史上的地位,都是值得认真研究和重视的。  相似文献   

11.
某报用了一个版面刊出了画家×××的作品,并专门配发了该报总编辑的评论文章。拜读了那篇文章,才“发现”原来画家×××,不仅是绘画大师,还是集“文豪”和“思想家”于一身的大名人哩。然据我所知,国画界被誉为文化名人的大师者,当属凤毛麟角,除齐白石、张大千等外,还从未听过×××的名字。至少,《古今中外三百名人》里没有画家×××的位子。至于文豪,能与高尔基、鲁迅、齐名者,恐怕屈指可数,这其中无论如何也轮不到画家×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个行业的生意人都把大计划看得很重要。但是很少有人明白细节能够给宏伟的计划以深度。注意那些小事情是把目标转化为高质量产品,或者是杰出服务的重要一步。正如伟大的建筑师米斯·凡·德·罗赫曾经说过的那样,“上帝就存在于细节之中。”  相似文献   

13.
生命的张力     
《今传媒》1996,(6)
生·命·的·张·力—殷树峰作品《奔马图》赏析文\江彦博樊磊波佳作荐赏生·命·的·张·力■文\江彦博樊磊波是人类从上古时候就很亲密的伙伴,一种只知奉献而不求索取的灵物,因而,历来文人墨客都为之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画家们为它泼注了浓墨,塑造了许许多...  相似文献   

14.
读画札记     
错把“姐姐”当“妹妹”十七世纪弗兰德斯大画家鲁本斯是当时盛行的巴落克艺术风格在绘画方面的代表人物,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外国美术名作欣赏》(当代大学生丛书),选取了他的《海伦·芙尔曼肖像》加以评介。文章说,海伦·芙尔曼是鲁本斯的第二个妻子,“鲁本斯非常喜爱第二个妻子,他晚年的许多重要作品都是以她为模特儿创作的”,“《海伦·芙尔曼肖像》就是他晚年(1631)的杰作之一”,等等。然而当翻开该书附印的彩图,看到的却不是海伦·芙尔曼的倩影,而是一幅人们经常見到的《苏珊娜·芙尔曼肖像》。由于画中女主人头上戴了一顶有羽毛作装饰的帽子,所以也有人叫它《羽帽》。我们知道,苏珊娜·芙尔曼是海伦·芙尔曼的姐姐,约在1625年前后鲁本斯为她画了这幅戴羽帽的肖像,那时鲁本斯的前妻伊莎贝拉还沒去世,鲁本斯与海伦当然也还未结鸳侣。  相似文献   

15.
《今传媒》1995,(6)
实用·美观·经济──期刊内文版式设计原则的探讨梁秋英期刊的装帧设计包括封面设计和内文版式设计两大部分。封面设计如何吸引读者固然重要,但内文的版式与读者相处更为“天长地久”。版式,就是排版的格式。版式设计,就是设计者将原稿的体例、结构、层次、图表等版式...  相似文献   

16.
说“正色”——《说文》颜色词考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方的语言文化学和语言哲学都比较注意颜色词和知觉之间的关系,因为这除了与文化有至为密切的关系外,还是人的知觉、认知、心理、重新识别与语言之间关系的很好的例证。戴维·E·库珀说:“在不同的社会里颜色词确实有很大的差别。这一点并不奇怪。据估计一般的人能够鉴别光谱上大约七百多种不同的颜色;然而在大多数语言里,常用的颜色词只有一小撮。这意味着每个颜色词都是色谱上很大一块的标记,每一块都包含许许多多深浅不等的颜色。但是没有理由认为所有民族会以相同的  相似文献   

17.
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他写文章,往往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即围绕着文章的主题不拘一格地选用合适的材料,“嘻笑怒骂,皆成文章”。鲁迅先生的这个经验能否用在新闻写作上呢?回答是肯定的。如若不信,请读全文译在下面的美联社新闻背景专稿《马可·波罗桥——历史的见证》,由于马可·波罗的介绍,卢沟桥蜚声欧洲。有些外国人仍习惯地把它称作“马可·波罗桥”。1987年6月26日,中日政府成员会议在北京开幕;当天,美联社播发了这篇新闻背景专稿。新闻背景专稿,顾名思义,是记者为介绍重大新闻事件背景而专门编写的稿件,按照惯例,记者只需把有关情况讲清楚便可以交差了,因此,一般地说,新闻背景专稿不太讲究可读性。而《见证》一稿的作者却不然,他  相似文献   

18.
很多人都听过潜意识,知道潜意识,可能也用过潜意识。好莱坞巨星金·凯瑞就是一个最佳实践者。大概在金·凯瑞十几岁的时候,他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成功。假如你看过金·凯瑞的电影,你一定会很好奇地想,他的嘴巴怎么可以张那么大?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 你们刊物今年一、二期所载黎信写的《浅说文化帝国主义》一文很精彩,对于搞对外宣传的同志尤其有参考价值。看后推荐给外文出版局的内部刊物《对外大传播》转载(转载后当会致酬给作者)。希望能将作者通信地址告知(如是笔名请告真名),以便他们与作者联系。 顺祝编祺 穆欣 2000年2月24日穆欣老: 黎信先生供职于新华社中国特稿社。1999年本刊第12期的封面人物即为黎信先生。他的一些情况在该期“封面人物”专栏里作了介绍。 ──编者编·读·往·来  相似文献   

20.
画家的笔只有一个倾刻莱辛封面设计是构成装帧艺术的最根本元素之一。封面设计是表达原著精神的媒介。一旦从文学形象转化为视觉绘画形象,总要选择一个角度,也就是说要有一个着眼处和入手处。一部内容丰富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反映在封面上设计家的入手处是一支烛光与一页稿子,从而引伸,展开遐想……。装帧艺苑,绚丽多彩。既有简洁鲜明,又有浑厚朴质;既有飘逸洒脱,又有典雅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